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薇薇[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从先秦文学开始,梅花意象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人笔下。到了宋代,文人对梅花意象的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在宋词中,梅花意象出现的频率不仅远高于唐代文学,而且描写得更加具体细致,从多方面呈现了梅花的美。本文主要阐述宋词对梅花瘦的表现。
宋词描写梅花时,常强调梅花的瘦,比如“庭下双梅瘦”“酥点梅花瘦”和“庾岭寒轻梅瘦”等。在表现梅花的瘦时,宋词常通过梅花的各个部分来具体表现,包括花、花蕊、枝、香气和影等。词中表现了梅花的花的瘦。比如“花才清瘦,子已红肥”,表现了梅花逐渐开败的情态,好像人变瘦了一样。词中也表现了梅花花蕊和花粉的瘦。比如“寒蕊瘦”表现了梅花在严寒中的情态,好像花蕊都冻瘦了,“粉瘦琼闲”则表现了花粉的瘦。词中还表现了梅花香气和影子的瘦。比如“梅蕊雪残香瘦”写梅花香气幽微变淡,不似浓香,好像人变瘦了一样。因为梅花是瘦的,所以在灯光和月光下被拉长的影子更显瘦削。比如“弄瘦影、瓶里梅梢”表现了瓶里梅花的影子在灯下摇曳的情景,“月香传瘦影”则写梅花在月光下的影子,也是瘦的。词中也较多表现了梅花枝的瘦。词中对花、花蕊、花粉和香气瘦的表现多基于想象,属于虚写。但是梅花枝本身就又细又硬,好像人很瘦一样,所以对其瘦的表现具有更多的写实色彩。比如“柳袅梅枝瘦”“碧琼枝瘦”和“春近瘦枝南”,都把梅花枝称为瘦枝。词中常称梅花为“瘦梅”,主要也是因为梅花枝瘦的缘故。除了通过对梅花各部分的描写具体表现梅花的瘦,词中还表现了梅花一天比一天瘦的动态变化。比如“春到一分,花瘦一分”,写梅花盛开在冬末春初,所以入春以后,其他花开得一天比一天繁茂,但梅花却开始凋零,一天比一天少,好像人一天比一天瘦。再比如“才放些晴意,早瘦了、梅花一半”,也是写春天刚刚开始变暖,梅花已经凋零了一半,好像人变瘦了一样。
除了直接表现梅花的瘦,宋词还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瘦。词中有时运用比喻表现梅花的瘦。比如“枝横鹤瘦”中把梅花比喻为体型纤瘦的仙鹤,“石瘦冰霜洁”则认为梅花像石头一样瘦硬。词中还常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梅花的瘦。词中经常用“玉骨”描写梅花,认为花枝像人的骨头一样瘦硬,像玉一般纯洁高雅。比如“玉骨琼腮”写梅花枝瘦硬高洁如玉骨,花也像美人如玉的脸颊。再如“玉骨解凌风露,铅华不涴凝脂”,写梅花枝瘦硬高洁如玉骨,能傲迎风露,花则不施粉黛。词中还常把梅花视为身材纤瘦的美女,也属于拟人手法的运用。比如“瘦脸盈盈”和“清瘦玉腰支”,都写梅花是瘦脸的美女,腰肢瘦削,楚楚动人。再如“消瘦飞琼”中把梅花视为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身材纤瘦,相传能在人的手掌上起舞。“曾是瑶妃清瘦”和“琼妃卧月。任素裳瘦损,罗带重结”则把梅花视为清瘦的美丽仙女。词人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梅花的瘦时有时还表现出奇特的想象。比如“东君苦怜消瘦,强教伊、傅粉匀脂”,词人不仅把梅花想象成消瘦的美女,而且还想象春神可怜她太瘦,便强使她涂脂抹粉打扮自己,使她生出粉红的花瓣。再如“香肌应只饭胡麻。年年如许瘦,知是阿谁家”,面对瘦削的梅花,词人展开奇特的想象把梅花想象成美女,她之所以如此瘦是因为每天只吃胡麻。通过这两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得梅花意象具有奇幻之美,而且表现出词人对于梅花的亲近和喜爱之感。
