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宇琪[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去过俄罗斯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疑问:为什么俄罗斯很多地方的大门都特别沉重,往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打开?这真是给很多人带来了小小的不便和困扰,笔者在俄罗斯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身量瘦小的女孩子在学校、宿舍、图书馆、商店、餐厅等地方的门口使劲全身力气开门的情形,吃力不说,有时手里提着很多东西也非常不便。而且从苏联时期至今,俄罗斯的机关单位、学校、宿舍、图书馆等很多场所都实行严格的通行证制度,进入时需要刷卡或出示通行证件。那么,俄罗斯人为何要把门做得如此沉重,给大家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呢?
笔者请教了一些俄罗斯人,他们给出的答案总结起来有三点:美观、保暖、安全(防盗、隔音)。一些俄罗斯人甚至风趣地自嘲说:在俄罗斯,美观永远被放在第一位,人们反而不太在意实用性。其实,这种独特的“门文化”的形成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也是俄罗斯民族重视对家园的保护和防御外敌入侵等古老传统的体现。
首先,俄罗斯地理位置靠北,冬季漫长,寒风凛冽。为了御寒,俄罗斯的住房普遍比其他国家的住房墙体要厚,窗子也常常是双层的,正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双层窗户。因此,厚重的大门便理所应当成为人们抵御寒冷侵袭的必要条件之一。俄罗斯地广人稀,几乎4/5的人口聚集在西部平原地区,这里冬天气温很低,常刮大风,尤其是北部沿海的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等城市,来自芬兰湾和北冰洋的大风几乎一年四季不停歇。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房屋必须要结实、保暖,门也当然需要制作得坚固抗风。而且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在金属门和玻璃门出现之前,很多宫殿房屋都用木材建造,自然也一直多用木质门,后来,由于木造房屋容易引起火灾,石头逐渐取代了木材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但保留了用木材做门的传统。很多木制门沿用至今,也是由于木材坚固耐用等优点,但其缺点就是十分沉重,不够轻便。
此外,还有社会历史因素。传统俄罗斯建筑追求极致的美感,很多古老的宫殿、城堡和贵族宅邸以及教堂的建筑风格多样,设计巧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有代表性的有巴洛克式的圣彼得堡冬宫、古典主义风格的圣彼得堡海军总部、莫斯科的俄罗斯历史博物馆,以及随处可见的典型的俄式“洋葱头”顶东正教堂,还有融合了拜占庭、巴洛克、古希腊罗马以及俄罗斯等不同建筑风格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建筑群等。这些风格多样、美轮美奂的建筑布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把城市塑造成了一座建筑博物馆。而这些雄伟恢宏的建筑中的门也大都十分奢华美观,当然,也很厚重。这不仅符合建筑装饰整体感和视觉效果、整体风格的统一性,也是皇室贵族的威严和宗教的庄重神圣的象征。
除了对美感的追求以外,俄罗斯“门”文化对防御性能的重视也是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一种体现,门的演变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这场爆发于1914年8月的战争在进行到第5个月时,俄国就已有近40万人丧生,近100万人受伤。巨大的伤亡数字和严重的装备不足等问题造成了军队中的“士气危机”。这场大屠杀般的战争不仅摧毁了俄国军队,也导致了俄国经济的崩溃,劳动力短缺、通货膨胀、物质短缺等问题严重凸显,从1915年开始,罢工不断增加,犯罪率也急剧上升。许多人由于生活的重压而被迫犯罪,社会环境的混乱使人们倾向于使用厚重结实的大门保护自己的家园。
