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欲发 心力茫然
——《墓碣文》揭示的鲁迅思想精神困境

2020-07-12 10:43:42河北韩松
名作欣赏 2020年34期

河北 韩松

《野草》收鲁迅自1924 年至1926 年所作散文诗24 篇(含《题辞》),1927 年7 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乌合丛书》之一。《墓碣文》是鲁迅先生《野草》集中的一篇作品,作于1925 年6 月17 日,亦即《失掉的好地狱》的第二天,最初刊于1925 年6 月22 日的《语丝》周刊第32 期。此文写了“我”于梦境中在墓前的经历,被认为是所有鲁迅作品中最难懂的一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灵魂的自剖,而未见得绝望

鲁迅常作与“死”有关之文章,从题目看,即有《死》《死火》《死后》等诸篇(其中《死》一篇刊于1936 年9 月20 日《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内有遗嘱式文字)。这一篇《墓碣文》也与坟墓、与死亡有关,是作者在与“自我”灵魂对谈。

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1925 年5 月30 日“五卅”事件发生之际。在《独醒者与他的灯》一书中,作者张洁宇写道,这一时期“他(鲁迅)明显处于一种相对纷乱和不快的心境之中,不仅是思想情绪上身陷漩涡,同时在写作上也是多方应战”。

此文写到了一个“阴暗惊悚的梦境”,我面对荒野孤坟而立,坟前有墓碣一座。

从“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这形象描画可见,荒废已久的坟墓意象,简要地表露出鲁迅对死后样态的想象。而文初的生者与死者对面而立的态势,“正是鲁迅意识中的生命存在的姿态”,是“许多研究者所一再强调的‘反抗绝望’的精神内核”。

《墓碣文》中的“坟”这一意象,近似于文集《坟》中这一整体性的意象。鲁迅将逝去的生命视作坠入坟墓的一部分,有着“一面埋藏,一面也是留恋”的态度。

墓碣之文是残简断章般,虽不甚连贯,却造成了破碎干裂之势,这正是鲁迅所追求之效果——之所以断断续续,乃是由于鲁迅不能也不愿轻易畅所欲言,他的真实的灵魂不允许他这么做;同时,也隐现出鲁迅心底所谓的“毒气与鬼气”,既不自欺欺人,又意愿驱除虚伪。在这一层面上说,鲁迅是孤独的。

墓碣正面之文为: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

许杰在《〈野草〉诠释》中指出:“作者自己的解剖和描写也有充分的力量使我们相信在他身上发生过这种心境,同时他自己的态度又是明白的否定:‘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通过这样的诠释可见,墓碣文上的文字与其说是为墓主人所言,不如说是另一个“我”的存在,而这墓碣文所概括的,也就是“我”的灵魂中最真实的想法和状态。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意指共时性存在着的冷热并存的矛盾状态,既非李何林先生所言的他者与“我”的对比,亦不仅是孙玉石先生所言的从“呐喊”到“彷徨”的历时性过程。这种矛盾的“死火”之感,是鲁迅内心左右上下冲突而不得解的现时状态。

“于天上看见深渊”与前一句相似,对比天上与深渊,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与现实、对矛盾着的事实的无奈与绝望。鲁迅感到虚无,而这正是他的常态。

最末一句“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中的“得救”一词,与文末“微笑”相似,“像是透过虚无的眼光,对于绝望和痛苦的一种嘲弄和参透”,只因“鲁迅虽然时时绝望,但却从不厌世,更未曾寄希望于某种不切实际的‘超脱’或超然”。这既体现了鲁迅的“高度的虚无与绝望,同时又在其间非常惊人地生出了一种克服和反抗的力量”。

从墓碣正面文字看来,墓中人正是鲁迅的另一个自我,而文字所表达的正是“鲁迅对于自己已经逝去的一部分生命的反省和审视,他将自己置于生死的极端状态之中,在终极的意义上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而这不仅是现实之我、今日之我与精神之我、昨日之我的对话,也是困境中“能表达的我与未能展露的我”“能剖析到的我与未能深入理解的我”之间的对话。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一句,正显示了鲁迅内心矛盾纠葛,无力冲突困境,只得自残以求本味,“自噬以噬人”的极端无奈又极端用尽气力的状态。

最后“离开”二字,则显出一种决绝的态度:离开困境,离开自我制造的思维泥淖,离开纠葛于对现实的关注,然而终至无力改变的状态,去过一种新样的生活。

灵与肉,何者能获得拯救?

墓碣的背面有言: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此中,“抉心自食”乃是鲁迅在对自己内心质地的探索中发出的最为严酷的惨烈之举。而“创痛酷烈”后的“徐徐食之”更显其对自己内心精神结构的探索力度之深及执着无畏。无论“本味何能知”还是“本味又何由知”,作者已借由这一墓主人的行为举止,加深了对自己心灵血肉的剖析与探索。

然而这一探索并没有答案,因为“我”答不出这答案,只能“离开”。

作为这一残酷至惨烈的探索者的塑造者,鲁迅内心何尝不是艰苦难耐?他在当时的环境中,犹如一发鸣镝,欲射杀庸众,欲“屠戮精神的痼疾”,然而箭在弦上,铮铮作响却无可发出的状态,一直困扰着他。这状态,全部体现在了此文中。

鲁迅的思想精神核心——冲突与反抗绝望

文本最末有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这其中,“成尘”未必见得就是死尸的再次死亡,或也指向死尸作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现者,在其做出探索之后的决绝之态。一旦成尘,也接近于对自我生命的某种完成。

“我不敢反顾”中的“不敢”,更多是来源于内心的怯懦,来源于无力反顾。作者行文至此,心境和思考已达致复杂的顶端,唯有“疾走”才能稍得解脱,觅得一定的休憩,这从“生怕看见他的追随”也可感到,“他”不仅是一个求索的孤魂、一个求索的死尸,也是世间万千难解难题的症结所在。这症结形形色色营造着世间如炼狱一般的恐怖氛围,以作者一己之力,恐难抵挡,不若“疾走”也罢。

汪晖在《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中提出《野草》关于生存的思考起源于一种根本性的情绪:深刻的焦虑与不安——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浮于空中的惶惑心态。汪晖不仅揭示了《野草》在阐述“走向死亡的生命”中的力度之大,也点明了鲁迅在面对个体与世界这胶着又各自独立的关系中所承担的荒诞性,因而用了深刻的反语和反讽。

鲁迅是反抗绝望的,他能自持坚定的向往,虽然这向往看似无力;他能固守执着的奔驰,虽然这奔驰在荒原上的心灵已千疮百孔,犹未跌掉。

结语

“因怀疑而失落,而绝望,因怀疑而寻找,而反抗,这两种怀疑倾向共存于鲁迅意识深处。”借由《墓碣文》不仅可一窥鲁迅自身创痛酷烈的内心遭际,也能由此理解他为何时时显露温情——正是在看到绝望之后,才有放下希望的决绝,正是这决绝的勇力,让造物主上帝也感到颤抖——看!这是一个真正的人。

①②④⑤张洁宇:《独醒者与他的灯:鲁迅〈野草〉细读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17 页,第217 页,第222 页,第223 页。

③鲁迅:《坟·题记》,收于《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4 页。

⑥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258 页。

⑦李玉明:《人之子的“绝叫”:〈野草〉与鲁迅意识特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1—1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