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
1989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大会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可见,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保护文物的严肃职责与重要意义。
1979年,由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工作,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仍将文物保护作为博物馆的基本以及根本工作开展。
无论时代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差异,文物保护工作一直都是博物馆事业的重要根基,对人类文明的记录、传承与延续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是抢救、还原、保护、延续文物的重要手段与有效措施。文物组成了博物馆,而文物修复自文物诞生之日起便担起了守护文物的职责。因此,文物修复是博物馆作为文化枢纽的守护者,也是博物馆作为文化枢纽的最后防线。
21世纪以来,包括古陶瓷、古书画、古籍在内的文物修复事业,其发展速度并没有和博物馆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出现了许多问题。笔者认为,传统文物修复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物修复技艺重视度低。过去,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尚停留在师徒口耳相传以及在实践中摸索得来。现如今,我国关于古陶瓷修复技艺方面的著述依旧相对匮乏。尽管我国大部分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修复的相应部门,但一些地方性博物馆仍尚未建立。
②古陶瓷修复技艺人才匮乏。博物馆、文物保护所等作为事业单位,采取公开招聘制度进行人才选拨。其公开招聘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应试能力,而非专业技术能力,进而无法做到与修复岗位设置相适应。另外,一味追求高学历致使一些拥有修复专业技能的低学历者被拒之门外,最终导致博物馆的人才流失。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古陶瓷修复技艺更多地停留在工艺技术的浅显层面,阻碍其从文物保护科学的角度有效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博物馆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更具适应性、灵活性和可移动性,笔者建议:
①丰富文物的展览展示形式与文物修复的公众体验。在博物馆陈列时,适当投入修复件,还原文物历史的痕迹,让公众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文物修复的价值与意义。在博物馆公众开放和社会教育时,加强对文物修复技艺的展示与投入,通过宣传片、少儿体验课等形式,提高公众对传统文物修复的认识。通过对文物修复的深度体验,体现现代博物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让文物保护与修复真正融入现代博物馆中。
②积极改革创新,将传统与未来相结合。将文物修复与文物科技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保护好、宣传好、发扬好文物修复。博物馆应合理利用现代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对于文物残缺部位复杂形状的修复,可以通过3D打印机进行精准复制还原,既能提高准确性,又能大幅度缩短修复时间,使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擦出新的火花。博物馆还应当借助5G,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形式,多元化趣味性展示文物修复,拓宽公众认识文物修复的渠道,加强公众对文物修复的认识,以此提升文物修复和博物馆公众教育的灵活性。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物馆正是我国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集中展示与体现,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与传承作用,作为文化中枢梳理着中华文明的过去与未来。百川归海,博物馆是文物的组合;海纳百川,博物馆更是文物的保护核心。只有发展好文物修复事业,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还原传统,让文物保护在未来走得更稳、更远,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提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