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戎丹云
扬州市职业大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涌现了一批以红领集团、东渡集团为代表的服装智能制作试点示范项目,这些企业已成功的将智能制造技术运用到企业生产制造之中,将传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为具有现代气息的智能化制造产业,成为全国服装企业学习的典范。
服装工厂智能化首先表现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与使用。硬件设施是服装智能化工厂的基础,能够更好的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有效产出。原来服装企业的硬件设施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自动缝纫机、裁剪机、铺布机、吊挂系统的使用,这些设备还只是停留在自动化层面。现在智能化工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员在智能化的研发上,如智能模板机、智能收省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化的物流和仓储系统[1]。这些智能化的设备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单单只是需要技术型人才,还需要懂设备,敢于创新改革的人才。
硬件设备需要辅以软件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因此需要将“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服装制造企业中[2]。如GST系统、服装生产IE管理系统、QMS质量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主要运用在服装生产线上,通过记录工人的生产数据、动作状态,来优化生产线工序,从而大大提高了服装企业流水线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于企业后续生产订单的加工预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运用在这些现代化运行模式的使得服装企业更加的高效高质量、更加的数据化、信息化。这些软件系统的应用意味着企业从单一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多方面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服装智能化工厂的完善只能改善服装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人口红利带来的压力。但是如果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依然会存在大量的库存压力。企业需要由原来的B2C模式转化为C2B模式。将消费者转换为设计者,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加强消费者与企业生产者之间的关联度,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形成信息化共享。
针对以上对服装智能企业模式的分析,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追求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一直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于设计师、打版师、缝纫工的技能要求。但现今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服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技能的基础上,需要更高的综合要求,如自主性、创造性、研发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装行业对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红领集团、报喜鸟集团的个人定制模式。这对服装专业人才的综合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的时候,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交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门类繁多,可以分为设计、结构、工艺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内在存在一定的衔接性。但大部分专业院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往往存在断节的现象,不同方向的课程讲授不同的基础理论知识。
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需要进行创新。以扬州市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课程设置的内容以企业项目、职业技能大赛题库为教学依托,从服装款式设计到服装结构设计再到服装工艺设计为工作任务点,将设计课、结构课、工艺课打通串联。这既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服装智能化企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在智能制造企业中会运用到大量的硬件、软件系统,为了让学生更加快速适应企业这类硬件、软件的熟练度,在企业能更高效率的上手,减少企业的培训周期。高职院校也要在教学设备上不断的更新,将企业运用的最新的设备系统引入到教学环节中。但现在有的高职院校较多的注重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软件课程的学习较少。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引入专业设备,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创造性设计产品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智能制造企业更加的信息化、数字化,那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需要多元化[3]。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如在服装结构教学中,有些还是采用板书画结构图,由于粉笔较粗,对数据、结构线条影响都比较大,对学生的知识吸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服装成衣课程中,还是大量的采用教师现场演示的方法教学,虽然易于学生的观看学习,但教师分组教学会耽误很长的时间,也不易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大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同时为了适应服装智能化企业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最新的专业信息化手段,如CAD软件、三维虚拟试衣系统、三维人体扫描仪、服装模板系统等等。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交叉使用,这对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有很大的提高。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智能制造背景下需要更高要求的师资队伍,但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知识面比较狭窄,如设计老师只懂设计,对结构、工艺理解不深刻。单一的知识结构在项目化教学中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也尤为重要,需要紧跟企业的步伐,定期去企业学习最新的技术[4]。这样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以企业项目化、技能大赛题库为教学为依托,产、学、赛相结合,构建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平台。以扬州市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课程平台为例,该平台主要分为三个模块: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虚拟营销[5]。
在数字化设计模块,主要分为人体数据采集、款式设计、样板设计三个方面。模拟红领个人定制模式,选取人体模特运用人体三维扫描仪扫描人体并录入系统,得到对应模特的人体数据。在款式设计方面,运用专业的服装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AI等,设计服装款式,并将设计的图案元素、面料元素等录入三维虚拟试衣软件中。样板设计方面常用的CAD软件主要有富怡软件、PGM、至尊宝纺等。运用常见的CAD软件绘制结构图后将其导入三维虚拟试衣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设计的款式,选用特定的人体模特,进行虚拟缝合,辅助完成设计作品。
在数字化设计模块充分运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软件代替传统教学中的手工绘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过程。这既与企业的智能化设计衔接度更高,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提高了学习质量。
在智能制造模块,采用CAD样板输出系统将样板打印;运用电脑绣花、数码印花设备设计面料;运用自动铺布机、自动裁剪机裁剪面料;运用服装模板机设计服装缝制工序。充分运用智能化服装设备,以培养学生技术设备创新改革思想,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在服装缝制过程中,模拟智能工厂的流水线过程。以班级为单位,将数字化设计的服装进行汇总登记编号,并制作每一款服装的工序流程。将班级分组,完成每件服装的工序。
在虚拟营销模块中,联合服装展示陈列专业,制作服装陈列展。服装展示专业的学生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布置服装陈列展,同时将其发布到虚拟营销平台中。学院的同学、老师根据自己的喜爱程度进行虚拟购买,并对这些服装进行评价。最终以虚拟营销的购买量作为评价学生产品的标准,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6],让学生在具体的陈列营销中发现服装设计、结构、工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通过对典型服装智能制造企业的研究,总结归纳出了服装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
2.通过分析高职教育服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改进的方案。
3.从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虚拟营销方面构建服装智能制造平台,以培养满足智能服装企业需求的综合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