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 210000)
今敏是日本著名的动画电影导演。不同于宫崎骏作品的童趣与纯真,亦别于新海诚作品的文艺与小清新,今敏作中多有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深刻刻画与戏剧性表现。虽然这位导演英年早逝,传世作品数量有限,但每一部似乎都沉重的撞击着观众的心灵,如烈药一般拷问着世间行走的你、我、他。其作中魔幻与现实交织的风格,亦幻亦真,亦虚亦实,对立体、艺术地诠释作品主题思想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以今敏泛例作品和特例作品《东京教父》为例,探讨作中今敏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相信将有助于加深对今敏作品的理解,对我国动漫影视作品手法创新,内容创新等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参考作用。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简言之,即是将日常中的某事物与日常中没有的某事物相融合之作品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技法。主要见于小说和美术,也称幻想的现实主义。“作者根本的目的不是将魔幻当作现实来表现,而应该是用魔幻的方式去表达某一现实。”换言之,“魔幻现实主义”中的“魔幻”主要是被视为一种手段,它被用于表达某种现实,这才是作者的真意。
依上述概念来看今敏作品,或不难发现其大多数作品(泛例)中都有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例如作品《千年女优》中蒙太奇剪辑法的华丽、娴熟的运用,其所打造的“剧中剧”效果让拥有演员身份的女主人公千代子在现实与其参演的承载其记忆的影视世界里自由穿行。虽然主人公的现实与表达记忆的虚幻影视互为穿插,营造出奇异、交错的时空感,但它们又井然有序,环环相扣又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给观众带来毫无杂乱、违和感。又如《妄想代理人》则是奏出一曲以幻象/梦境与现实交织的狂想曲。作中的恶魔“少年バット”实为人们渴望逃离现实的强烈愿望里所生出的妄想人物。今敏借用幻之手,将幻想当作现实,扩大至现代人的各种精神问题,对人们发出“回到现实,直面真实的自己吧”的忠告。再如其最后一部作品《红辣椒》(又译名《梦侦探》)中的魔幻则是梦境进入了现实。电影68分钟时“粉川警部”伤心过度,在梦境中枪杀“小山内”。但那一发子弹不仅在梦境中杀了“小山内”,也击碎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杀了现实世界里的“小山内”。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梦,无论其内容多么奇妙,都离不开现实世界。即使最崇高或是最荒唐的梦,其基本素材必然也是我们所见闻的感性世界,或者从我们冷静的思考中所得。换言之,梦的构成,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于外部和内部感知到的东西。
可见,今敏通过营造虚幻故事告诉观众一些足以跨越文化、种族的,独特的人生观。例如《千年女优》中“千代子”最后说:我喜欢那个追寻着他的我。一时间这句台词广为流传,引发热议。今敏导演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否定“千代子”的人生,而是对自我和个性上的自我认知。怎么也苦寻不着“键君”的这一宿命虽成为她的心结,但其中真正的美并非那个她苦寻不着的“键君”,而是“追寻”这一行为本身。对此今敏进一步解释道:“我想说的是,人应该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望或心愿,积极地直面人生,这个道理”。又如《妄想代理人》中,“少年バット”是由全人类心魔而生的,想要吞下世界的恶魔。最后,“鹭月子”通过回忆承认了自己曾犯下的错,正视现实中的恐惧与痛苦,直到此时,“少年バット”消失了。可是人类的危机没有消失。灾难过后,人类的生活和灾难前一样,没有变化。最后,精神错乱、白发苍苍的警官通过谁也看不懂的计算找到了答案——这个故事没有结束的时候,人类社会将永远处于这一恶循环中。这一答案正是今敏对当下社会的反省和忠告。
然而,在关于今敏作品的在评论里,当概括今敏明显的创作特征时,人们总会强调:《东京教父》这部作品除外。确实,不同于今敏的其他作品,《东京教父》里没有人格分裂,没有妄想,也没有华丽的时空交错,即没有一切关于梦境与现实的纠缠。可以说《东京教父》在表现手法上是今敏其他作品的“镜像”,不同于其他作品外表华丽的魔幻效果,这部作品是导演将魔幻特质置放于故事本身。故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东京教父》单独为例,分析其与众不同的魔幻现实主义。
三个流浪汉捡到一个弃婴,为其找妈妈。故事可谓朴实无华。然而,怎样令如此单调的故事确保观众的观影欲?今敏大量采用“偶然”甚至可被称作“奇迹”的事件来推动故事发展,增加情节的生动和吸引力。例如7分17秒时街头刷广告牌的人一不小心踢倒了白漆,正巧落在了“阿花”的后面。22分时流浪者们正为“清子“的奶粉和尿布犯愁时,墓地里巧遇别人为已故婴儿祭祀的奶粉和尿布。23分时流浪者们偶然救了黑社会老大因而获得了“清子”父母的线索。50分时因火灾而烧毁的房子正好就是“清子”父母的家。55分“ミユキ”在残留在废墟里的旧报纸中看到了来自父亲的信息。85分时从被“ギン”所救的老爷爷处得到的一张彩票居然中了5千万日元。86分时,当流浪者们为不能再见“清子”,不能再叫她“清子”的事实而悲伤时,清子的亲人表示想请流浪者们当这个孩子的教父,为她起名。等等。全剧的推进几乎全靠不可思议,如泡影般梦幻的偶然与奇迹般的情节设定。虽然观影者一定也知道这些情节的汇聚都不现实,但,正因如此,才使这个故事有能力给观影者缔造一段幸福和疗愈人心的白日梦境。全剧最后一个画面是医院的全景,那些建筑物的形状与夜晚的光正好构成一张笑脸的表情,更是引得沉浸在故事中的观众发出感动之余的会心一笑。
