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濛濛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很多年以前,当我刚刚步入学术之门的时候,眼前的道路还是模模糊糊的。但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对真善美的皈依、对人类不幸的同情,却一直渗透于我的心灵世界,而呈现出明晰的情感底色。近二十年来,我对古典学术的演绎和对古代文化的张扬,也处处激扬着我心灵世界的天风海涛。从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六朝小说与中古文化研究,到以曹植、陶渊明等杰出作家为中心的中古诗歌研究和以长啸艺术为中心的文学与音乐之关系的研究,我的学术版图在不断拓展,我的心灵意绪也在不断流动,有时像海面怒起的飓风,有时像天空飘洒的甘霖,有时像深秋时节在庭院中飞舞的落叶,有时像溟漠无垠的太古……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无限美好的,一切都是饱含诗意的,一切都是富于哲思的。我喜欢独自一人发现问题,就一个小小的题目深挖下去,开掘出一片风光妩媚的新天地。在这样的新天地里,我或者独自欣赏着莺飞草长的春色,或者独自凝听着万叶吟秋的絮语,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学术本身植根于广阔的文化原野。在文化的原野上,可能有巍峨的高山,可能有奔腾的河流,可能有茂密的森林,可能有肥沃的土壤,可能有浩瀚的沙漠……没有一个学者能够以个体的姿态从容应对、正确解决其中的所有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现代性的学科体系,都是对文化“原生态”的切割,如果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及其现代意义,就必须回归于文化的“原生态”,就必须汲取各个学科研究成果的养分,就必须采用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否则,就成了德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史雷格尔所说的“烤肉解剖学”。
人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多年来,我一直苦苦追寻着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在我看来,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尔语)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能够打破各学科的壁垒并融会贯通,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我对长啸艺术的研究,便是如此。
啸斋是我的书房雅名,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清华大学文学院刘石教授题写。感谢刘石教授对我的鼓励,也感恩《名作欣赏》编辑部赐我版面,使我能够尽情挥洒笔墨,谈诗论艺,纵横古今,然而才疏学浅,不敢自诩,唯可自慰者乃是所言所论皆从苦读中来,倘有一得之见可取,亦不负艺林之博雅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