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折中者

2020-07-12 08:55:52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250101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梁思成中式建筑师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250101)

西方建筑形式的东渐,无可避免的会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产生碰撞或摩擦。对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抉择,中国建筑师们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见解。

或许是受20世纪初“国粹思潮”的影响,一些建筑师在感受到现代化的便利后依然有保护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望。他们希望在吸收西方现代化建筑优点的同时,也能留住独属于中国的民族符号。既能够向西方现代文化的创新性与时代性靠拢,也可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性。

这一类建筑师致力于以折中的方式将西方现代化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梁思成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以他“新而中”的创作思想为中国建筑的更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传统与现代的初步融合

梁思成先生曾在20世纪20年代走出国门,在美国完成了他的建筑学深造。在那个审美意识渐渐趋于多元化的年代,西方的建筑师的审美理念也发生了改变,现代建筑运动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年代,孕育出了勒·柯布西埃、格鲁皮乌斯还有更多的的新建筑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在1923年发表的《走向新建筑》,被称为“现代建筑的宣言”,格鲁皮乌斯的包豪斯学派也在此时建立了。此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采用的是严格的古典主义学院派建筑训练,沿用了“巴黎美术学院”的学院派教育方法,梁思成先生在此留学受教于美国著名的古典主义建筑大师保罗·克雷。

不同于国外新建筑运动的兴起,此时的中国建筑师依然钟情于传统的建筑风格,并在国内掀起了“吾国之固有形式”的高潮,广泛地将中国传统构成元素运用到建筑中。传统元素在建筑中被运用、展现的淋漓尽致,逐渐的分化成为三种风格模式:第一种模式为整体仿古模式,即建筑完全套用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构成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局部仿古模式,即在以西方近现代建筑设计为主要体量的建筑中增加中式阁楼、中式屋顶等‘中国固有形式’的标志性建筑部件的建筑模式。第三种模式为简约仿古模式,即以西方近现代建筑为主体,以中式元素为装饰的建筑模式。

此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基本上是沿袭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所受的教育,在建筑设计构图上,尽管他依然强调建筑的古典形式美和艺术性,但是对中式审美的探究已经从他的作品中有所渗透。他对中式传统的追求,以及对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尝试,为探索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方向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二、对新建筑的探索

梁思成先生对“新建筑”的主张与西方建筑师有所不同,他所主张的“新建筑”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审美,揉捏而成一种新中存旧的“新建筑”风格,是“在传统的血液中,另求新的发展”。而西方现代建筑师所主张的“新”,是在完全否定传统审美的情况下进行“新”的审美变革。梁思成先生对于“新”的的认知有两点,首先,他认为旧的建筑在审美与功能各方面都已经和当今的时代脱轨,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应当有所发展;其次,旧建筑在“更新”的过程中,应当保留中国传统的印记,保护中国传统建筑不会完全湮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使新建筑在“新”的同时保留住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

此时的梁思成既受到了欧美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对现代主义思想与审美持有肯定的态度,又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吸引,与西方完全否认传统的现代派有巨大的差异。在文化审美上,他主张在保护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在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同时像西方现代文化学习;在建筑功能上,他赞同西方现代建筑对物质功能、使用功能的强化,又不认同西方现代建筑师将设计完全局限于使用功能,他提倡现代建筑的功能不应局限于满足使用功能,建筑不应变成一个冷冰冰使用的工具,更应该承担社会与人们的情感寄托、精神需求和文化传递,应赋予建筑更多的情感功能与审美功能。梁思成先生对建筑功能的理解相比较与西方现代建筑师更加完整,他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之提高,对于建筑物在功能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多,越细致、复杂”,他认识到了人的五感与精神上对建筑功能的各种需求,是更加健康的、有前瞻性的。

在这个时期,梁思成先生对于新建筑的认识从探索到了解,从学习西方到有了自己的认知,他学习了西方的现代建筑发展,又准确的从中剔除了不利于现代建筑发展的因素——完全否认传统建筑和只为功能设计的机械美学,他对不管是中式建筑还是西式建筑,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有自己坚定的取舍,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同时催化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是他“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思想碰撞时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式与西式的碰撞。他归纳了各式建筑设计的优点与局限,以发展的眼光总结出了新的设计思想与审美表达形式,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三、“新而中”思想的确立

1949年到1955年间,“大屋顶”建筑风格盛行,梁思成先生也为此受到了人们的非议,有些学者认为梁先生的理论支撑了复古主义建筑师们对“大屋顶”的滥用行为。这个时期,梁思成先生专注于研究和探索中国民族文化与传统建筑,也受到了当时中国大背景的影响。1950年的“抗美援朝”运动使全国人民对美国文化都尤为反感,而此时又受到了苏联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化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腐朽文化,现代主义建筑也被归为此类,“对民族形式的重视,是苏联建筑和城市建设在造型方面最突出的特征。设计、研究、建造、发展反映社会主义面貌并具有民族特有风格的建筑是苏联建筑的原则和方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梁思成先生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研究更加的深刻,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却没有束缚住他“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愿望。

他反对建筑形式上的摹仿与抄袭,所以他从来都不赞成模式化地套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某一特色部件——比如最具特色的“大屋顶”,他认为建筑的审美并不应拘泥于外观,而是将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完美结合。梁先生并不认同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下仿传统建筑外观的形式。而如何将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与传统模式融合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又蕴含民族精神的建筑是梁先生穷其一生所追求的。

四、审美演变成因

从前文中可以对梁思成先生建筑设计理念的转变过程获知一二。这样的过程与他对建筑、对美学、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是分不开的。发生这一演变的成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挖掘。

首先,主观方面,他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非常深的情感,这种理性的情感随着他对建筑创作理解的转变而变化。在接触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也在不断进化中,并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可以说,他的建筑观、民族情结以及他对中西文化态度是影响其建筑创作审美的重要因素。

此外,客观方面,特殊的时代和其所受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教育也是促成他建筑创作审美演变的另一重要方面。由于时代的动荡,他不断地在爱国与救国中寻找出路。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后又留学美国的经历,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中国建筑的未来。

在这些主观与客观因素的促成下,梁先生的建筑创作审美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不再迟疑和徘徊,慢慢在感性与理性中找到了平衡。

五、审美价值评价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开拓性研究以及解读“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价值,至今仍然对我国的建筑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与现代精神集于一身。“新而中”的思想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矛盾和困惑的缩影。

正是秉承着在文化传承中创新这样的想法,梁思成先生在完善自己的建筑审美思想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设计思想,为中国建筑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

猜你喜欢
梁思成中式建筑师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好日子(2024年1期)2024-02-20 00:43:57
胖胖的“建筑师”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2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10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金桥(2018年9期)2018-09-25 02:53:24
当建筑师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9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