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亚斯学院
麦克卢汉指出:“一切技术都是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我们自己的外化和延伸。”电影作为“热媒介”对当代大众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并非一蹴而就浮在表面的,而是通过影片展现的内容慢慢渗透进观众的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正如大部分新观念都不是一经提出就被广泛接受的,都会经过激烈的争辩,被一部分人思考,再慢慢被接受成为一种潮流。电影带给观众的影响同样如此,无论观众承认与否,观众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接收到的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观众。电影表达具有直观性,影片传递的信息直触人心,有些观众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电影虚构的现实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提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传播效果的“休眠效应”。
的确,电影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即时影响。虽然电影有其逼真性,但与观众之间始终隔着一个屏幕,提醒观众眼前看到的都是虚构出来的,因而电影作为可信度低信源的传播效果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慢慢显现出来。随着观众逐渐遗忘影片内容,电影媒介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减弱,当观众处于与曾观看的影片相同或相似处境下会下意识想到影片里的情景,观众从影片里接收到的信息才开始真正地发挥作用。王晓春在《平时美国教育》中所写:“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说着别人的说过很多遍的陈词滥调,偶尔有点微调,加点个人色彩,就算不错了”便是这个道理,纵然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份“独特性”承载着我们的社会经历。
同一部影片对观众的影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好的电影会被拿来反复观看,年纪增长,经历丰富,处境不同,观众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看电影对于13~18岁年纪的孩子来说最大影响的是感情观,对于18~25岁的年轻人来说,影响最多的是感情观,而对于30岁以上的人,看电影最大的影响已经是治愈和放松了。
电影传达的爱情观对观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大学生观众。丢去中学时期老师家长“不要早恋”的唠叨,进入大学的孩子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向“觊觎已久”的感情生活。《怦然心动》里两小无猜的爱情是很多人向往的初恋的样子,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只看到女孩的坚持等到了男孩的回心转意,却忽视了女孩对自身的反省带来的转变。当下越来越多影片描写追爱情的方式都是一个角色对一个角色无底线纠缠,终于在对方眼里刷够了存在感,对方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爱上他(她)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假象,好像所有的爱情只要自己坚持,只要自己对对方的“骚扰”够量,就一定会得到甜蜜的爱情,可是现实毕竟不是电影。勇敢地追求爱情没有错,但是刻意对别人无底线的打扰是不对的。扪心自问,褪去演员滤镜,电影里那种看似深情的人设放在现实中真的会被欢迎吗?缠绕自己的究竟是自己的对对方的爱意还是自己的不甘心?
有些影片宣传爱情至上,为了爱情背弃家庭,放弃自己。影片落幕,我们为主人公真挚的爱情观鼓掌欢呼,也在自己心底种下了同样的种子,被这种观念影响的大学生也把爱情填满自己的生活,失去爱情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被骗的孩子我们都很心疼,也痛恨那种心思不纯的恶人,然而除去恶人的引诱这些孩子内心是不是多多少少也被爱情至上的观念影响了呢?爱情很主观,幸福没有标准,但我们依然要引导在爱情上还很懵懂的同学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爱情观。爱情是生活的附加物,应该对生活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讨好型的爱情观促成她了的悲剧结局,纵然最后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可时不待人,不是所有的颓废都有机会救赎。先学会爱自己,在爱情里得到尊重才有资格去爱他人。美好的爱情让两个人相互督促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糟糕的彼此,顶点相遇,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依然是我们。
1.释放压力,治愈心灵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生活,每个人都承载着多方面的压力,积攒的情绪无处宣泄,新闻里隔一段时间就会报道自杀事件,自我情绪调节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很多人会选择用看电影的方式整理自己心情,有的电影使人放松愉快,暂时把烦恼抛到脑后;有的电影让人放弃焦虑,平静下来。如《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让子弹飞》等搞笑电影都是年轻人心中经久不衰,时而翻出来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电影不是速食产品,每一次的翻新观看都能更多地体会到导演细枝末节之处的处理,第一次观影的笑点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升华,由此观影者也得到比初次观影更加有效的释压体验。电影在用其独特的方式治愈观众的心灵,给生活增添色彩。
2.跳出与反思
电影对观众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可以让观众跳出自己的定性思维。人的想法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年轻观众,自信、冲动、缺乏理性,常常会对一件事情过度执拗,也就是俗语里的“钻牛角尖”。钻牛角尖会让人失去理智,对事情产生错误的判断。电影的叙事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看电影常常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在现实生活中观众作为当局者,被困在自己想象的牢笼里,找不到方向,而观看影片的观众就作为了拥有“上帝视角”的旁观者,能对同样的事情作出理性的分析,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观影过程中跳出自己“牢笼”的人会少走很多弯路,少做很多错误的让清醒的自己追悔莫及的决定。
