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再解析

2020-07-12 10:43:42浙江杨大忠
名作欣赏 2020年34期

浙江 杨大忠

《明天不散步了》《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意识流散文杰出的代表之作,无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还是写作手段,都具有相似性,同中有异但各有侧重。笔者曾撰文解析《哥伦比亚的倒影》,指出此文的思想是:对现实的失望,对人类远离童真的遗憾,通过抨击20 世纪来缅怀之前的时代,呼唤传统价值的回归。至于《明天不散步了》,严僮伦老师也曾撰文《木心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解读》,对其做出过较为精辟的阐释。该文主要围绕作品中的许多单个语句来逐一探究其中的内涵意蕴,显示出作品思想多视角、多维度的特征。这使得作品思想就如同散落满地的珍珠,虽每颗都璀璨夺目,但没有一以贯之的线索,因而缺少体系;同时,有些解读还是略显肤浅。实际上,如果联系木心的生平经历与主体意识来看,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在意识的自我放逐与延展奔流中,主体思想是非常明显的;由主体思想出发,又可以向外拓展出思想上的多重表现,因而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由此来看,《明天不散步了》仍旧有继续深入解读的必要。

《明天不散步了》以“上横街买烟”作为展开全文内容的由头,以“散步”作为贯穿作品内容的线索。散步的缘由是:“到寓所门口,幡然厌恶室内的沉浊氛围,户外清新空气是公共的,也是我的,慢跑一阵,在空气中游泳,风就是浪……”由散步途中看到的种种自然景物或人工景观,生发出对人世变迁的看法。概括而言,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这一主题思想可以衍生出多重内涵。

第一,人生无法预测与捉摸,命途多舛是人生常态。

作品由风中的花香,将思绪引回到学生时代的春天,由那条“殖民地小街”的繁华喧嚣,回到现实中命运的“赧然”,即由最初的满怀凌云壮志转向不得不向现实与世俗低头的悲哀与无奈:

同学中的劲敌出没于书店酒吧,大家不声不响地满怀凌云壮志,喝几杯樱桃白兰地,更加为自己的伟大前程伤心透顶了,谁会有心去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罗斯旷夫怨妇,谁也料不到后来的命运可能赧然与彼相似……

“那条殖民地小街”应当就是木心年轻时代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求学期间所见的小街,因为作品中的“花铺”“书店”“唱片街”“餐馆”“咖啡吧”“法兰西的租界”“犹太人”“白俄罗斯人酗酒行乞”的确符合旧时代大上海租界里的生活场景与尘世风情。据夏春锦《木心考索》记载,木心于1946 年1 月以同等学力作为插班生考入上海美专,之后因为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于1948 年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了学籍。那正是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身为上海美专的学生,木心和他的同学虽然“不声不响地满怀凌云壮志”,相信年轻人在社会大潮中具有改天换地的胆识与气概,但动荡不明的社会形势却不能不使人感到迷惘不安;尤其是艺术生存环境的破坏,更使以木心为代表的艺术生感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所以木心说大家“为自己的伟大前程伤心透了”,其意为:前程伟大只是美好理想与愿望,对于未来,却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今天风华正茂的学生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罗斯旷夫怨妇”,明天自己会不会因为遭遇和他们相同而感到脸红?这些都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奈与未卜,命途多舛是人生的惯常态势。

生活的实质有时并不体现于外在形态,而往往包含于外在形态掩藏下的深度内涵,这使人生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外在与实质,有时表现截然相反,这难免使人感到生命无常、人生难料。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会发现生死就在一念之间,生机勃勃之际或许就是半途夭折的前兆。这也是人生充满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任何事物,当它失去第一重意义时,便有第二重意义显出来,时常觉得是第二重意义更容易由我靠近,与我适合,犹如墓碑上倚着一辆童车,热面包压着三页遗嘱,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义中而俨然迷路了……

“第一重意义”是表象,“第二重意义”才是实质。表象与实质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童车”与“墓碑”、“热面包”与“遗嘱”之间的关系一样。“墓碑”喻示死亡,“童车”喻示新的生命;“热面包”喻示美好生活,“遗嘱”则喻示不久于人世。所以,“墓碑上倚着一辆童车,热面包压着三页遗嘱”之意为:无论生命多么稚嫩,生活多么美好,距离死亡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不仅死亡无法避免,而且生死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大好青春年华时(第一重意义),焉能想到接下来很可能就是灾难和地狱(第二重意义)?

