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文创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0-07-12 07:12:34
河北画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创传统文化

河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一、教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西方教育学理念、我国国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变革并逐步趋向完善。精神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不断引发人们对真正“人的教育”问题的思考,也让人们认识到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把传统文化学习加入教育中去,以至于出现美术+传统文化、语文+传统文化、体育+传统文化、音乐+传统文化等教育学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且这种现象在近年来越发明显。通过结合衍生出了传统手绘技艺、现代国学教育、现代武术、民族音乐等课程。除教育方面,在社会、商业、娱乐等方面也开始进入“+传统文化”的模式,这是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国的大学教育才开始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很多专业的学习不能撇开传统文化单独谈专业,只有更好地研究传统文化,才能把握专业的理论支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文创设计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是特有的民族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的发展建立在民族土壤之上,是对传统继承与延续的结果。设计是人类通过主观意识所进行的改造活动,文创设计是近年来设计发展中的一个新方向,是基于以文化性为核心,集创新性、审美性、实用性与商业性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与传统文化连接最为紧密的设计活动之一,因此也可以说,文创设计是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创的核心驱动力。

(一)传统理论与西方设计的碰撞

我国本土文创设计与本民族特色、社会观念和审美思维等特性密不可分,尽管在现在大学教育中都会添加相关的史论或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但大部分集中在大一、大二学习阶段,且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统文化大多数仅作为一种认知上的“参考资料”,并没有从根本上研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这种原因主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想是非常隐秘的,除了对建筑和园林设计等方面还有一些系统的论述外,大多数设计资料是以实物方式存在的,所以导致教学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仅仅是重视了其资料参考价值。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中国古代的设计作品的话,会发现一些简单的日用器物都会隐含深层的哲学思想。

从设计层面看,在我国大部分设计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设计理论上。例如,三大构成仍然是现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的主要基础理论。因此,文创设计是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理论和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但因文创设计属于一个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很多院校并没有开设单独的文创设计方向课程,而是把文创设计作为很多专业呈现最后设计结果中的一部分内容。例如,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文创产品。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开设文创设计方向的课程,其文化性、专业性以及创新性教育应该更强。

(二)借其表也要知其意

我们提倡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因为我们所受的自古以来的观念就是继承性发展,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这个道理。笔者在教授文创设计方向相关课程时经常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甚至会穿插部分历史文化内容来作为引导,课堂效果较好,但体现到设计中的效果却是不尽人意。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特别热衷于文创设计方向。在入学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调查中发现,选择传统企业品牌设计方向和文创方向的学生大概为1:3。而且从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层面看,毕业设计中有关文创设计及文创衍生品设计内容逐年增多,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支撑的设计也在逐年增多。

学生对文创的热情如此之高,却不能用很好的设计表达出来,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就像上述文中提到,因为大部分设计理论是由西方引入的,他是系统且完善的,而本土设计理论却是很少,更多的体现在精美的实物或者高深莫测的思想维度。而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时,直接复制器物上的纹样或建筑外观形象去实现视觉设计,因为这是最为直接、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式。虽然这相对于以前文创刚传入国内时进步了很多,而今天优秀的文创也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要提升本土的文创设计,需要研究的必然是传统文化中隐含的思想。例如,传统图案中鱼象征“余”,指充盈;蝙蝠的蝠谐音同“福”;龙和凤象征着皇权、地位;石榴有“多子”的含义。清朝官员补子上的锦鸡图案象征“五德”,即文、武、勇、仁、信这五种伦理品德。单古琴造型也蕴含着尊卑等级,天圆地方,天合、地合、人合的理念。此外,古建筑中更渗透着古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涵养、处世哲学等思想。因此,文创设计中融入的传统文化不应是对其表象的模仿和复制,而应是把古人的设计智慧和理念用现代的设计方式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实践

前文我们提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实物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虽然很多实物资料有限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还是保留下来很多古老传统的民间技艺。部分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近年来,关于把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相结合的案例逐步增多。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手工艺人自立品牌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另一类就是高校通过与企业或其他机构之间合作进行校园实践。首先第一类我们多见于旅游景区内,比如景泰蓝、吹糖人、泥塑等手工艺,是典型运用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商品的创作,其最大的优势是既可以定制独一无二的物品,还可以自己亲手体验古人的传统手艺,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这也是它在体验型消费的今天比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第二类是学校为了发展专业特色,促进专业发展进行的教育手段,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与河北省石家庄市国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进行了初步合作,旨在把学生的设计与企业中的传统手工艺作很好的结合,既可以促进学生实践,又能促进企业内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前提是好的设计必须对该手工艺的原发地的文化、手工技法、图案寓意以及使用价值进行透彻研究之后产生的。目前,还存在很多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尴尬,首先在于没人了解和研究;其次,部分手工艺在古时候是作为一种养家活口的技术,而后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艺术性,因此,在现代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保护。从教育上看,无论文创与传统手工艺进行哪种方式的结合,在设计中了解民族特性,了解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有效保护的一种活动。

