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行业的兴起,数学方法及其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已是金融界、IT 界、科研界的“香饽饽”,社会需求量逐年增加,就业前景广阔。当下,为满足地区行业和社会发展所亟需的高层次数学专业人才,地方高校需要扩大数学专业招生规模,同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好研究生培养过程满意度分析及对策研究就很有必要,同时也是做好研究生学位点评估和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基于数学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结合学位点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建设需要,需要重视以下工作。
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地方高校历年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位点吸引到优质生源,意味着能够做出更好的科研业绩,决定着学位点的培养水平和发展前景。研究发现,影响数学类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一志愿报考率,初试成绩、生源院校层次、生源学科知识背景等方面。目前,各地方高校大多设有数学本科专业,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固有观念影响,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数学等基础专业学习枯燥、难度大、就业不对口等误解,造成数学专业报考人数较少、学生专业自信不够、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影响了培养质量和满意度。为此,建议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数学是自然科学之基础,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结合数学专业具有应用领域广,就业面宽,“跨专业”方便,上升快、收入高等优势,融合地区行业需要,依托学位点和学科建设,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自身亮点,重塑专业自信,着力提升培养质量。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学位点招生培养方向,突出特色和优势,吸引优秀考生报考。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指标分配机制,招生指标向高层次人才、重点科研平台等倾斜,并将学科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纳入指标分配体系。制定优质生源奖助政策,针对考核成绩、本校优秀生源、重点高校毕业生等亮点生源给予政策和奖助方面的优惠。完善复试面试评价机制,综合考查考生学科知识结构和科研潜力,让优秀生源能够脱颖而出。
三是拓展招生宣传有效途径,吸引优秀硕士生生源。构建“研究生院- 学院- 导师”三位一体的招生宣传机制,开展本—硕创新“2+2”培养模式,搭建研究生暑期夏令营、现场招生宣讲、网站招生宣传、线上招生咨询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平台,有效提高硕士生生源质量。
为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满意度,《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数学类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科课程体系和其他学科差异性较大,重视科研成果忽视课程学习,课程开设不规范等现实原因,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满意度。针对数学类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各学位点需切实把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符合数学类研究生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增加研讨类、前沿通识类和实践类课程,提供优质的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进一步夯实研究生的数学基础和专业素养。
二是改进数学类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教案+ 粉笔或PPT”的教学模式,发挥研究生的课题教学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开展“翻转课堂、小慕课”等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是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质量全面负责,努力提升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和水平,保障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作用,将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及相应成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鼓励教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扶植力度。
四是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要求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素质。要求研究生导师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指导方式,潜心培养,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导师们最原始的工作动力,但随着导师的科研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学关系甚至出现异化现象,出现了“放任型”和“老板型”导师,某高校甚至于闹出过热点事件,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建立健康的导学关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就尤为必要。
一是建立动态的导师招生上岗机制。对导师的人格特征、学术水平提出具体的要求。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人格特征对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名师出高徒,导师的学术水平同样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是建立研究生科研成果产出考核办法。注重考核数学类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科创新竞赛获奖等,并与导师招生资格及数量挂钩。
三是规范研究生培养方式。明确导师主要职责是认真负责地指导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活力,从而形成合作共赢、相互促进的导学关系,而不是把研究生当作“打工仔”或“佣人”,杜绝“放任型”和“老板型”导师。
四是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按学科培养方案制定分期任务目标,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关文献阅读,形成汇报—讨论—创新的成果产出模式,学生完成小论文和学位论文撰写,导师需严把论文质量关并对其学术规范负责。
数学学科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学科,数学类研究生通常被认为是进行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等纯数学问题究,但随着数据处理和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数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已经有个很深的扩展,数学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体现在需要转变思维模式、搭建实验平台、承接科研项目、活跃学术交流氛围、提升管理服务等方面。
一是转变思维模式,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问题驱动和成果导向为动因、以科研项目和实验平台为支撑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数学类研究生培养的显著特征,需要深刻认识数学研究在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职业观,切实重视数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切实健全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二是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依托学位点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购置相关实验仪器设备,搭建科研环境,提供研究生工作室,加强学术训练,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是加强学术交流。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对开拓研究生国际视野,培养一流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及和谐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整体素质。
五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建立公平合理的研究生评价制度,突出学术成果权重。建立完善研究生学业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和相关资助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办法,将科研活动和勤工俭学联系起来,将科学研究作为勤工俭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的合作研究基地。
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曾说发展芯片光靠砸钱不行,还要砸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充分说明了数学研究对于高科技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数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数学研究氛围,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各地方高校需要厘清学科优势和特色,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各培养单位需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过程规范化管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形成学生勤奋好学,导师乐善好教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