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长乐 350200)
传统道法课程最明显的弊病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长期以来,在道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往往过多依赖于教材,忽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不仅造成乡土资源的闲置,而且使道法课教学远离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的道德认识只停留在表层,难以内化,阻碍道德成长的需求,限制道德品质的形成。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更要借助道法课这一道法教育的主渠道,遵循教育规律,力求改革创新。“一方乡土,一方文化”,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运用乡土资源的机会,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乡土化的可能,用心挖掘每个知识点,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实施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儿童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法课教材按自我、同伴、家乡社区、公共生活等儿童熟悉的生活领域分单元展开教学。但教材呈现的内容比较有限,只依托文本教学,学生对生活领域的了解不够系统,对社区和公共的认识比较零散。而乡土资源中蕴藏着家乡的历史名人、自然生态、文化古迹、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特色资源,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性[2],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把道法小课堂引向社会大课堂,让道法课堂生活化、多样化、具体化。
学校地处长乐区,根据本地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冰心文学馆”“郑振铎公园”“董奉草堂”等,踏寻冰心、郑振铎、董奉等名人的足迹,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浓浓的“故乡情”“爱国情”的熏陶下,唤醒学生的自豪感。以“挖掘冰心文化,弘扬大爱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为例。长乐有着“大爱暖千秋”的丰厚文化底蕴,其中以博大的爱心照亮几代读者心灵的“文坛祖母”冰心先生,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学校与冰心文学馆是共建单位,就以冰心先生的大爱精神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冰心文学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道法课堂的爱心教育得以延伸。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教学,安排了三个主题:“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家庭的记忆”。先引导学生从家庭中感受父母、亲人以及长辈的爱,再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尝试让学生从冰心身上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关爱身边的人,尝试爱心教育从身边做起。[3]
1.知冰心,课前启情。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人们产生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课前,借助学校图书馆的冰心专柜,要求学生每人借阅一本冰心的专著,了解冰心写的有关“家庭”和“爱”的诗文,感受冰心的大爱情怀。导课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播放《走近冰心》专题片。再让学生介绍冰心,了解到冰心是家乡的名人,自豪感油然而生。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从冰心身上受到爱的情感熏陶。
2.读冰心,课中渗情。在课中《活动天地》环节,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对父母的看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享读过的冰心诗文的精彩片段,如《纸船——寄母亲》《我的家在哪里》《我的父母之乡》等,讨论冰心对父母、亲人、故乡怀着一份怎样的情感,从中领会冰心真挚热烈的爱。再联系自身,谈感受,找差距,激发学生真正读懂父母的爱。
3.颂冰心,课后延情。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是无法完成对学生的道法教育的。教师应精心谋划,科学组织,把课后延伸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随父母参观一次冰心文学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学冰心塑爱心》的小抄报,举办一场《爱冰心颂冰心》诗文朗诵会等。在走近冰心、学习冰心的活动中,一颗颗被冰心的大爱情感浸染的童心,自然萌生出纯真的大爱。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了解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环境、物产、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这是道法课回归生活、走出学校、走向实践,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契机,应引导学生有效扎根本土,体验爱乡之心。[4]班级可成立探究小组,完成一张学习任务单。
表1 学习任务单
学生利用周末参观南山公园乡土文化长廊、长乐博物馆、长乐湿地公园、金刚腿文化公园、少儿图书馆、少年宫等,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深对乡土文化内涵的理解。在探寻家乡人文的活动中,爱乡之情得以传承。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学校经过长期的建构积淀成为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办学核心、特色内涵。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持续不断地反思、超越。道法课开发乡土资源的其中一个维度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如校史文化、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特色文化等,涵养学生的性情,构建人文性的课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第一节课是《说说我们的学校》,可向三年级学生介绍校史馆、校园文化、校园布局等,让学生逐步了解校园的历史变迁、办学业绩、办学特色,细细品读学校这部厚重的道法活教材,引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对母校的敬畏,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培养爱校之心。
长师附小是千年学宫,百年名校,前身为创办于1905 年的吴航高等小学。校址所立之地为唐乾符四年(877)创建的学宫旧址,历史底蕴深厚绵长。岁月无声,见证千年文脉传承;时光有痕,记载今时墨韵芬芳。学校始终没有停止不断创新的脚步,根据“以诗言志,以乐教和”的办学理念,铸就品牌之魂,演绎文化之韵。诗书润学、礼乐成德,如诗如画的百年老校绽放出新时代的风姿,看似“润物无声”,却在塑造着有形的精神文化。课前,教师收集大量校园环境、活动、人物的各类图片、视频制作成课件,组织学生有序地参观学校重修的布局合理、内容丰富的校史馆,带领学生穿越时光的走廊,了解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变迁,领略学校在办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进行实地调查,小组合作完成校园小调查。
表2 校园小调查
校园调查完成后回到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对自己成为附小学生倍感自豪,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教师适时评点激励学生,在附小要听从教师的教导,刻苦学习,定能成才,学生的爱校之心自然流露。
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校两年多时间,对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比较了解,也参加过学校的各类活动,对学校的人和物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为了在道法课堂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及对学校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教师安排了“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主题活动,共有4 个内容:1.说说校园的景物美;2.找找校园的乐趣多;3.逛逛校园的功能室;4.夸夸校园的人物美。教师充分挖掘学校已有的资源,让学生从学校的“景物美”“乐趣多”“设备全”“人物美”四方面,重新认识学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爱校之情。课后,教师带领学生继续参观学校图书馆、书画馆、报告厅、书画长廊等,感受学校书香隽永的浓厚文化氛围。最后回到操场,聆听高年级的红领巾讲解员介绍学校“万仞宫墙”的来历,奎光阁、月爿池、大樟树的历史等。从“万仞宫墙”到“诗乐附小”,人文情感如一条绵长的溪流,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流淌,继而生根、发芽。
新一轮的教改倡导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学校为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结合办学情况、地域特色、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着手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道法课研读校本教材,也是充分开发乡土资源的一个重要维度。学校顶层构建“诗乐文化”,提出“以诗言志,以乐教和”的办学理念,通过从一到六年级分别编写《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诗经》《论语》《小古文》六本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旨在努力构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书香课程从思政课堂有效延伸,悄然孕育着附小学子的君子风范,让学生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培育民族精神,涵养完美人格。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带领学生学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容。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明前景。除了根据课本,讲述神圣国土、古代科技、传统美德等,还可趁热打铁,结合校本教材《诗经》《论语》等举办经典诵读活动,了解我国灿烂的国学文化。例如,引导学生诵读爱国诗篇《诗经·国风》中的著名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通过朗朗上口的诵读,感受古人的高昂士气和爱国情操,再联系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例如,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她的名字取自《诗经﹒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她的父亲以此激励她,努力进取,为国争光。最后联系课本中“瞭望台”提到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古今结合,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情怀,让爱国之情真正入脑、入心。
当然,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开发、设计、实施,渗透到道法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推动道法课改革创新,巧用乡土资源,夯实道法课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爱心、懂亲情、讲友情、报国志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