如此感慨,正是木心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反思。视艺术为生命的木心,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焉能想到日后多灾多难?所以木心说“谁会有心去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罗斯旷夫怨妇,谁也料不到后来的命运可能赧然与彼相似”,正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反思。

第二,“物非人非”的无法避免,映照出木心对艺术环境丧失的绝望。

事物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永远保持真正的恒定。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已经够伤感的了,木心却提出更深一层的伤感:物非人非——

三年制专修科我读了两年半,告别学院等于告别那小街,我们都是不告而别的,三十年后殖民地形式已普遍过时,法兰西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都不见了,不见那条街,学院也没有,问来问去,才说那灰色的庞然的冷藏仓库便是学院旧址,为什么这样呢?街怎会消失呢?巡回五条都无一仿佛,不是已经够傻了,站在这里等再有风吹来花香,仍然是这种傻……

这段描写更是木心自身经历的重现,也更能证明上文所论的那条“殖民地小街”就是当年木心求学上海美专时尚在的那条小街。因为“三年制专修科我读了两年半”正与木心在上海艺专的经历吻合:木心1946 年1 月考入上海美专,1948 年6 月上海美专爆发了国民党特务制造的“六·五血案”,大批学生受伤,学生会骨干吴树之等八人被殴成重伤并先后遭逮捕入狱。事后木心因为参与上海美专党小组的营救活动而遭到开除,时间正好两年半。“三十年后”即木心被平反的1978 年,木心重游上海美专,却发现人、事、物完全面目皆非,学校旧址竟然建造了庞大的“冷藏仓库”,五六条街也全然不见当年的影子。这不能不令木心感到伤感。

木心本就是个怀旧的人。从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的序言来看,他非常怀念小时候乌镇的民俗社会;在离开乌镇长达五十余年的1994 年,木心潜回乌镇,却连乌镇的饮食变化都接受不了。对于文学、艺术环境,木心更是挑剔。他怀念天才纷纷降生的18、19 世纪,对20 世纪后期与21 世纪艺术环境因子的逐渐流失深感失望,这种情绪在《文学回忆录》中比比皆是。所以,他只能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历史上的文学家、艺术家进行神交,把他们都看作自己的情人。同理,在《明天不散步了》中,木心三十年后重回上海美专却意外发现记忆与现实已经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过去的影子;更令人沮丧的是,创造生活之美与精神之美的“美专”竟然成了世俗之物的集散地,这不能不令向来怀旧、崇尚艺术的木心失望透顶。美专的“物非人非”映照出木心对艺术环境完全丧失的绝望。这也为木心之后离开中国去美国寻找新的艺术之路做出了铺垫。

第三,对事物自身品格、原生态本质丧失的失望。

木心很难接受信息化时代,他坚持认为科技的高速进步对人类的改变并非都是积极的。木心也不相信高科技与世俗传统能够并行不悖,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科技挤压传统尤其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文学、艺术的窘境早就出现且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能够固守传统品格,事物能够保持生态本质就是非常难得的;遗憾的是,现实让木心失望了:

我们这种人类早已不能整日整日在户外生活,工作在桌上,睡眠在床上,生育恋爱死亡都必须有房子,琼美卡区的屋子都有点童话趣味,介乎贵族传奇与平民幻想之间,小布尔乔亚的故事性,贵族下坠摔破了华丽,平民上攀遗弃了朴素,一幢幢都弄成了这样……

木心由人类不能缺少的“房子”引向自己居住的琼美卡地区的屋子,琼美卡的屋子都不伦不类,就像综合贵族与平民特征的怪异的综合体:既失去了华丽,又遗弃了朴素。传统的房屋特征与样式在现实中已经逐渐消失,在传统与现代结合、博弈的过程中,传统已经节节败退,它的最终湮灭将不可避免。

其实,传统与古典文化相辅相成。余光中曾对台北的高楼大厦代替传统的瓦面屋脊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因为瓦面屋脊的听雨意境消失无痕了,这意味着今人与古人再也找不到心灵上的默契。由屋面听雨而产生古典文学的内蕴与因子,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失去了生存条件,今人与古人情感共通的纽带被隔断了。木心同样如此,现代化的房屋既缺少贵族气息又丧失了平民情调,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你退我进的阶段。由此扩大,房屋的现实遭遇其实映射了人类的未来命运。因为现代化的社会潮流对传统世俗的冲击将呈现不可遏止的趋势,现代人淡忘甚至彻底抛弃传统也将成为可能,“酒鬼精神”最终取代“酒神精神”必将成为现实。这让恪守传统的木心感到无法接受。