三、创意经济结构下文创的发展

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后,数字化的文化创意产品改变了人的生活娱乐方式,文创创意的生产成为了创新的主要来源之一。不仅如此,以文化创意形式出现的文化创新同时还重塑了经济创新的模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工业时代典型的“技术—产品”型技术变革范式逐渐转变为数字经济下“文化—科技”型的创意驱动范式。文创作为创意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必然跟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跟其他设计一样,把握文创设计方向,就要对未来潮流趋势有敏锐的眼光。在文创如火如荼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的理解正在发生改变,所以教育教学中对文创设计的课程要保持不断注入社会的新鲜活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一)“泛娱乐”到“新文创”观点的提出

2011年7月8日,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以IP打造为核心的“泛娱乐”构思。这也是整个行业内首次提出“泛娱乐”的概念。程武表示,作为泛娱乐的升级版,“新文创”指的是新时代下,一种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而新文创最核心的目的,正是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正在文化生产领域,引发诸多深层次的变革。”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告诉Business Insider,“传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关系正在被重建,从线下到线上,从文化机构、设计团队、用户到生产厂商,许多关系都将被打通,被重新组织,孕育出全新可能。”文化创意的概念首次由英国提出,文创的兴盛也开始于国外,从引入国内在台湾得到发展,再到北京故宫文创在互联网大火,文创一词才广泛为人所知。但在短短几年,中国文化创意经济发展便开始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历史文化大国,拥有延绵不断的千年历史,在长期民族发展与交融中,各地区民族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文化,这就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而在“新文创”视阈下,无论通过科技化还是数字化,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创设计具有商业性,教育教学中就不能照本宣科的讲理论,还应该把当代社会的热点、设计的趋势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贴切了解身边的变化,了解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潜力所在,因为目前很多品牌进行联合跨界,推出文化产品,还有部分品牌进行国潮风品牌形象的升级,这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变化。

(二)科技促进文化教育方式的更新

科技引发的变革同样体现在文化教育上,在现代教育中学生通过科技对文化的了解变得更加直观,其中自媒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如果说全靠书本知识学习的时代相当于我们的2G手机的话,那么现在多媒体和自媒体的介入相当于我们的4G手机,甚至很多文化知识开始使用3D技术、全息投影等方式呈现。例如,3D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运用科技手段,使原作者笔下的人、车、舟、水等元素动起来,让你真切体验穿梭于大宋的喧闹街市。抖音自媒体中“三维地图看世界”,把历史事件过程、地址位置、历史典故等元素通过视频呈现出来,其过程没有文字讲解,却远远比读书本文字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形象生动。这种通过数字化技术塑造的传统文化使得人人可体验,人人可参与。文创设计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不断更新传统文化呈现的方式,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三)文化全息与文化IP塑造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中国人讲求浑然一体、天人合一、和谐大同。中国的思想界尽管是杂而多端,但是相互之间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分析这些学说就是在剖析中国历史的灵魂。我们在这么一个纷杂的文化中寻求设计思想就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自基础之上寻求适合自己理论系统构建的元素。当代设计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个大的引导前提下促使其得到开发。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在这种文化教育下,发展文创设计就需要针对该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隐喻的精神和哲学思想。而文创设计中进行文化IP塑造又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全方位解读传统文化,并把这种思想体现在文创设计的细节中去。美国在文化IP的塑造上大多数依靠的是英雄主义、智慧、勇气、知识等元素取胜,这种文化IP与科技、知识、互动的方式比较容易受到青年人的欢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很多文化中都留有大量的空白和想象空间,也正是这种空白,才更考验设计者对当前时代的文化身份、文化价值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只有参透这些,才能在传统文化与文创设计融合中得心应手。

四、结语

当代教育培养的人才应符合该当代特性,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设计领域,尤其是文创设计方向,它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新时代使传统文化延续下去的新途径之一。为文创设计发展提供文化精神动力,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保障。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西方设计思潮,在学习中把中国传统理论融汇进去,不断探究中国本土的设计理论,而不是一味地“拿来主义”。“新文创”视阈下,文创与科技的融合是一大趋势,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抓住时机,使文创设计走出同质化、粗糙化的问题,走向真正科技文创的发展道路,走出民族特色文创的道路。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教师,应充分把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需求对接起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新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用设计重新诠释中国特色文化,让本地文化走向国家,国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猜你喜欢
文创传统文化
陶溪川文创街区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5:3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不落灰”的文创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4:50
铧芯文创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