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文
(甘肃省泾川县蔬菜生产办公室, 甘肃 泾川744399)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312 国道、西平铁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全县辖14 个乡镇,215 个行政村,总人口35.6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 万人。总耕地面积67.4 万亩,人均耕地2.1 亩。农业方面,除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要以苹果、蔬菜和畜牧养殖为主。近年来,随着周边城市城镇化以及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问题与日俱增。
村庄空心化主要表现在农宅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两方面。
农宅空心化:通过测算,泾川县14 个乡镇77412 户农村家庭中,存在闲置房屋情况的农户总数近3000 户(含搬迁后1户多宅情况),占总户数的3.87%,其中房屋长期闲置的农户900 多户,占总户数的1.16%。分乡镇情况看,存在房屋闲置情况较多的镇分别是高平镇、太平镇、红河乡,由于距离县城较为偏远且农民收入相对较低,长期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因此长期和短期闲置房屋情况较多。在红河乡调查走访过程中,当地村社干部和很多农户反映,现在村社居民点有1/3 的房屋常年空置或者是只有到春节这样的重大节假日才会有人来居住一段时间,个别村社近一半的家庭长期在外务工。
人口空心化:据泾川县劳务办统计,近几年泾川县城乡劳动力输转人口常年保持在7 万人左右,占到全县农村常住人口31.57 万人的22.17%。以红河乡姚哈村为例,2019 年底,全村99 户324 人,28 户家中无劳动力或劳动力户籍迁出本村,下剩71 户家中共有正常劳动力162 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31人,已经占到全村正常劳动力人数的80.8%。
村庄空心化产生的原因:
一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精准扶贫以来,泾川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和城区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城市吸引了大量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服务者。
二是村庄规划不够合理。近年来,泾川县相继实施了较多的美丽乡村、易地搬迁和小康屋建设项目,但只是部分群众搬迁移居,搬迁零散,同时对废旧庄基拆旧复垦还不够彻底。以伍冢村大坡口社为例,近1000 多亩的老村子里只有7-8 户没有经济能力迁走的农户还在常年坚守居住,大多数人家十几年前都搬到新的居民点了,老村子里只剩下些闲置的废旧庄基和烂土窑洞,严重影响着村庄环境风貌。
三是新生代观念转变。大多数“80 后”“90 后”的新生代农村人口不愿意像父辈一样被束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生产岗位上,宁愿选择到城市务工,以期成为城市新市民,将来留在城市。小部分年轻夫妻为了方便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举家外迁。农村孩子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更是少见。
耕地撂荒现状:伴随着村庄“空心化”的加剧,土地撂荒情况也日益严重。据2020 年3 月份各乡镇上报统计汇总,泾川县耕地撂荒面积4920.84 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68.12 万亩的0.7%。区位优势好,耕地质量好,撂荒就相对少;区位优势差,耕地质量差,撂荒就相对多。据调查,泾川县耕地撂荒主要集中在坡度较大的二台土以上的旱地,占耕地撂荒面积的72.2%左右。
耕地撂荒的原因:
一是种粮的比较效益差。以小麦为例,亩产500 斤,亩收入500 元,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物耗220 元,亩平纯收入280 元左右,投入产出基本持平,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而如果外出务工,一个劳动力年均总收入一般都可达1.5 万元。种粮不如务工的比较效益,导致出现耕地撂荒。
二是耕地耕作条件差。尽管泾川县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精准扶贫提供一系列奖补政策,但撂荒地零散瘠薄,种植价值低,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管理和耕作十分不便,种植难度大,收获难度更大,无人承租。
三是农村生产缺乏劳动力。据2019 年统计,泾川县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7 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更突出,在家务农的基本为老弱妇孺,劳力能力差,产出部分仅能自给自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第一,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科学谋划,实施集中连片打造,克服盲目外延,防止为了建设新村而出现“空心村”现象。
第二,依法收回多余宅基地。对实施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户口迁出、整户消亡等无人居住的废旧宅基地,由村委会提出收回申请,经乡镇政府审批后,报县级主管部门备案,依法腾退复垦。
第三,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乡村两级教育、医疗、交通等条件,增加文化体育设施投入,减小城乡差距,让学生有学上,群众有病能就近就医、出行便捷。
第四,就近开发就业岗位。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帮助他们就近就业。
第一,大力提倡补助性或免耕等新型耕作制度。推广使用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从而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以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匮乏问题,减少农村隐形抛荒或撂荒。
第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制定出台县域土地流转及撂荒的实施意见,成立专门的流转管理机构,吸引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强的大户对闲置耕地有序流转。
第三,推行村组集体代耕制度。在保持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基础上,对长期外出务工后,撂荒耕地一年以上的,通知撂荒农户限期(下一季)恢复耕种,到期仍不履行耕种义务的,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形成决议,由村民委员会委托村民小组强制收回,并安排代耕代种。
第四,对撂荒耕地进行集中规划。依托各类产业发展项目,栽植杂果、油料、花卉作物,由政府集中收购并统一代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