除了比喻和拟人,宋词也常通过环境描写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瘦。词中常把梅花置于清寒的环境中强化其瘦的特点,最常见的是黄昏和寒冷的天气。比如“庾岭寒轻梅瘦”和“月斜梅影晓寒中”,都表现了瘦削的梅花在寒冷天气中的情态。因为天气寒冷,景物都带给人因为寒冷而紧缩的感觉,使得本来就瘦的梅花显得更瘦。再如“日暮冥冥一见来,略比年时瘦”和“瘦倚湘筠暮”,都表现了黄昏时分梅花的情态。黄昏容易带给人清冷之感,尤其冬末春初的黄昏更显清寒。梅花在黄昏中,由于寒冷之感显得更加清瘦。除了寒冷,黄昏时分的环境还带给人清的感觉,不同于白天的喧嚣,显得清净。清净的氛围使得自然事物都具有了清雅的色彩,也突出了梅花的瘦。除此以外,词中还常常描写具有清寒特点的景物作为梅花的背景突出梅花的瘦,最常见的便是水、雪和月三种。比如“瘦影半临清浅”和“照水一枝清瘦”,都表现了瘦削的梅花在水边的情态,梅花的影子映照在水面上。水本来就具有清的特点,冬末春初的水流还透露着寒意,所以词中的水流也具有清寒的色彩,并把梅花衬托得更显瘦削。“雪清梅瘦”和“雪笼琼苑梅花瘦”则表现了瘦削的梅花在雪中的情态。雪本来就具有寒冷的色彩,加之洁白晶莹,便也具有了清寒的色彩,并把梅花衬托得更显瘦削。月亮也是词中梅花常见的背景。比如“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和“庭下月寒花瘦”,都表现了瘦削的梅花在月光下的情态。月亮虽然在黑暗中显得明亮,但和白天的太阳比起来便显得较为昏暗,而且因为夜晚寒冷也增添了几分寒意。夜晚万籁俱寂,也给月亮增添了几分清净色彩。所以月亮也具有清寒的色彩,并把梅花衬托得更加瘦削。为了充分衬托出梅花的瘦,词中还经常把以上多种具有清寒意味的背景因素写在一起。比如“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便把水和月两种背景组合在一起,“横枝临水瘦,月黄昏”则把水、月和黄昏三种背景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衬托梅花的瘦削。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梅花的瘦,不仅使得词意象丰富具有画面美,而且也呈现出动人的意境。
宋词中描写梅花的瘦时,多表现出真挚动人的情感,主要包括欣赏、怜惜和愁情三种情感。面对梅花的瘦,词人常表现出欣赏的情感,多欣赏梅花的瘦美和高洁。在词人眼中,梅花的瘦充满美感。比如“檀心未展,谁为探芳丛,消瘦尽,洗妆匀,应更添风韵”中,梅花无比消瘦,但是词人认为仍然很美,而且花开了会更美。“最好处,正酥融粉薄,一枝梅瘦”中,词人则认为梅花瘦削的情态就是最美的时候。词人还常常把美丽的女子比作瘦削的梅花,进一步表现了对梅花瘦美的欣赏。比如“看淡净洗妆态,梅样瘦”中的女子刚刚梳洗打扮完毕,就像瘦削的梅花一样美。再如“闹蛾雪柳。人似梅花瘦”中的女子也非常美丽,尤其像梅花一样瘦。词中多表现梅花的高洁,尤其常通过强调梅花的清、冰、瘦等特点具体表现。所以梅花的瘦不仅是美的表现,也是高洁的重要表现。因此面对梅花的瘦,词人也表现出对其高洁的欣赏之情。比如“尚馀孤瘦雪霜姿”中,词人赞美梅花孤寂瘦削,像雪霜一样高洁,“石瘦冰霜洁”则形容梅花像石头一样瘦硬,像冰霜一样高洁,“冰骨清寒瘦一枝”也称赞瘦削的梅花枝像冰做的骨头一样清寒,充满高洁之气。