现代潮流对传统事物无疑有冲击,对此,木心的主要态度是抨击、否定。现代事物自有其缺陷,木心对此当然否定;但即便现代事物的优势凸显,木心仍旧有所顾虑:

那造对了造好了的屋子,算是为它高兴吧,也担心里面住的会不会是很笨很丑的几个人,兼而担心那错误的屋子里住着聪明美丽的一家,所以教堂中走出神父,寺院台阶上站着僧侣,就免于此种形式上的考虑……

现代社会的优势就如同琼美卡社区“造好了的房子”,但这种优势往往会导致美丑颠倒、丑占有美或者美不得不接受丑的现象,就如同“很笨很丑”的人住着“造好了的房子”而“聪明美丽的一家”却只能居住在“错误的房子”。美丑错位或德不配位,那才是木心所“担心”的。神父应当居住教堂,僧侣应当居住寺院,适得其所,美丑归位适当,才是生活的真谛。这就是木心的看法。

现代社会无疑会造成传统事物原生态本质的丧失,这又构成了木心的担忧。对此,木心以今人对塔的“命题”模糊来说明,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高高的有尖顶的塔,起造者自有命题,新落成的塔,众人围着仰着,纷纷议论其含义,其声如潮,潮平而退,从此一年年模糊其命题,塔角的风铎跌落,没有人再安装上去,春华秋实,塔只是塔,徒然地必然地矗立着,东南亚的塔群是对塔的误解、辱没,不可歌不可泣的宿命的孤独才是塔的存在感……

“不可歌不可泣的宿命的孤独”才是塔存在的原生价值与特征。东南亚的塔经过了反复的“安装”、重建与装饰,供游人观光游览,木心则认为这是对塔的“误解”“辱没”,只是因为如此做法违背了塔的原生态价值,导致塔而不塔。这与鲁迅先生在破破烂烂的雷峰塔倒掉之后不仅认为不可惜反而认为“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的看法完全一致,由此也可见鲁迅对木心影响之一斑。

[5]This conduct threatens our national interests,undermines the value of U.S.investments and technology,weakens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firms,and harms American workers.(2018.3.23)

作品为什么以“明天不散步了”为题?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作者“明天不散步了”?为什么说“生命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懂得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警醒意义。

《明天不散步了》以“散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抒发作者的人世感慨。就情节的组织构思而言,木心常常以对琼美卡地区花儿的视觉、味觉为由头,自由联想,引出对人事变迁的看法,最后归结到“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结论。如回顾昨天散步遇雨,由中美两国辛夷花外型上的差异,引出和平年代的安居乐业,进而推进到战争的残忍,之后再由中外音乐的共通性推论出以下观点:

人的哭声、笑声、哈欠、喷嚏,世界一致,在其间怎会形成二三十种盘根错节的语系,动物们没有足够折腾的语言,显得呆滞,时常郁郁寡欢,人类立了许多语言学校,也沉寂,闷闷不乐地走进走出,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无论“语言”呆滞的动物还是语系发达的人类,都不可能始终欢天喜地,要么“郁郁寡欢”,要么“闷闷不乐”,没有如愿的日子。那么,生活就如同流动的水,无法静止,人们只能随波逐流,无法停留于静谧的心仪之所。至此,结论“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得出水到渠成,因为无论怎么做,总有不如意的事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再如由断茎的草的清香(嗅觉)与“受残伤的绿的血腥”(视觉)两者之间的不伦不类——嗅觉上的沁人心脾却偏偏呈现视觉上的触目惊心,木心联想到人类的居所,然后再由此联想到屋子的颠倒错乱——又笨又丑的人住着好房子,而聪明美丽的人却偏偏住着错误的房子。由这些颠倒错乱的组合上的共性,进而推进到事物往往无法适得其所的尴尬,这又构成了“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另一重内涵。

