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分析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惨败原因

2020-07-10 09:32袁文权刘杰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

袁文权 刘杰

摘要: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是中日双方争夺黄海制海权的关键战役。在这场海战中,近代化的北洋舰队却损失惨重,其主要原因是武器性能不如日本、战术运用不当、军官军事素质不高、平时训练弄虚作假和弹药的质量较差。

关键词:黄海海战;北洋海军;联合舰队;原因

1895年9月17日12点50分爆发的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争夺制海权的决定性战役。在历时约5个小时的激战中,北洋海军有5艘军舰被日本联合舰队击沉。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1]的北洋海军为何在黄海一役中惨败呢?文章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北洋海军黄海海战惨败的原因,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武器性能不如日本

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的参战军舰皆为12艘(海战刚开始时,北洋海军军舰为10艘,海战后期加入了2艘)。“中国军舰的总吨位为31366吨,日本军舰的总吨位为40849吨”。[2]从总吨位上看,北洋海军的总吨位明显低于日本联合舰队。此外,北洋海军在新式舰、速射炮和航速等方面也不如日本。北洋海军的军舰多数是1875—1885服役的老舰,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再无增添一艘新式军舰;日本海军的军舰多数是1890年后服役的新式军舰。日本海军军舰由于是服役不久的新式军舰,其航速优于舰龄较长的北洋海军。黄海海战时,北洋海军的平均航速为每小时15.5海里,日本联合舰队的平均航速则为每小时16.4海里,其下辖的第一游击队的平均航速更是达到了每小时19.4海里。军舰航速的快慢,直接影响海战主动权的争夺。日本军舰还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炮—速射炮,速射炮是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军事科技。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12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8发至10发,15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旧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速射炮发射速度比旧后装炮大5至10倍”。[3]像这种先进的速射炮,北洋海军一门也没有装备。无怪乎战后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评论黄海大战时说:“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也日本舰队为优”。[4]因此,武器性能不如日本是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战术运用不当

北洋海军完成护航后,返航的队形是分成5个小队,每队2艘军舰的夹缝鱼贯阵(第一小队为“定远”和“镇远”;第二小队为“致远”和“靖远”;第三小队为“来远”和“经远”;第四小队为“济远”和“广甲”;第五小队为“超勇”和“扬威”)。当中日双方舰队遭遇时,日本联合舰队各舰根据旗语迅速变换成侧舷对敌的单纵阵队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游击队的四艘军舰、本队的六艘军舰,西京丸、赤诚二弱舰尾随本队);北洋海军发现日舰时,提督丁汝昌下令“北洋海军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始终以舰首对敌,借得保持其位置而为基本战术;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之”。[5]根据丁汝昌的命令,北洋海军开始变换战斗队形,由起初的夹缝鱼贯阵变换为舰首向敌的一字雁行阵。由于各舰的航速不一,加之定远、镇远二舰已接近敌舰,北洋海军最终以略呈弧形、舰首向敌的一字雁行阵(呈“人”字形的横队)迎敌。

近代海战是交战双方在短时间内争夺各自最有利态势和阵位的对阵过程,其最有效的战术就是“T”字战法。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17岁加入太平军,1861年向湘军投降,其部被改编为湘军,后又转投李鸿章的淮军。1868年,32岁的丁汝昌因功升任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朝廷裁撤了淮军的骑兵部队,丁汝昌罢官回家。就在此时,李鸿章奉命组建北洋海军,军舰和军官已经具备,就缺一名能够统领海军的提督。经过深思熟虑,李鸿章决定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因为丁汝昌有着20余年的从军经历,带兵经验丰富;二是因为丁是淮军出身,利于李鸿章控制北洋海军。丁汝昌担任北洋海军提督时已经43岁,之前没有海军学堂和留学外国海军学校的经历。没有学习过海军专业知识的门外汉丁汝昌,理所当然不知道阵型在海战中的重要性。相反,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同样出身陆军,但他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全面系统地学习过海军的专业知识。日本联合舰队的队形(纵队)就是按照“T”字战法排列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根本不了解世界近代海战的战法,轻易地让日舰完成战斗队形的变换,这是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惨败的根本原因。

