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工作室
在东汉年间,佛教在景德镇兴建。《景德镇市志略》和《浮梁县志》是景德镇当地方志文献,在佛教的记载中表示建在景德镇最早的佛寺是晋代的显教寺。佛教在景德镇历史上非常活跃,崇佛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要。正是因为繁盛的佛教,佛寺在景德镇的数量惊人。“解放前,景德镇市区有着173座寺庙”,《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的数字在现如今考古看来,是相对可靠的。很多景德镇地名是由寺庙命名的,这个古城镇在宗教事业一直有着发展。
佛教自然也融入景德镇的著名瓷业中,产生了几百年的化学反应。景德镇最早关于陶瓷的记载就是记载在佛教文献之中。《昌南历记》的作者清吴极对于景德镇陶瓷是这样描述的:唐陆士修,官太子宾客。颜鲁公建中时守郡,行部新平。修与公友善,游新平,同止云门教院数日。中宵茗饮联咏,有“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之句。意思是唐代著名文人颜真卿被贬为景德镇地方官,在佛寺与院士共同写下了“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的诗句。“素瓷”指的就是唐代景德镇生产的陶瓷。这句诗句也是为我国现在考古学发现对于景德镇最早的陶瓷记载。这些诗句是出现在寺庙当中,证明佛教与陶瓷本身给与人的就是同为重要的艺术文化载体。
景德镇瓷业在郑延桂看来,十分熟悉且亲切。他作为清代年间修补《景德镇陶录》的当地人,对于景德镇自然是了如指掌。“竹枝词,咏土风也。吾昌南镇自唐宋来以其为陶家而有事也,故曰陶阳。”这是他就景德镇的陶瓷所作的词。词中提及了观音阁、旸府寺、景德寺和翠云寺等佛寺,相比佛教与陶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世人看来,两者已然成为一体,既提陶瓷,必提佛教。
佛教文化与景德镇的器物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二是装饰。
促进中国各地名窑陶瓷发展的是佛教的传入普及、中原化。两者在精神与物质上相互参考融合,将两个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促进中国瓷器的发展繁荣。佛教、佛塔、力士、护法兽、菩提、冬忍和莲瓣这些存在于佛教里面的物质元素被运用于景德镇陶瓷雕塑的造型当中去。此外,也被作为装饰图案婊在素瓷上面。这些现象在景德镇的青花瓷十分明显。
三国两晋时代的器物装饰上就已经开始表现佛教的艺术。先是佛教造像和忍冬纹出现在谷仓、罐和碗之中,更有甚者把佛教造像和我国著名的四神、仙人等其他图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明显与之前的作品存在差异。
南朝景德镇地区出现了以佛教艺术题材莲花为装饰,在瓷胎上划饰垂线仰莲,像极了莲花绽放的样子。莲花在佛教中,象征了修炼者经过磨难后修炼完美的人格,成功到达彼岸。人们在苦难当中,想要寻求佛祖的保佑,通过造塑类似莲花的瓷器以此表达尊崇,以便佛祖保佑自己度过难关。同时为了更好地让佛祖明白自己的意图或者表达更多的尊敬,在陶瓷上会加以更多的佛教元素,表达苦难者对于如来佛祖大智、大德的深切领悟。景德镇陶瓷在一段历史发展阶段上是出现过佛教题材陶瓷占比非常之重的现象,战争纷乱、经济萧条等因素造就民间哀声遍野,此时人民不再追求政治者口中所谓的国度,对于能抚慰心灵的佛教更加向往。瓷器就是人们精神世界上与佛教沟通的产物,希望佛祖能带领他们济渡苦难。
中国陶瓷雕塑集泥塑、石雕等姊妹艺术于一体,特别吸收了佛教艺术和石窟造型的精华,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如1955年北京市西城区出土的瓷雕“迎青观音”,高66厘米。观音身材匀称端庄,脸庞丰满,表情温婉。它有一种独特的慈悲和解脱的气质。据考古分析,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瓷土勾勒出人体轮廓,再用刀具仔细雕刻。上面贴着英洛彩带。明净的影蓝釉再次高温烧成,具有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佛教造像不再是简单地模仿佛教人物的佛教主题,而是用来再现佛教的主题。唐朝时,塔作为陪葬品使用。整体造型较高,底部大,上部小,与塔形略为相似。它由三部分组成:中部呈壶形,腹部圆润,底部平底;上部为高圆锥形盖,饰浮雕;下部为高底座,支撑罐体,饰以莲花瓣。三色陶器是最常见的。在吸收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唐三才逐渐走向民族化、中国化。盛唐人物雕塑造型准确,比例恰当,注重人物的表现和审美心理。随着女性审美观念的转变,八世纪初,“五代党风”风格的胖女俑成为新一代美女的写照。它们以优雅流畅的服装线条和优雅迷人的表情,成为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佛性盛行的社会中,古代中国人对于饰品中的装饰也逐渐偏向佛教题材,其中莲花就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它通过浮雕、印刷、绘画、堆积、粘贴等方式出现在瓷器上。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莲花逐渐从宗教意义向装饰材料转变。