面对梅花的瘦,词人也往往表现出怜惜之情,比如“只怜他、后庭梅瘦”,“玉肌瘦损,有恨不禁春”和“天生玉骨冰肌。瘦损也、知他为谁”等。词人面对瘦削的梅花,常怜惜禁不住风吹。比如“从来清瘦。更被春僝僽。瘦得花身无可有。莫放隔帘风透”中,梅花的影子已经很瘦,又被春天的风雨摧残,很可怜,劝人放下帘子,不要再让风吹进来。词人还担心梅花禁不住雪的摧残。比如“寒蕊瘦、不禁雪”中,词人便怜惜梅花因为太瘦禁不住飞雪的摧残。词人对梅花瘦的怜惜更多表现在不希望落花凋零上。比如“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中的梅花不仅瘦削而且充满愁怨,词人让南楼的羌管不要再吹了。因为在词中只要羌管或其他的乐器声响起,就会吹奏《梅花落》曲子。在词人的想象中,只要吹奏这支曲子,梅花就会真的落下来。
面对梅花的瘦,词人还常常表现出愁情,包括相思之愁、思友之愁和思乡之愁。词人通过梅花的瘦传达自身的愁情,梅花也成为词人愁情的外化。词人常通过梅花的瘦表现相思之愁。比如“江梅瘦影清相伴”中的词人被相思之愁所搅扰,只有梅花瘦削的影子和他相伴。“玉壶满插梅梢瘦”中的词人思念远方所爱之人,看着壶中瘦削的梅花,觉得梅花的香气和所爱女子的香气一样。“今夜月明如昼。人共梅花瘦”,“人似一枝梅瘦,照冰壶清彻”和“梅瘦月阑干。断云春梦寒”则通过描写瘦削的梅花传达女子的相思之愁。在这些词句中,梅花瘦削的形象实际上是女子消瘦身影的化身,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愁苦。词人也常通过梅花的瘦表现思友之愁。比如“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中,词人与友人分别后无限思念,一夜无眠。词人描写了水边瘦梅的形象,表明自己也因为相思而如梅花一样瘦。再如“暗想思,梅孤瘦、共江亭暮”则通过孤瘦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思念。词中通过梅花的瘦表现思乡之愁较少,但也感情真挚动人。比如“僝僽。僝僽。比著梅花谁瘦”中,词人客居他乡,半夜醒来感到寒意难忍,因为思乡难以入睡。他认为自己如此愁苦,应该比梅花还要瘦。
词人描写梅花的瘦时表现出的种种情感与宋代文人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密不可分。唐代文人以浓烈绚丽为美,追求激情,宋代文人则以平淡素雅为美,追求简约。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唐代艺术追求丰,宋代艺术则追求瘦。在这种以瘦为美审美倾向影响下,词人也钟情于梅花的瘦,多表现梅花的瘦。这一点在唐诗与宋词的对比中也可见一斑。在宋词中,不仅梅花意象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唐诗,而且对梅花瘦的表现也远多于唐诗。追求高洁和多愁情是中国传统文人两种典型心态。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多崇尚安贫乐道的人生观,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也不为了追求功名蝇营狗苟,而是崇尚正直清廉,追求高洁的品性。梅兰菊竹便因为都具有高洁的意味而深得文人喜爱。词中对梅花瘦的欣赏便源于文人追求高洁的典型心态。词中对梅花瘦的怜惜之情和种种愁情则与中国传统文人多愁情的典型心态密不可分。古代文人多愁情,或相思,或思乡,或怀才不遇,甚至只是闲愁。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抒发愁情的也占绝大部分。愁情会令文人消瘦,所以身形消瘦便成为文人愁情外化的标志。基于文人典型心态愁情与瘦的情感联系,因此文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在词中钟情于梅花的瘦,并在对梅花的瘦的描写中寄托自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