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创·演·评”: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剧社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探索

2020-07-12 18:25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20年26期
关键词:剧社阳明王阳明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以各种社团和学生组织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开展创新实践育人活动的重要抓手。成立于2009年的今天剧社(2020年更名为阳明剧社)是绍兴文理学院校园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迄今为止,剧社先后演出经典话剧、先锋话剧和自编自演的原创话剧近二十部,在探索以第二课堂方式推进中文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为了让绍兴优秀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剧社不仅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型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研·创·演·评”四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并从多个方面促进了中文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阳明文化研究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为了让阳明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剧社开展了王阳明题材话剧的创排实践。在创排的过程中,剧社成员首先围绕王阳明作品和传记,以及王阳明题材小说和戏剧开展了读书活动和探讨研究。这些活动既使剧社同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创排之前,无论是出于创作剧本的需要,还是出于让剧社成员对王阳明生平和思想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剧社围绕王阳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读书研讨活动。具体包括:一是围绕王阳明诗文作品展开阅读和研究。部分同学在阅读相关作品的基础上撰写了研究论文,分别探讨了王阳明诗文中的各种意象以及相关作品对其心学思想的艺术表达等。二是围绕王阳明生平与传记开展阅读和研究。剧社同学广泛搜集了王阳明传记,如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董平《传奇王阳明》和《王阳明的生活世界》、钱明《儒学正脉:王守仁传》、方志远《千古一人王阳明》、杨东标《此心光明:王阳明传》和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等,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三是围绕王阳明题材小说进行阅读和研究。剧社同学系统搜集了王阳明题材的小说创作,围绕冯梦龙《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赵仁琮《王阳明》、路勇《心之悟》、赵柏田《王阳明——让良知自由》和王程强《王阳明》三部曲等十余部小说,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四是展开“阳明戏”的研究学习。剧社同学系统搜集新世纪以来的“阳明戏”,如话剧《阳明三夜》、话剧《王阳明》,姚剧《王阳明》和越剧《王阳明》等,围绕相关戏剧进行研究探讨,先后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近十篇。从创排王阳明题材话剧的角度出发,相关阅读和研究活动不仅使剧社成员对王阳明的精神人格、文学创作和心学思想等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促使同学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提高了大家善学和能写的基本素养。

二、“阳明戏”创作与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

开展王阳明题材话剧的创排实践,目的就是要通过话剧这一艺术载体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向普通观众传播开来。因而,将史传典籍中的王阳明搬上话剧舞台,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利用话剧这一艺术载体来激活王阳明这一历史人物,这就需要剧社同学在表导演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让王阳明这一人物“活”在舞台上。当然,剧本创作一是建立在对王阳明作品和传记以及王阳明题材小说和戏剧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如前所述,在参与围绕王阳明作品、传记、王阳明题材小说而开展的读书活动和研究实践中,剧社成员对王阳明的生平成长与思想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同时在对相关“阳明戏”的观摩和学习中,总结前人创作的经验,获得思路上的创作启发。剧本创作另一方面立足于剧社成员既往的编剧、演剧和导演等舞台经验,以及个人的文学积累。同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剧社还专门组织了阳明文化遗迹探访与采风活动,到阳明故居、阳明洞天、阳明墓以及王阳明纪念馆等地去感受王阳明的生活环境。总之,通过感受阳明文化对王阳明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进而通过戏剧创作来激活阳明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去探寻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通过探访阳明文化遗迹,研读王阳明相关著作,以话剧创排来挖掘阳明文化资源,剧社形成了最终的创作方案:一是立足于艺术再现王阳明一生的传奇故事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思想,打造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二是根据青年王阳明在故乡绍兴的系列事迹,打造话剧剧本《阳明洞天》,阐述王阳明的早年经历以及他“弃绝佛老,归正儒学”的过程。三是在阅读王阳明传记、小说的基础上,针对大众的审美趣味,完成了注重戏剧表现力的原创话剧《王阳明传奇》。话剧剧本《千古一圣王阳明》和《阳明洞天》相继获得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青年文学奖”优秀创作奖,而相关剧本创作的过程显然锻炼了剧社同学的创意写作能力。

