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跳高是一项克服一定高度障碍、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本文依靠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对心理障碍出现的原因、跳高运动的特点以及跳高运动中导致出现心理障碍的因素,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和叙述。最后提出以下四条解决措施:加强跳高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加强跳高运动所需的心理素质;检查教学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师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跳高;心理障碍;体育教学
引言
跳高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一项展现人类自然弹跳能力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通过练习跳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更发展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心理障碍给跳高教学造成的困难日益突出,加之“三无七不”体育课大行其道,使得学生参与跳高运动的积极性受挫,学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概念厘清
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指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人的心理活动的紊乱和失调,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
2理论依据
2.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人类的行为是由与本能有关的来自无意识力量所推动的,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可以将无意识力量提升到意识水平;并认为成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童年经历所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在跳高运动中,当学生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并伴随着心跳急促、冒冷汗、尿频等生理反应时,需要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对学生产生的行为进行探究。不妨追根溯源至该学生的童年经历,从人的精神活动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发生。
2.2行为主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他批判心理学中的意识、意象等主观的概念,而研究观察所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所有行为异常都没有任何病理性改变,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都是习得的。
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有发生,错误动作常常是学生通过模仿身边同学习得的,教师应该立即指导并纠正学生的动作。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习原理,削弱不适应性习惯,并加强适应性习惯。因此我们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发现,不适应的行为可以通过相似的学习过程而被取代。
2.3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在共同感受欠缺、自动思维习惯和规则刻板印象等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这种错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不正确的信息做出错误的结论,不能适当的区分现实与理想之差别。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它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因此帮助学生解决歪曲的假设并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思维,就能够排除困扰的情绪和矫正不适应的行为
2.4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又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以脑内的生理事件来解释心理现象。生理心理学观点认为: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调节和改善其生理生化效应是心理治疗的根本途径。
3跳高运动的特点
3.1耗时长
跳高是個人比赛项目,要求在1分钟时限内完成从准备、助跑、起跳、过杆等一系列动作,就一次比赛讲,总耗时在3小时左右。
3.2压力大
由于规则规定“连续三次试跳失败,不得继续参加比赛”,则每一次失败都会给运动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况且比赛期间情况千变万化,每每有不利因素出现,都会造成运动员情绪的强烈波动。
3.3难度高
跳高运动对练习者的助跑速度、弹跳能力、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要求较高,并且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跳高姿势也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的演变过程。
3.4失败告终
跳高象征着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是运动员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也有人称跳高是一项失败者的运动。因为每次比赛,运动员在跳过一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最后跳不过去为止。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依靠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理论,从心理障碍出现的原因、跳高运动的特点以及跳高运动中导致出现心理障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体育教师如何在跳高教学中如何有效解决跳高运动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对学习和掌握跳高技术,提高跳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4.2建议
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有所不同,不仅需要智力参与还需要体力的参与,由于需要肢体的各种运动,因此上课时很容易受伤,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受伤,在体育教学中,保护与帮助显的尤为重要。进行保护与帮助是跳高的特点之一,是教学、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防止运动创伤发生的一种重要的安全措施。正确的运用保护与帮助,不仅相应地减轻学生的身体及精神负担,消除顾虑增强学习信心,而且通过帮助能使学生正确的体会动作要领,利于尽快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和提高动作质量。尤其是对背弓、肩背着地等有一定难度的较复杂的动作,离开了保护与帮助,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与训练。所以说,保护与帮助既是缩短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亦是学习难度动作的必须措施。
跳高是一项克服一定高度障碍、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跳高项目的技术特点和比赛要求,决定了跳高运动者不仅要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比赛过程中,按规则需要横杆一次次地升高,直至连续三次试跳失败为止,这种心理压力就更大。这就要求在跳高训练中不仅要注意正确的动作技术和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对课程所涉及的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细致的检查,在田径场教师要注意操场是否存在硬石块、坚硬物等,观察跳高助跑跑道是否有凸起或者低洼地带,对于跳高项目所涉及的跳高架检查是否螺丝松动、生锈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去维护设施,做到精心维护,如有问题及时处理,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主体,其自身的专业素养高低,不仅关系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体民族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构成。其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核心,而且这四种素质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中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我国体育教师的基准性素质中知识素质结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宽泛,但出现的问题就是随着学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专项运动技能相对落后,专业技术水平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 串凯.跳高运动员竞赛心理状态分析与干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2):97+99.
[2] 张开文.中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03):98-99.
[3] 李秉志.浅淡青少年背越式跳高的心理训练[J].体育师友,2008(03):29-30.
作者简介:谭博超(1995.9—),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体育教学,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