人总是对自己比较宽容,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没有经过社会磨练的学生更是这样。孔子言“吾日三省吾身”,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人们总是充满着强大的求知欲,总希望从身边的事情学到点什么,看电影的时候也是。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在真实生活上加以改造,与其说大家去电影院是去看故事,不如说是去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以己度人是一件很不齿的事情,但是以人观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对影片人物所作所为的客观看待也会对自己曾经做过的某些事情进行反思,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看到自己过去的不足,继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我们不能把电影作为一种单纯的艺术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首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次才是艺术成就。电影背负着反映社会现实的使命,最重要的是与观众的联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一切了。《我不是药神》里普通人吃不起的“天价药”,“真药”还是“假药”与生命还是专利形成对抗,反映了目前我国医保机制的不完善;拐卖妇女儿童的现象一直存在,《盲山》里不断反抗的女主人公,正义的警察最终是没有斗过不愿睁眼的愚昧村民;《亲爱的》拐卖儿童伤害的不止是一个家庭,对两个家庭都是重大的打击。这样沉重的社会现实,电影也只是可以在能上映的基础上向观众展现出来,让观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提高自身道德底线,想要彻底地改变这些还要靠法律和大众共同做出努力。
1961年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文化上儒道释相结合,画面利用水墨画的元素经久不衰;《百鸟朝凤》一代匠人对传统技艺的贡献;《无极》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画的结合美到了极致;《叶问》展现了中国功夫的魔力。纵观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仅存延续下来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数千年的文化滋养,中华文明早已在每一处中国土地生根发芽。而电影取材于生活,中华文化也这样通过电影渗透出来。“中国是一个积极的国际文化秩序重建参与者,新文明缔造者,‘低碳’文化战略也就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转向的重要选择”。当今格局下,各国之间的较量主要是软实力的较量,好莱坞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在输出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民主自由,从思想上侵蚀了其他国家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拜美国文化对自己国家文化极度不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电影也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传递文化内涵的使命,不仅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也向每一个炎黄子孙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还要依靠自身的艺术成就,提升艺术水平,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贡献。剧本设定的合理性,演员表演的认真到位,舞美声乐的配合,蒙太奇的利用,思想上的高度,美术构图带来的视觉体验等都应该继续探索。像《夜宴》《无极》《英雄》等影片的内容现在仍有争议,但从画面艺术效果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另外,每个人的欣赏标准不同对电影的评判也不同,不受欢迎不等于影片质量差。单纯把电影看作一门艺术的话,只要是导演用心研究拍摄的,表达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使我们的电影艺术不断完善的都值得被鼓励。
科技和物质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如同“精神鸦片”磨灭着我们的意志;“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过于轻松的社会氛围,任何事件都可以用来调侃,削弱了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佛系文化”“丧系文化”都透露出了年轻人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责任的规避。我们看似正在朝着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们终究会毁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发展。我们应该为维持社会健康发展作出努力,电影产业不能再安于现状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拍摄中国特色电影。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电影工作者要提升自身文化自信,更多地发现“中国美”,拍摄中国电影,展现民族精神。比如拍摄大型历史影片,展现中国古代智慧和辉煌,增强大众的民族归属感,目前我国电影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拍摄展现中国当代实力的影片如《厉害了,我的国》,增强大众的国家自信感和自豪感。电影需要符合大众欣赏口味,也能反向影响大众。影片在塑造主角人物时,既要考虑到人物形象的丰满,也要注意树立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物,在迎合观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观众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影片的社会意义。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既有商业性质又有社会性质。商业性质决定了电影必然会迎合大众,取材于生活。社会性质决定电影会向大众反向输出其价值观。普通商业电影最好能在娱乐休闲之余提高思想境界,传达正能量,给生活一点灵明。作为电影是“艺术”而不是“技术”的最后底线的艺术电影不应该消散,但天马行空的艺术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才能延续下来。我们的主流电影要发挥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提升民族发自内心的自信感,更要拍摄增强大众社会责任感的影片,使大众在和平安稳的社会里依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