三、自编自导自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剧本创作完成并确定上演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后,剧社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将“案头之剧”变为“场上之剧”。为充分发挥剧社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创新实践能力,剧社成立了专门的剧组,并根据剧社成员兴趣、特长和经验分成编剧组、导演组、音效组、道具组、宣传组和外联组等不同小组。

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实践中,各小组各司其职,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舞台上的创新实践活动。编剧组主要负责剧本的进一步打磨,确保剧本易于搬上舞台。导演组则负责统筹全局,安排排练,指导演员。演员组则是在不断阅读剧本的基础上,反复揣摩,不断提升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将最佳状态留在舞台上。音效组则是要根据话剧情节寻找和制作合适的背景音乐。道具与服装组则是根据戏剧场景和人物配置各种服饰和舞台装饰。宣传组则是根据剧本的内容以及排练的进度不断向外传播信息,或者向媒体报纸提供相关信息。

显然,区别于第一课堂教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社第二课堂赋予了同学更大的自主权。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搬上舞台,依托的是团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协调配合,同时也发挥成员的创新意识和个人特长,最终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磨合中将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与评价。

四、戏剧评论实践与批评反思能力的锻炼

话剧创排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除了不断吸收专家和观众的反馈意见,还需要所有剧社同学从观众的角度对剧作进行不断反思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剧社成员针对编、导、演等方面的得失成败进行了探讨和评论,而相关戏剧评论实践无疑是对他们批评反思能力的锻炼。

具体来说,在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成功演出之后,除了社会各界对该剧有高度关注外,包括剧社成员在内的许多同学都参与到该剧的评论实践中,围绕该剧的得失进行深入总结。有同学围绕该剧的人物塑造进行探讨,如对王阳明及其夫人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也有的同学对该剧的戏剧冲突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评价,还有的同学对该剧的思路构思、人物关系以及成长叙事等进行探讨,这些围绕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讨论分析了该剧大处到细节的经验得失。同时,部分同学将该剧与其他“阳明戏”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综合探讨包括该剧在内的“阳明戏”存在的问题,或者在浙江范围内将该剧与浙江其他王阳明题材的地方戏进行了比较,或从校园戏剧角度将该剧与国内其他高校创排的“阳明戏”进行比较,或从王阳明形象塑造的角度将该剧与新世纪以来其他“阳明戏”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探讨文章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展现了同学们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学术嗅觉。相关评论既达到了对话剧创排的得失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总结,又对该剧艺术提升和未来新剧创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机会。

开展戏剧评论的写作其主要动机是对话剧创排与演出的得失进行总结与反思,但相关的评论实践对同学们的批评反思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相关参与者有剧社演职人员,也有剧社以外的同学。围绕同一部作品,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是对个人写作能力的一次锻炼,也是对自己批评反思能力的一次提升。

五、结语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像过去一样只注重文学和文化的传承,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显然难以适应当下的就业形势”。而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阅读、写作和分析能力等中文核心素养,仅仅靠有限的第一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科学、合理、系统化地优化高等教育第二课堂体系非常必要,这也是切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研·创·演·评”四位一体的剧社第二课堂创新实践不仅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而且有力地提升了中文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首先是在开展阳明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在“阳明戏”的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再者是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舞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后是在戏剧评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评反思能力。

①戴承元、朱云:《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康学院为例》,《安康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109页。

②郝岚、李蓉:《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与思考——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新乡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169页。

猜你喜欢
剧社阳明王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真正心平气和
戏剧演出
王阳明龙场悟道
冲锋剧社在唐县
教室里的趣事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
用歌声刺穿敌人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