莲花在景德镇陶瓷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体系。莲花的各种形态在景德镇的陶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莲花被作为题材与其他装饰题材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佛教进入平民生活的感觉。这对于景德镇在民间的销售数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购买景德镇陶瓷在当时对于百姓有着两个很重大的意义:一是表达佛教思想;二是对于佛教思想的尊崇。扭枝莲花图案是指佛教艺术中的金银花、卷草等波浪状图案。同时与汉代彩画、漆器上的云彩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嫩枝图案。清代乾隆以佛教为手段,争取少数民族的上层社会。因此,景德镇产生了大量的粉彩制品。自元明以来,八宝一直是青花瓷的主要纹样。但到了乾隆年间,却出现了精美的粉彩瓷器。佛教瓷雕如佛法、观音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随着市场生活的繁荣,民国以来各地社会聚集的行业行会,通过地方产业祭祀、赈济、捐赠等慈善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明清时期佛教陶瓷造像“士商竞”的风尚,为民施舍,铺路搭桥,这从心理层面回应了几千年前阳湖对商人“不仁不义”“知其义而不求其利”的儒家“不求其利”的两难境地。经过历史的调整,佛教和儒家的财富观更符合《大学道》的本义。致富是有办法的,人多了,吃的人少,做的人病了,用的人舒服,那么财富就是恒久不变的。仁者见仁者富,不仁者以身富。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来看,中国佛教文化之所以能与传统儒学思想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部分、重要部分,这很大程度上与佛教本身的特性相关。佛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补充了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佛教之所以能向儒家思想那样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离不开其思想体现出来的现实品格。过往的人们以追求完美的人格作为人生理想和目标。佛教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主流品格的要求,鼓励人们在世追求幸福安宁。正是因为这些内容,中国佛教在传统社会中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导思想,得到中国古代人们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总之,神圣性和世俗性是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共同两极。一方面,当地的行会传统,反映了宋明以来江南手工业的进步和镇上商业发展的繁荣;另一方面,景德镇乃至中国东南地区的同民族商人,经常花大钱聘请优秀工人在景德镇瓷厂制作弥勒、天妃、妈祖等雕像。他们深厚的宗教心理既向往儒商在世俗经济的大潮中为经商提供佛像,又有对传统仁爱精神的自我阐释和伦理坚守。
佛教陶瓷艺术是通过陶瓷制品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它通常意味着图案是佛祖在历史上留下的遗产。借助陶瓷材料,尝试运用艺术原理“箭”印出美所画的精神“目标”,并凭借“赏心悦目”的身体感受——“赏心悦目”和“宗教”神圣的“超然”精神本质,提升艺术作品“成事”背后的“成为自我”的生活水平。佛教陶瓷艺术的终极关怀是把握世界的艺术,观照心灵,观察事物,用不同形式的作品来欣赏戏剧。在对宇宙和生命的独特启示意义中,佛陀的本性和艺术的处境可以看到色调、秩序、节奏和和谐,回归到“顿悟”的“第一义”。
佛教对于我国宗教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最伟大、对于人民生活影响最广泛的宗教。作为重要的信仰,自然会不断渗透到其他文化艺术行业。其中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较为明显。两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融合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联系。这些联系表现在佛教大会于景德镇陶瓷的造型、纹饰的影响,以及佛教思想融入景德镇陶瓷的艺术创造意识当中,造就佛教气息浓厚的艺术表现作品。佛教在景德镇上的影响是一个思想价值影响的过程,其对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起到丰富艺术效果、纹饰题材的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佛教出现在陶瓷上是景德镇陶瓷高光的历史时刻,利用人们的宗教信仰维持景德镇陶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