失忆与重构:秦岭古道文化景观的空间生产

2020-07-13 02:41王曼利王玉玲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西安710125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王曼利 王玉玲[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西安 710125]

从哲学角度而言,物质存在依赖时间和空间两种方式。长期以来,时间作为认识、衡量事物和学科构建的基础,是各个学科关注的中心和重点,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空间”逐渐在诸多学科中占据了基础性和核心性的地位。秦岭古道是我国重要的道路遗迹,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但却存在着景观失忆的危机。秦岭古道的失忆,失去的是表面现象,本质仍然存在,这使古道文化景观的重构成为可能。秦岭古道文化景观的建构是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视阈的融合,在对古道的建设中不能抛开传统文化精神对古道文化景观的形塑。“视阈融合”就是重构,所谓重构,就是要打通文化命脉,古今融合,精神贯通。

一、秦岭古道文化景观的失忆

秦岭商道自古就被修建,商队不断蜿蜒穿行在秦岭腹地的古道上。古时的陆路运输尚不发达,内陆江河就需要承担沉重的水上交通运输重责。正是依靠商道产业生态,才稳固了周边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得到了保障。汉唐长安城能够成为丝路的起点,不仅与它的首都地位有关,也与秦岭的地缘优势有关。王若冰在《走进大秦岭》中认为,秦岭不仅是中国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秦岭风景迷人秀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隐居的理想之所。《山海经》和《禹贡》等重要典籍中都有秦岭古道的记载,但大多非常简略、粗陋。当下秦岭古道的发展也并不乐观,其经济发展基本仍局限于开设农家乐和开发旅游点等做法,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包括子午道和傥骆道等在内的蜀道的研究着力颇多,尤其在古道的路线考证、古道石刻和栈道等方面成果突出。但这些研究成果侧重于沿路物质文化的多,研究非物质文化的少;侧重研究古道线路的多,研究线路与当地区域文化关系的少。

近年来,记忆研究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已扩展到社会学、人类学及地理学等学科,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跨学科态势。记忆之所以进入人文社科的研究领域,是基于人对某些事物“失忆”的客观现实。从心理学和文化学角度而言,记忆对人类极为重要,记忆是人与过去发生联系的纽带,文化景观失忆意味着与过去的文化传统切断了联系,失去了确定的身份和文化特色,不再具有文化个性。景观失忆 (landscape amnesia)是人们对景观熟视无睹的结果,人忽略了环境发生的变化,等意识到这种变化时,景观失忆可能已经造成。医治景观失忆最好的方式是重新唤起关于文化景观的记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最早开创性地提出了“集体记忆”这一概念,从西方二十多年对记忆的研究状况来看,普遍性地认为记忆与地理、空间联系在一起;若是一个公共空间,唤起的便是人类的集体记忆。秦岭古道是“道”,具有公共性的特点,来往的人对古道怀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经过散播流布,慢慢沉积在国人意识中。我们可以将秦岭古道以新的面貌、新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再度唤起人们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事物被人遗忘,但正因遗忘,才使人类放弃对时间的回溯与形式变化的关注而追求本质不变的东西。正因为失忆,产生了陌生感,才能唤起沉淀的集体无意识,这种东西正是人类精神所永恒追求的。对秦岭古道的空间研究,是要将古道塑造成文化景观,重新发掘古道所蕴含的本质的文化内涵。

二、秦岭古道文化景观空间生产的意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空间是主体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虽在空间中生产和繁衍,却因寒来暑往和四季更迭,时间比空间更能触动人们的情思。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不够专门和集中,20 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空间转向热潮,一方面源于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卫·哈维等将空间概念引入地理学,另一方面源于法国思想家福柯、列斐伏尔等空间转向的理论视野。空间理论自有其失误和不完善性,且因理论范式构建的出发点不同,对“空间生产”理论的借鉴需要从西方到中国,从城市到乡镇,从中心到边缘,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等一系列转变,方可完全适用于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空间生产现状。20 世纪90 年代,空间理论开始中国化,庄友刚、向云驹、张之沧和叶超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空间问题进行了梳理、细化、总结和拓展,逐渐形成中国国情特色的空间理论。

“空间转向”将研究者的眼光牵引到了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生产”将空间看作有生命的,从空间生产角度研究秦岭古道,是希望将古道看作一个经济和文化的活体,目的是探讨在古道文化景观的建构中,在多种社会性力量介入的情况下,如何使古道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发生和谐的更新过程以及如何使秦岭古道的文化精神得以延续。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主张将文化放入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研究,他将景观看作是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库。秦岭与古代中国诗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实现了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梦想,与自然和谐地栖居在大地上。秦岭古道隐喻着中国人的文化历程,是古代人精神价值和精神文化的观照,古道作为一座巨大的精神丰碑,沟通了古人与今人的精神世界,对对抗人性异化和今人精神的荒芜有重要作用。秦岭古道的核心价值是家园精神或精神家园,通过对古道文化景观的建构可以使古道成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使人诗意地栖居其中。研究秦岭古道的空间生产,就在于它承载了往日的历史记忆,实现着文化的连续性。

三、秦岭古道文化景观的空间生产策略

秦岭古道走过千年风霜,遭遇了变迁与消解,它不可能被搬进博物馆或文化馆,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实现秦岭古道文化景观的活态利用。秦岭古道的旅游文化景观构建可从三方面进行空间的生产,物理空间的生产、文化景观符号空间的生产和旅游参与空间的生产;生产方式可以包括原态保护式生产、历史复原式生产、模拟示范式生产、创新复合式生产、虚拟流动式生产 。物质空间的生产是秦岭古道文化空间的基础,包括对古道的修复、协调和恢复。秦岭古道文化景观可以通过符号化的途径来实现,但切忌走向极端,使古道成为单薄的符号。古道终究是要有一个适合今人的现代化过程,要为当地旅游服务,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要设计好旅游者参与的空间,同时要做好保护措施。古道是历史遗迹,不可能完全恢复,我们所做的只能是在现代的城市化和市场化条件下营造古道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秦岭古道是一种文化资本,因此文化资源应该成为古道旅游景观空间着重挖掘的地方,应成为提升古道文化品质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获取经济利益时关键是保持古道旅游景观空间的原生性。秦岭古道有千年的历史,有过百年的辉煌,也经历过失落,在重新对古道文化景观进行设计与重构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商业资本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侵蚀,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

商业资本看到的是古道的商业价值,文化学者看到的是古道的人文价值,双方实际是在争夺古道空间的权力话语,秦岭古道空间生产的目标是双方在古道空间中实现共存,既要发掘出古道的商业价值,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更要保存古道的人文价值。

四、结语

秦岭古道既是一个经济空间,同时更是一个文化空间。古道空间的文化意义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赋予的,应该成为秦岭古道旅游的生产利器,不仅如此,虽然文化空间的失落同时也是文化空间的失忆,但是文化空间的重构却会再度丰盈人类的精神生命。

1 此观点借鉴桂榕、吕宛青:《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详见《人文地理》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