三、军官军事素质不高

北洋海军各军舰的管带(舰长)几乎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的驾驶班和管轮班,其中的优异者毕业后还被派往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深造。虽然北洋海军的管带都是科班出身,但却不具备多少军事技能。原因在于福州船政学堂并不是一所真正培养海军军官的学堂,该学堂既没有近代海军的学制,也没有实施正规的军事教育。学员平时所学的科目为英语、算法、驾驶、测算和枪炮操法,其中仅枪炮操法一科涉及军事,这样的学堂培养出的只是能够驾驶和管理轮船的船长,而不是在海上指挥作战的海军军官。即使是在英国深造的留学生学习的依然是海军的专业技术,對海军军事理论的学习却无人问津。

北洋海军军官不高的军事素质在黄海海战中充分暴露了出来。中午12点50分左右,北洋舰队在距日舰5300米时,“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未得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就擅自下令开炮,结果“定远”发出的第一炮将炮塔上方的舰桥震坍,丁汝昌跌落负伤。[6]随后,日舰又摧毁了北洋海军旗舰“定远”的信号装置,“定远”与其他各舰的联络中断。丁汝昌受伤后,没有指定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各舰管带也没有主动接替指挥,致使北洋海军失去统一的指挥。战争中,最高指挥官受伤或阵亡,按照军事常识,应由官阶低于最高指挥官的副指挥官指挥战斗。在约5个小时的海战中,署总兵的林泰增、刘步蟾;署副将的邓世昌、方伯谦、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署参将的黄建勋、林履中等高级军官竟无一人主动接替指挥,而是各舰各自为战。“直到海战接近尾声时,“靖远”管带叶祖珪才代升督旗收队,但对指挥作战已毫无意义了”。[7]北洋海军军官在实战中的军事素质低下是黄海海战惨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平时训练弄虚作假

北洋海军军舰的性能虽不如日本,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排水量7000多吨,装甲厚12英寸,舰上装备4门德制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和2门15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日本在海战前所畏惧的,正是定远、镇远两艘装备巨炮的铁甲舰。由此可见,北洋海军未到不能与日本海军一战的地步。为何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被击沉5艘,敌人却重伤5艘呢?

黄海海战中,日舰中弹134发,北洋海军中弹754发。北洋海军的中弹数是日本海军的5.6倍,此结果除与速射炮相关,还与平时的训练有关。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训练的目的在于实战,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表演。北洋海军海战的惨败就是平时训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所致。北洋海军平时的炮术训练“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其中”。[8]“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8]海军的编队训练“阵势总须临时应变,不可先期预定。预定则各管驾只须默记应操数式,其余皆可置之。临时随意挂旗,示演各阵,则管驾不得不全图考究”。[8]李鸿章在检阅北洋海军后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南北各船驶至三山岛次第打靶,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齐发,起止如一。”[9]北洋海军的各级将领就是这样欺骗他们的上司李鸿章的,训练中的弄虚作假,终究在实战中暴露了出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攻击日舰“西京丸”的失败。日舰“西京丸”是由一艘商船临时加装火炮改装而成的代用巡洋舰,其机动能力和火力都弱于其他各舰。黄海海战时,“西京丸”被北洋海军多艘军舰围攻,中弹12发。后来北洋海军的“平远”、“广丙”两艘巡洋舰又在500米近距离内炮轰“西京丸”,同时鱼雷艇“福龙”号连发两枚鱼雷都未击中目标。接着“福龙”号在距“西京丸”40米时,又连发三枚鱼雷,此时的“西京丸”根本无法闪躲。时任日本军令部长的桦山资纪海军中将就在该舰上督战,见此情形,桦山资纪已做好闭目待毙的准备,孰知三发鱼雷竟从“西京丸”舰下穿过,桦山资纪和“西京丸”舰得以逃过一劫。

北洋海军从500米到40米的近距离中多次发射鱼雷均未击中敌舰,无疑是北洋海军平时训练弄虚作假的最好证据。反观日本,北洋海军的“致远”中弹起火后,管带邓世昌开足马力想撞沉“吉野”与之同归于尽,日“吉野”舰仅发射一发鱼雷就击中了“致远”,使之沉没。从中日双方的战绩可以看出,成军6年的北洋海军训练远不如组建时间较短的日本联合舰队。

