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大学语文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是夯实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甚至决定学生艺术道路是否长远的重要课程。但大学语文长期以来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得不到重视,从课程本身分析,大学语文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特征不明显是其重要原因。如何打破大学语文课程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困境,发挥好大学语文写作课中创意写作的作用是重要突破点。
艺术类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的双重身份,主要为社会培养行业实用人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
高职院校以实用教育为主体,快速地把教育内容转变为生产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其重要职能,加之艺术类专业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表演类艺术专业要求从小练“童子功”,使得多数人认为艺术教育主要是技艺的培养,从而忽视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这影响着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方向与侧重点,而大学语文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由于片面的艺术教育理念,往往被认为“无用”,自然会受到冷落。在课时安排中,大学语文课时往往被艺术专业课挤压,公共基础课成了学生的边缘课,学生上课不重视,教师上课缺乏职业成就感,使得大学语文传承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高尚情操的“无用”之用,无法有效发挥。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除了要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普遍性外,还要结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可想象与创造力强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特殊性。但目前,大学语文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的现象。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普及文化常识?为学生毕业后更好找工作?由于课程定位不清,在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相对模糊,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内容多以文学史为纲选择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并兼顾应用文写作,但由于教材编著者更多考虑教材的普遍适用性,未考虑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个性特征,内容庞杂且相关篇目又与学生中学所学类同,缺乏趣味性与新鲜感,难于紧跟时代步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具体教授中,教学内容安排无准则、随意性较强,不能有效处理大学语文与艺术职业课程的关系,就“大学语文”讲“大学语文”而不是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语文”。再次,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与手机争“抬头率”,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地位,使得教师进取心普遍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手段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激发思想相对活跃的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滞后,未能充分服务于艺术人才的培养。
创意写作是一切创造性写作的统称,包含狭义虚构类创造性写作和非虚构类创造性写作等。①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爱荷华大学首先成立了创意写作工坊,时至今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创意写作已有近百年历史,大大提高了国民写作能力,更直接导致欧美国家文化产业的发达,我们熟悉的美国好莱坞大片作为世界文化品牌,与创意写作持续为其提供经典剧本密切相关。
相比西方欧美国家,我国创意写作起步较晚,在高校的写作课中多局限于应用文写作。但近年来,创意写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先后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或学位点。中国人民大学还出版了“创意写作书系”,对创意写作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梳理,具有较大影响力。
艺术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它直接服务于文化产业。相比于创意写作在本科院校发展的强劲势头,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直接影响的艺术类高职院校,据笔者资料查阅,近年来很少开设专门的创意写作课程,将创意写作融入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也未多见,客观上为创意写作成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提供了可能性。
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人类心灵对以下各个方面的最原始的、先于语言的需要:通过美与和谐来解决压抑和冲突,通过使用创造力来复活被日常事务搞得死气沉沉的生活,通过我们对真理的本能感知来寻求与现实的关联。②创意写作与艺术的本质相通,都强调创造力,利用不通过的艺术形式,让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期而遇,体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审美情感,而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这在学理上为创意写作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提供了依据。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歌词的编写、影视剧本的创作、舞蹈的编创、广告文案的策划等各专业内容无不与创意有关,创意写作在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的同时,可以让他们的艺术构思可以以文字的形式更加精彩地呈现。将创意写作融入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不仅是写作能力的提高,本质上还是创意思维的锻炼,这会将“边缘化”、缺乏存在感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发挥其文化优势的同时与艺术教育发生直接的联系,真正夯实公共基础课的地位,显示大学语文的“艺术类职业院校”特色。在此基础上,学生从大学语文课程中除了获得相关文学知识外,还可以将所学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学习中,从中获得了更多滋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获得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直接有助于学生专业的提升,开辟了新的教学领域,获得了更多职业成就感,从而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强调课程改革,但由于片面的人才培养观,过于强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对口,导致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单一,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大学语文作为缺乏专业对口的公共基础课程,自然受不到重视,导致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师资课时课量不断削减,甚至存在变相取消的现象。创意写作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顺利实施,首先要具有开放性的“大语文”观。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大语文”观是在保持语文课程属性不变的前提下,用开放性的观点,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征,明确大学与语文课程定位,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
在开放的“大语文”观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讲授,不再局限于“一块黑板一本书,一盒粉笔一张嘴”按照文学史来讲授文学名篇的传统模式,可将课堂搬出校园,搬进自然、文化创意产业园、企业等;可利用专业特长,将文学名篇进行改编再创作,增进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黏合度;可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人生百态,在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发挥创意写作优势,丰富艺术滋养。
当前,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讲授创意写作,对大学语文教师是新的挑战,由于缺少丰富的创作实践,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教师努力开拓新的教学领域。由于创意写作人才多聚集在各地作协以及文化创意单位,一般高职院校不具备特殊资源与优势很难将人才引进,立足本校大学语文教师资源是最便捷的途径。激励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开展创作实践,要制定多元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将创作成果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成果纳入考核内容,这样,将会吸引更多大学语文教师加强创作实践,提升创意写作教学水平,有效指导学生,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之外,要盘活校外资源,可借鉴“驻校作家”的模式,切实提高创意写作的教学效果,不定期邀请专家、作家来校进行讲学,但不能仅仅满足于简短的讲座,“驻校”要满足充足时间,方便师生有效深入交流。也可带学生走出去,走进当地作协,走进创意工作坊等,在创意写作一线学习创意写作,丰富大学语文课程学习途径。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开展创意写作教学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和创造性的写作人才,以文艺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把创意写作放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各环节加以考量,不单单要训练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还要在与产业深入对接中,着意培养有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首先,教师要立足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创意写作的创造性作用,加强与艺术职业课程的融合,利用好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的优势,让创意写作转化为具有原创性、文学性、商业性,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商品,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学生在其中拥有更多获得感,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借鉴西方创意写作工作坊的模式,与文化产业紧密对接,以项目为驱动,改变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通过工作坊中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并将教学评价交与行业,以行业反馈、激励来改进教学。
最后,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全民写作成为可能,同时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在网络环境的多元需求中,创意写作在坚守价值的同时,还要兼顾用户体验,让其不仅能产生小说、剧本、策划文案等纯文本,还借助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优势能产生以此为衍生的网剧、网游、网络动漫等,在与数字文化产业深入融合中,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培养人才的实效。
注释:
①张永禄.创意写作:中文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上)[J].写作学研究.2013(3):4-7.
②[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