到了苏联时期,为解决当时严峻的住房危机问题,政府出资建造了很多公寓和住宅。这些楼房也被叫作“斯大林式”建筑、“赫鲁晓夫楼”和“勃列日涅夫楼”,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这些建筑式样简单,没有多余的艺术性设计,只为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至今在俄罗斯的许多城市还经常能看到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楼房。相对来说,这些苏联时期建造的房屋门体厚度较为适中,这一方面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标准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社会比较稳定。而苏联解体后,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犯罪率不断攀升,入室抢劫盗窃案件频发。根据俄罗斯内政部的官方数据显示,1992年俄罗斯发生了165万起盗窃案件。人们安宁的生活被骤然打破,于是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又开始加强房门的防御性能,于是出现了俄罗斯最早的金属防盗门的雏形,即在原有木门的基础上再添加一块简单的带锁金属板,这种原始的“防盗门”只具备防盗功能,既不保暖也不隔音。与此同时,更多的人也开始倾向于使用厚重的大门来保护家园。真正的金属防盗门是在21世纪初才在俄罗斯出现并风靡起来的,它具备了防盗、保暖、隔音等多种功能。
此外,还有一个俄罗斯特有的“门现象”,在我国和欧洲国家都很少见。相信很多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通常在俄罗斯要进入一栋楼房,往往先要打开入口处的第一道沉重的木质或金属制大门,紧接着要打开第二道门才能进入楼内,这两道门之间有一块窄小的空间,一般仅能容纳一两人站立,这种“双重门”的设计也是出于保暖和隔音的考虑,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双层窗类似。一个人在进入建筑时,需要先后打开再关闭两扇门,这种操作使寒气不会直接从室外涌进室内,两道门及其之间的空间也起到了更好的隔音效果。一些建筑里甚至还有第三道门,并且每一道门都安装有坚固的锁。有人从历史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俄罗斯人偏爱“厚重门”和“多重门”的原因。俄罗斯历史学者谢尔盖·梅德韦杰夫(Сергей Медведев)认为,俄罗斯人对住所、家园和领地的保护防御心理十分浓厚。虽然门的数量多少在物理安全级别上并无太大区别,但会令身处房屋内的人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由于地理位置处在不断扩张的欧洲国家和时常入侵的草原游牧民族之间,俄罗斯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防御。古俄罗斯大公们就热衷于为自己修建防御森严的坚固要塞,用高高的、厚实的围墙将自己居住的区域圈成一个个堡垒,严加看守,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克里姆林宫”(Кремль)。这个词在俄语中是城堡、内城之意,在俄罗斯很多古老的城市里都有克里姆林宫,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莫斯科红场上的克里姆林宫,它那又高又厚的围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围墙上设有岗哨,一旦有外敌入侵,岗哨上的卫兵就会提前发现,并做好守城准备。这些克里姆林宫的建筑风格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也是俄罗斯人自古以来重视保卫家园和防御外敌传统的体现。
除了房屋建筑物的门,俄罗斯的地铁站入口也安装着十分沉重的木门或玻璃门,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推开,给人们造成不便,而且沉重的门偶尔也会导致人受伤。很多俄罗斯民众对此都抱怨不已,一些网友在网上发问:为什么地铁站入口要安装既不方便又有安全隐患的厚重的门呢?对此,The Village网站上有较为完整的官方解答:第一,坚固耐用。地铁站每日人流量大,对门的损耗也大,这种厚重门体比普通的门更为坚固耐用;其次,保暖性好。门体厚重有利于保暖,因此即便是在俄罗斯漫长寒冷的冬季,地铁站里也总是暖和的。第三,防风性好。地铁站入口的门通常从里外都能推开,而俄罗斯冬季强劲的寒风很容易把门吹得来回开合旋转;此外,坐过俄罗斯地铁的人都知道,地铁站里风很大,这是因为列车进站时会将隧道里的空气挤出,造成站内风大,如果入口门扇太轻,列车运行时所带来的大风会很轻易地将门吹开,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地铁里沉重的门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结果。
作为一个结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传统的国家,俄罗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传统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大到宫殿教堂,小到一扇门,都反映出俄罗斯的文化和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与众不同。厚重的门和“多重门”体现了俄罗斯人在北方极寒的恶劣生存条件下的生存智慧,也象征着俄罗斯人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安宁生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