既然在故事内容的推进上充满奇幻特征,那么必然在其他方面用现实的“线”如风筝般牵引住幻想力,以免作品陷入脱离现实的空泛中。笔者似乎在作品的美术、声音特效里找到了答案。
由于动画电影是美术作品的合集,因此,一般而言,画面的美感是导演所追求的,故而在现实的基础上他们更乐于增加了数分甚于现实的美感。例如宫崎骏、新海诚都不约而同的将笔下的东京街景多了几分童话的色彩。然而,不同这两位导演,今敏笔下的东京确实如未经后期处理的照片般写实。《东京教父》中与今敏合作的美术导演是池信孝,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若像明信片或封面画那般画出的东京虽然漂亮,但不是我想表达的。我所在意的是我们一直生活着的,自己视线里看到的东京景象。正因这份真实的景象,才会想要住在东京。”因此,即使是普通的背景,美术导演和画手们也很下工夫,他们带着数码相机,在东京街头拍了许多照片,作为作画时的参考。作中很多细节都极具真实感。例如:大楼外墙体上挂着的空调外机,角落里堆着的垃圾袋等,若非经仔细观察是无法表现得如此逼真,具备身临其境之感。
《东京教父》中令人身临其境的不只是东京的街景,连音效也十分逼真。负责音响导演的三间雅文如此点评道:东京是各种声音的集合体。因此我们尽力制作出各种声音凝结在一起的世界。所以观众既可于作品中听到大路上车水马龙的声音,也能感受到小街巷里的安静。总之美术和声音上都极具现场感。
综观动漫界,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多为美少年、美少女、英雄、侦探等类型,即或美或强,某种程度上具有符合主流的完美型或理想型特征,然而,真实世界的人往往不具备这些特征。《东京教父》里的主人公们都不是这一类型,却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是因为,这几个“流浪汉”的人物性格及由性格投映的行为举止都与其流浪者的身份相呼应。他们善良,却又有各自的缺点。如此不完美的设定才更接近真实。
流浪者之一的“ミユキ”因为自己珍爱的宠物猫被父亲扔掉,用刀刺向了当警察的父亲。她认为父亲会因此抓捕她,因而离家出走。在这一认识上,观众可以看到一个高中生年龄段的认知局限。当影片进行到57分时,“ミユキ”得知家人一直在寻中她时,终于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前,她反复练习了要和家人说的话,然而当听到父亲声音的那一瞬间,她忍不住哭了起来,挂断电话。挂断电话后,“ミユキ”一边哭一边自言自语的说着“对不起”。这句对不起饱含着对父亲,也对误会家人的歉意。这一段描写相当传神、到位,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的小细节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另一位主人公“ギン”是三名流浪者中缺点最多的一个人物。他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谎话连篇,并且胆小、懦弱,还曾无视“清子”和“ミユキ”的安危,临阵脱逃。但他也善良。例如无私地拿出为女儿攒的钱去支付“ハナ”的医药费,在寒冬的夜里,为了“清子”拼命的跑着。
这些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和性格、行为举止上都具有矛盾性,正是因为今敏刻意塑造的矛盾性,使得人物形象更显丰满和立体,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性。
以上通过将今敏作品按一般性和特殊性分为泛例、特例两类。泛例作品是努力打造形式上的现实主义和内容上的魔幻主义,特例作品《东京教父》则追求故事上的魔幻主义和技术表现上的现实主义特征。今敏为何如此着迷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笔者认为,这与今敏渴望与作品中表现的主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敏由于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聚焦现代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从而反思现代文明。他刻意以放大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苦境,展现出人物的精神危机(以幻觉为主)和现实危机。并在解决这些危机的过程中可窥今敏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态度——想要突破由社会和人自身结成的苦境,就必须直面现实。再者,今敏所关注的现代社会里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无疑也是现代社会的弊病所致。深陷于现代社会的互联网、社会媒体、娱乐业中的人们,一部分人会迷失自我,另一部分人则想逃离。今敏导演用魔幻的手法强调现代社会的病态和身处其中的现代人精神上的病灶。同时通过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努力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染缸里洗出人们心中的美。例如《东京教父》中,三位流浪汉虽然衣衫褴褛又邋遢,不惧视觉上的美感,但他们善良,满是诚意的美德,令荧幕前的观众无法不喜欢,无法不欣赏他们的内在美。今敏导演之所以能将这一矛盾组合体表现的如此生动,成功,笔者认为也和其娴熟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今敏作品中普遍存在且形式多样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助推了其作品的成功与导演自身的成就。虽然导演已故去数载,但其短暂生涯里留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为身处光怪陆离的社会里,日渐干涸,渴望清泉滋养的精神河床的人们带来丝丝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