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火箭军士官学校
小班化教学,顾名思义,是以较少的学员人数展开教学活动。其宗旨在于该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分层次及合作教学活动的展开。国际上一般认为20 人以下为小班,但也有将30 人设为小班上限的做法[1]。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来讲,小班化教学对本门课程的实施有其明显优势。
(一)根据学员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在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学目标不同于大班教学,应根据学员特点进行设定。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培养学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分析学员的认知与专业特点,使之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效果。例如,通信专业的学员在学习“演示文稿的动画设置”这一节内容时,根据学员前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专业相关特点,可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员能够自主完成相关作品的动画效果设置,并独立制作一份动态毕业纪念册。而对于其它与计算机联系不紧密的专业,要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贴近学员实际,打造教学案例。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员也更容易了解学员。在日常教学中,教员可以根据掌握的学员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例如,有的专业对某些知识需要重点强调,而有的专业对此内容并无要求,这就要求教员根据所教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在此基础上,要贴近学员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打造教学案例。比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中可以设置“制作周工作计划表”、“制作课前十分钟课件”等案例,以此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
(三)调动学员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确定了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教学案例后,如果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应在课堂上创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是要从学员生活工作实际出发,比较易于他们接受;二是要体现专业特点,能够让学员感受到本节课的知识所学即所用;三是要创设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员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员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直观演示、主动讲述、设疑启智等方法,创设形象情境、想象情境和探究情境等,尽可能的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挑战欲。
(一)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员主体性。计算机课程涉及操作知识较多,传统教学模式下易造成课堂教学枯燥,学员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小班化条件下,教员能够准确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个人喜好等,因此,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在课堂上能够构建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例如,在学习“图文混排”知识时,可以营造讨论式氛围,让学员各抒己见,自己梳理总结图文混排的相关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导地位。
(二)精选教学方法手段,实现分层次教学。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此外,翻转课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讨论法等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应用。教员可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设置层次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集中讲解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员学习需求。
(三)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利用校园网和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计算机教员要努力开发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全面激发学员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欲望。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时,可融入闯关游戏、趣味问答等形式,引导学员不断尝试解决,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来讲,既锻炼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员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注重过程评价,形成学员操作技能。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益的评价标准。虽然计算机课程采用理论测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但对于不同层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占比例较少。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综合线上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的结果,全面客观的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真正做到以检验学员技能和信息素养形成为目标。
(二)借助新媒体优势,促进学员个性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教学变的更加便捷。一方面教员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及时为学员答疑、交流,也可将优秀学员的作品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展示,增强学员的成就感、喜悦感。另一方面,学员利用新媒体优势,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得到反馈,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与发展。
(三)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员信息素养。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可通过参加兴趣小组、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大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例如,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大赛中,就是通过情境式的任务,综合考察了学员对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也达到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
小班化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计算机教员多思考,多实践,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