五、弹药质量较差和数量较少

(一)弹药质量较差

甲午海战时,北洋海军使用的炮弹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弹头内填充火药或炸药的开花弹(爆破弹),击中敌舰后会发生爆炸;另一种是弹头内装少量炸药并填充沙土的实心弹,击中敌舰后不会爆炸,而是打击敌方舰船的吃水线,使其大量进水沉没。

开花弹(爆破弹)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炮弹,其制造技术相对实心弹较高,洋务官员创办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都不能仿造,只能依靠进口。进口炮弹需要经费,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海军军费就被慈禧太后挪用去修颐和园了,进口炮弹已不可能。北洋海军没钱进口炮弹,就只能依靠本国的军工企业自给自足。中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机器局负责制造开花弹和实心弹。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造炮弹质量很差。黄海海战时,“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8]北洋海军“所领子药,多不合适,亦不切备”。[8]这种质量低劣的炮弹击中敌舰只会受伤而不会发生爆炸,这就是日舰一艘也未沉没的原因。

北洋海军的炮弹质量较差还体现在弹头内填充的火药上。北洋海军所用炮弹内填充的是传统黑火药,黑火药的杀伤力有限,它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弹片破坏敌舰。日本联合舰队炮弹内填充的则是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研制的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装填“下濑炸药”的炮弹威力极大,它爆炸后除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大量碎片外,爆炸产生的高温还能燃烧钢铁。此外,日本的“下濑炸药”炮弹与北洋海军的黑火药炮弹相比,发射时不会产生烟雾,射手发射炮弹时不会因舱里的烟雾熏人而影响射击的速度精度。日本正是凭借这种先进的炮弹击沉北洋海军5艘军舰的。

(二)弹药数量较少

弹药是确保海战能否进行的保障。黄海海战前半个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北洋海军的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汉纳根已受命办理北洋防务催办弹药,天津兵工厂于十日前就已收到他所发的赶造子弹命令,但迄今仍一无举动!他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10]黄海海战爆发时,北洋海军只补充了少量威力较大的国产开花弹(爆破弹)和穿甲弹(实心弹)。在历时约五个小时的海战中,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二舰在开战后一个半小时就打光了所有的开花弹。海战的最后3小时,“定远”、“镇远”的305毫米主炮和150毫米副炮只能發射不会爆炸的穿甲弹。至海战结束前半个小时,“镇远”舰仅剩25发穿甲弹(实心弹),“定远”舰的炮弹也快吿磬。此时,日本的炮弹却十分充足,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向“定远”、“镇远”猛烈地倾泻炮弹。海战结束时,日本联合舰队返航。清点结果时,“吉野舰尚存12厘米和15厘米炮弹1,251发,机关炮弹6,095发;高千穗剩余26厘米炮弹178发、15厘米炮弹361发、机关炮弹65,947;浪速剩余26厘米炮弹167发、15厘米炮弹299发、机关炮弹65,884发;秋津洲剩余炮弹12厘米和15厘米炮弹869发、机关炮弹41,978发”。[11]从以上可以看出,战斗结束时,日舰剩余的炮弹数居然还多于北洋海军的携带量。在争夺黄海制海权的关键一役中,北洋海军的弹药供应严重不足,其主要责任要归咎于海军提督丁汝昌。原来,北洋海军的弹药都存放在大连、旅顺的基地中。由于丁汝昌没有战争的危机意识,丰岛海战后没有立即从基地补给弹药,致使黄海海战准备不充分。这是黄海海战惨败的又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在武器性能、战术运用、军官军事素质、平时训练以及弹药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都不及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的惨败不是偶然,而是战争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刘体仁.异辞录卷三[M].上海书店影印本,1984:2—3.

[2]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6.

[3]英国海军年鉴对黄海海战之述评.海事[J]:第10卷第2期:31.

[4]斐利特曼关于黄海海战的评论.海事[J]:第10卷第1期:41.

[5]戚其章.北洋舰队[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102.

[6]泰勒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日战争丛刊[G],第6册:46.

[7]关捷、唐功春、敦富纯、刘恩松.中日甲午战争全史第二卷·战争篇(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29.

[8]陈旭麓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07、398、403、398、404.

[9]李鸿章奏巡阅海军事竣折.载张侠主编.清末海军史料[M].海洋出版社,1982:280.

[10]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C].中华书局,1983:55.

[11]宗泽亚.清日战争[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