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经济生活频道
电视编辑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电视传媒发展的需求,确保能突破传统节目内容表达方式和陈旧模式,从而在明确编辑业务创新发展关键点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呈现方式中,文字和画面的单一化叠加使得节目无论是类型还是编辑形式都较为呆板,这就使得业务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受到限制。
在传统电视编辑的工作内容中,传统编辑理念的影响较深,使得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使得受众的收视体验受到影响,加之节目的新媒体时代特色不明确,就造成传统媒体电视编辑工作的质量得不到合理的管控。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和新平台的应用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这种资金的投入往往带来的不是短期的预见性收益,而是需要大力资金链支持,这就使得一些小型电视媒体无力承担,对应的电视编辑工作也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进程。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编辑要从自身的观念意识创新出发,落实更加完整且合理的管控方案,实现表现形式多元化转型、节目策划创新等目标,并且强化编辑和记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有效打造更加受到观众喜欢的电视平台。
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处理工作,要从业务生动性和丰富性特征出发,有效利用传播渠道和内容完善编辑工作,保证内容更加贴合受众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关注,要依据编辑内容完善主题性的编辑处理方式。例如,某电视台在进行《榜样》内容编辑的过程中,要将主题思想定位在“不忘初心”方面,科学化地完成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典型事件的汇总,利用现场邀约等方式提高节目的可看性,并渗透社会主义文化内涵,融合入党宣誓、退休党员自述、战争时期党员故事等,从理性和感性的多元层面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第一,要结合新闻的具体性质和内容建立合理性的划分体系,确保相应的新闻能在适宜的板块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受众对于新闻的认可度,打造更加高效的新闻传递模式。例如,要在头条新闻的位置播报对应的国家或者是时政性要闻,从而强调其新闻价值,并且保证选题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从而利用规划处理、系列主题展示以及高品质新闻编辑手法等打造完整的新闻传播结构。在升级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也要秉持超前策划的原则,保证能打造持续性发力的主题性主线报道,维护业务创新的实效性,更好地顺应新时代受众对于电视传播的需求,发挥跟踪性报道的优势。第二,要结合受众的实际喜好,利用更加多元、互动的模式提升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的市场价值,从而顺应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媒体传媒转型特点就是增加了互动环节和单元,因此,电视传媒要吸收相应的经验,及时获取受众对于节目的反馈,从而为节目的创新编辑提供更加多元的思路。第三,要在节目播放的过程中创新呈现方式,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有效配合现场报道等方式,凸显新闻的及时性,增添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建立节目直播、剪辑、访谈以及分发等融合的节目体系,利用融媒体演播室保证了移动终端以及手机终端等节目的同步直播,为观众视听感受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第四,要积极融合新型技术体系,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虚拟合成技术应用在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体系内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利用新型技术流程优化节目的可看性,从而保证节目编辑手法和处理形式更加多元,为电视媒体平台进一步提高受欢迎度提供支持。
第一,要从前期策划的层面落实创新处理机制,电视编辑要从多角度预想节目的实际效果,融合近阶段受众的关注重点,确保前期策划工作的前瞻性。并且,要秉持“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节目编辑原则,保证相应的主题内容能更好地反映出民生民情的实际情况,融合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模式,真正促进新媒体时代电视编辑工作的创新发展。第二,要确保电视编辑的具体工作能满足阶段性人们的基本媒体诉求,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新闻剖析,从而确保节目质量满足预期。例如,在疫情期间,电视节目中抗疫题材的内容逐渐增多,电视媒体编辑要从疫情动态信息的层面落实相应的设计模块,并且配合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疫情前线的状态。很多家电视台都利用MV、专栏节目、公益广告等宣传抗疫内容,既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也能有效向受众展示主流媒体在疫情出现后的责任和担当,树立积极的社会传媒形象。
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传媒业务发展要面对诸多的改编,其中,媒体平台的转变较为关键,因为融媒体体系内媒体平台多样化趋势明显,因此,对传统电视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例如,从《人民日报》纸质版到人民网的转型过渡,就象征着主流媒体要进一步融合新型业态,从而才能提升媒体的宣传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编辑要从业务特点和受众基本需求等方面入手,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创新编辑理念的同时,整合新的编辑形式、策划方式以及编辑内容,从而提升电视媒体的时代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