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玲 扬州市江都区第一中学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其目的在于约束学生,但不能只起到约束作用。自主管理模式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塑造学生的责任观念,让学生对个人发展有一个统筹和规划,从而减少学生在学习中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并且减轻教师的负担,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加强,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构建的意义,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脱离教师约束后,也能够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小学初中,学生面对的课业压力较大,教师需要关注的点较多,无法在工作开展中,面面俱到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就要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在明晰自己优缺点的情况下,开展学习。这样教师在工作开展中,能够更加高效有针对性的来帮助学生,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并且责任意识能够得到培养,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现阶段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除了要掌握专业中学习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之外,还要去了解人力资源学和性格学这些内容。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维持纪律,督促学生学习,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性格,以学生个体差异为班级管理的参照,在班级管理中合理的发挥学生优点,避开学生短处,让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得到加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获得信心,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工作开展中,有的学生学习一般,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在学生当中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带动力,那么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去担任班级的管理者,比如班长、组织委员、体育委员。有的学生不善交际沟通,但是学习优异,教师就可以让其担任学习委员和各科的课代表,来帮助教师统筹学生的学习情况,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把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状况加入班级管理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阶段中学生都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教师在工作开展中,经常会碰到学生不服从管理的情况,传统教学中,教师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大抵为两种,一是公开批评、课后谈话;二是叫家长。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处理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源上让学生服从管理,反而会让学生滋生叛逆情绪,对教师不是服从,而是畏惧。所以,教师应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去强化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对班级管理有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从中作梗,去破坏班级纪律。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在面对班级中一些不服从管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其进行敞开心扉的交谈,询问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服从管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并且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告诉学生“班级是一个整体,不是为一个人服务,因为你的一举一动破坏了班级的纪律,为其他人做出了坏的示范,以后会有更多的人跟着你学习。”通过集体这个概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强化学生的集体概念。这并不是单单对那些不服从管理的学生,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如此,强化学生的班级管理观念,让学生拥有集体责任意识,进而促进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形成。
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构建有效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基础,教师要在班级管理制度明确规划出奖惩机制,对学生起到约束作用。并且设置一些激励条款,比如对班级自主管理中有优异表现的学生,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学生,也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且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奖励。通过激励条款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班级自主管理工作中,从而进入一个良心循环。另外在一些班干部的任用上,教师要定期的进行考核和检查,并且从学生中询问这些“管理者”的工作情况,避免班干部和普通学生“私相授受”,破坏关机管理自主管理平衡,对于一些惩罚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班级内部的公示,把班级管理工作透明公开化,从而提升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工作理念,其次要在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和集体意识,最后要在班级当中制定赏罚分明的班级管理制度,起到约束作用,从而提升班级自主管理效果,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班级自主管理中,为班级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