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程龙 叶冬青 李裔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心理压力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团队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调查,结合压力指数的比较,最终通过研究分析找到有效解决心理压力的措施,并在大学生解决心理压力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压力来源;释压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大学生思想日益丰富。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如何解決和释放心理压力,成为大学生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
1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类型
1.1与学习相关的压力
(1)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是检验当代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举措,大学生课程类型复杂多样,课程难度不一,大部分学生施行考前突击策略,知识掌握不扎实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2)考证
社会竞争加剧,“考证热”随之盛行,大学生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断促使自己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
(3)考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为提高自身素质,参加考研人数逐年激增,考研竞争日益激烈,因此考研压力增加。
(4)出国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留学热”的兴起,大学生选择留学的人数显著增加,同时,国内企业面对海外留学生更加理性,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出国留学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
(5)交流项目
交流项目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而海外交流项目还需要过硬的外语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压力较大。
(6)学术研究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查阅中外文献,以及反复枯燥的实验,甚至是多次的失败,容易产生较大心理负担。
(7)就业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市场就业大环境不够明朗,同时大学的扩招导致本科毕业大学生激增,而独立院校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少机会,甚至面临歧视,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心理压力较大。
(8)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逐步脱离本部资源,开始组建自己师资团队,导致团队过于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返聘的老教师年龄又过大,综合师资力量也不具有竞争优势,进而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1.2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1)购买物品
新校区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处郊区,对购买生活日用品造成不便;大学同学家庭条件不同,购物理念不同,甚至有同学会产生攀比心理进而产生压力。
(2)交通出行
新校区大学城大多设置在郊区,离市区较远,同时交通线路较少,出行不够方便。同时也面对公交工作日供过于求,节假日供不应求的窘况。
(3)饮食差异
大学全国招生,学生也来自五湖四海,存在饮食习惯、甚至是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大学食堂也很难兼顾好每位同学的饮食习惯。
(4)娱乐项目
如今,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于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比较缺乏。而且,大学城发展不完善也缺乏可供学生释压的娱乐项目。
(5)基础设施
作为独立学院脱离本部资源,在新校区部分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大部分新校区或大学城选址都在郊区,大学城发展需要较长时间,学校周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6)健康问题
大学学习时间较为灵活对于学生的外部管理和约束较为宽松,部分学生长期通宵沉迷网络游戏、上课沉迷手机、女同学不科学的节食减肥、课下自我锻炼意识不足等造成健康问题。
(7)工作兼职
首先,寻求合适的兼职岗位的压力,学校能够提供的兼职岗位十分有限,而社会上提供给在读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的岗位也大多是餐饮服务行业,对自身技能提高不大;再次,大学生初入职场,对于职场的一些生存法则还不清楚,在工作中也容易产生压力;最后,大学课程也相对紧张,在平衡学习和工作时也容易产生压力。
1.3人际交往中的压力
(1)与伴侣的人际关系
伴侣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双方因各种矛盾而导致冲突,双方价值观不同而出现意见分歧等情况,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或是伴侣相处不融洽,在分手后由于对双方伴侣关系不能释怀,导致长期心理问题的积压,增加其心理压力。
(2)与家人的人际关系
与家人相处时可能会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例如与家人产生争执、长期处于矛盾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与老师的人际关系
能否与老师顺利进行人际关系往来,成为大学生在学业学习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任何与老师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压力的来源。
(4)与朋友的人际关系
朋友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主要对象,与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个体差异性,在价值观,消费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若朋友相处过程中出现矛盾难以化解、误解难以消除等问题,都有可能无形地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5)与同学的人际关系
同学是大学生学业过程中除老师之外又一主要接触对象,在其人际交往中主要以班级事务为连接纽带,由于地域、文化、成长背景等差异,在对人对事上有很大出入,可能导致双方矛盾问题的出现,从而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和积累。
(6)与舍友的人际关系
由于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或是作息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双方无法达成和谐一致的关系或是缺乏理解和沟通,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与舍友相处过程中心理问题的产生。
1.4日常经济支出的压力
(1)生活费
物价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学生消费水平等的不同都是造成生活费差异的重要因素。生活费是大学生开展正常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其生活能否正常进行产生直接影响,生活费的多少、使用、分配等都会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
(2)物价水平
江苏的物价水平整体属于中等偏上,对于其他地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来说,压力程度表现不一。对于正常消費水平的学生来说,可能压力较小,但是对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较为明显生活开销压力,从而增加其心理压力。
(3)教育支出
随着社会对于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就业岗位要求,提高自身竞争力,大学生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应增加。由于专业硬性规定,专业差异,教育费用的标准不一,在教育费用投入时费用也相应增加,与项目数成正比,导致学业压力和费用压力的双重积压,从而压迫学生心理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4)娱乐支出
娱乐支出作为大学生日常消遣经济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和限制,不同地区的娱乐消费水平不同,导致大学生支出也不同。由于人际交往的必需性,以及在学业课程压力需要借助娱乐方式得到释放等因素的影响下,娱乐支出占生活总支出比例加大,而娱乐支出过大、过高都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2.1客观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大学生思想日益丰富。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压力既可以是大学生成长的助推器,也可以变成他们成长中的绊脚石。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而过多的压力不仅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对人们的生理健康带来隐患,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一定影响。
2.2具体表现
(1)社会层面
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处于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客观环境容易给人的心理带来冲击和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社会阅历较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境时,容易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失调。
(2)学校层面