就情节构思而言,《明天不散步了》整体可分为:今天散步心烦意乱——昨天散步遇雨而郁闷——明天不散步了。之所以说“明天不散步了”,原因还在于散步的过程中所思所想实在令人烦乱不堪:回忆过去,壮志难酬,命运多蹇,人生无法控制把握;立足当今,虽然所处环境花香四溢,自己却“每当稍有逸乐,哀愁争先而起”,多愁善感;展望未来,始终存在的烦乱思绪令人想到“明天不散步了”,只为躲避散步过程中产生的愁绪对自己的侵扰。

第一,“明天”即未来,木心对未来是不抱有希望的,他宁愿与未来决绝。因为艺术之路在未来只能越来越窄,这对以艺术为生命的木心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第二,“不散步”是为了躲避散步时产生的愁苦思绪对自己的侵扰,而这些愁苦思绪却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精神上的产物。木心“不散步了”是为了免除现代社会的过度发展对自己心存的艺术世界的烦扰。

第三,作品以“明天不散步了”为标题反映出木心甘愿与过于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决绝的心态。唯有如此,他才能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与庄子、陶渊明、曹雪芹、拜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兰波等人神交,把他们都看作自己的情人。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该怎样理解?严僮伦老师认为:“这是木心先生对纷繁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生既模糊又清晰的独到感悟与精辟概括,或者说是一种睿智之至的人生答案。……面对没有尽头的时间,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面对纷乱的人世,生命个体是显得那样的渺小与无奈……倘若不去想它倒也罢了,一旦思及,便令人感慨不已。”这个结论过于空泛,既没有指明“人生答案”是什么,又没有说出“感慨不已”的缘由。实际上,联系具体内容来看,之所以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那是因为生命无常、人生无奈,传统事物丧失之快超过了木心的想象,让人无所适从;同时生命的复杂性往往使人看不清生活的方向,乾坤颠倒、主次混淆的事物比比皆是,命途多舛往往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这些是构成了木心“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这一结论的多重因素。“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体现出面对现实无法把控的无奈与惆怅。

《明天不散步了》撰写于1985 年。写成后,木心非常开心。他曾向陈丹青“孩子般表功”:“丹青啊,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写得顶好的一篇散文。”可八年之后,在给陈丹青等人授课的过程中,谈及此文,木心却神色羞愧:“不过才气太华丽,不好意思。现在我来写,不再这样招摇了。”可见才气纵横、汪洋恣肆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征,因而被木心称为“才气太华丽”,过于“招摇”;这也说明在木心眼里,《明天不散步了》虽然是其得意之作,但并非无懈可击。作为木心意识流散文的代表之作,《明天不散步了》和《哥伦比亚的倒影》曾被木心本人誉为“写得好”的“伟大”的作品,可见木心对这对双子星作品的自我激赏。如果说《哥伦比亚的倒影》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对18、19 世纪那个文学、艺术天才纷纷降生的年代的深沉缅怀上,《明天不散步了》重点表达的则是通过对“今天”散步时思绪上的不知所措来暗示对未来世纪的悲观绝望。在木心看来,未来只能比现在糟糕,信息网络时代对文学、艺术的冲击只能越来越深而不会有任何减缓的迹象。对于以文学、艺术为生命的木心来说,他只能通过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但也仅此而已;对于现实的改变,木心是无能为力的。

①杨大忠:《木心意识流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解析》,《名作欣赏(上旬刊)》2020 年第1 期。

②⑤严僮伦:《木心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解读》,《名作欣赏(上旬刊)》2007 年第3 期。

③夏春锦:《木心考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年版,第9—10 页。

④严僮伦老师认为,木心描写草叶的香味与“草群大受残伤的血腥”,“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的穿透力,同时也为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慈悲情怀所深深感染”。这种解读的确肤浅了。

⑥陈丹青:《木心谈木心·后记》,见《张岪与木心》,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 年版,第261 页。

⑦陈丹青:《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上篇),见《张岪与木心》,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24 页。

⑧木心认为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他信奉爱因斯坦的话:20 世纪除了交通、通讯发达,余无可告美,希望以后的人类以我们的状况为耻辱,而能免于这种耻辱。木心将世界比作一艘没有船长、没有航向的大船,这艘船终将爆炸、沉没在宇宙里。见木心另一篇意识流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另见《文学回忆录》第五十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696 页。木心这种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的思想,也可见拙著《木心十七讲》关于木心小说《月亮出来了》的解析,北岳文艺出版社202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