大学是从学生步入社会的转折期,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对学生成长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大学校园人数基数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具有多样性,学校难以面面俱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难以对每一位同学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最先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未来发展的基础。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过重,无形中增加孩子心理负担。不同的家庭类型,如家庭贫困、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以及不良的亲子关系等,则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产生不良影响。
(4)个人层面
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经验不足,面对一些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自身处理能力比较有限,从而增加了在处理事情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以及释放心理压力的科学方法,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排解。
3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
3.1大学生角度
(1)正确归因,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有效发挥学生在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自身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由消极向积极转变的有效方法。[1]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通过发现和研究自我,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意识的消极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用自身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去减少或克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促使学生了解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存在哪些积极因素,掌握怎样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提高和巩固这些积极因素。
(2)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鼓励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和了解国情,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让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心理素质的磨练与提高。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家庭角度
(1)重视家庭的正确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先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未来发展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家长应注重家庭的正确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释放心理压力。
(2)父母对子女要有恰当的期望值
以父母价值观为主导的家庭,对其子女的选择和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性,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价值判断。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超过了子女努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会造成子女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从家长角度出发,教育子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身愿望的过程,对子女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时即刻修正。[3]
(3)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导子女正确认识压力,指导他们通过科学的方法释放压力,帮助他们更加轻松地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同时,家长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教育、心理的相关知识,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互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树立坚强的意志 ;家长还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状况,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力的措施协助其积极释放心理压力。
3.3学校角度
(1)学校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予以足够重视
本研究调查表明,每位大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所以学校应该认真探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教会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解决压力,帮助他们把压力变为动力,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减压环境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锻造出经得起打磨的利剑。
(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会因年级,所处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施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建立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3)促使大学生不良情绪合理宣泄
通过借助外部设施环境,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购买专业心理调节设备等,建立配套的“释压房”,给学生提供调节自我,舒缓压力的空间。
(4)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增强心理耐挫力
首先,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三观使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或是失败挫折时,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其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健康的心理品格,使大学生理性的认识周遭环境和遭遇,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再次,大学生可以采用修正认知观、放松身心、转移视线、倾吐苦恼等方法,消除心理压力;
最后,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适当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锻炼自我生存能力等,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心理耐挫力。
(5)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增加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性心理、人际关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建档内容,定期对大学生压力问题及释压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及时进行心理档案的更新备案,整理针对有效的释压方法。针对压力状况严重的同学,心理老师及时进行疏导,提供有效释压建议。特别是民办大学更应该关注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增强大学生心理压力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6)发挥校园文化的减压功能,提高释压时效性
作为独立学院逐渐脱离本部资源,出现了校园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分散,甚至相对不足的情况,对学业生涯的发展产生压力。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愉悦的情绪,同时可以通过校园电台,互联网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共享,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4社会角度
(1)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时期,很多观念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多种多样,健康有益的心理健康文化宣传会活动,消除接受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病的错误观念,树立心理健康新观念。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把流量、猎奇、标新立异和盲目追求轰动效应作为自己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尺,不良事件的报道往往会造成“压力消极释放事件”的大传染。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便显得尤为必要。
(3)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某些消極因素的客观存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出售渲染暴力、色情等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读物及音像制品等,都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社会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与成长关系的研究[J]. 郑霞.南昌大学 . 2007 (06).
[2]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D]. 何利娟.中国石油大学 2007.
作者简介:
潘程龙(1998.07-),男,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科在读,管理学方向。
叶冬青(1999.02-),女,汉族,四川德阳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科在读,管理学方向。
李裔(1998.07-),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科在读,管理学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