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曦
摘要: 基于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库以及AntConc软件从状态变化事件视角对《西游记》中动结式“V破”进行研究,发现:1)通过施事与受事的视角可将动结式“V破”分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和自变状态变化事件三类;2)《西游记》中“V破”共划分为致使类、非致使类和自变类,其中致使类所占比例最高;3)“V破”英汉表达上存在三类差异:显化、隐化和融化,其中致使类和非致使类以显化为主,自变类以隐化为主。这些结论为汉语动结式“V破”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认知理据,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了认知新角度。
关键词: 状态变化事件; 动结式; V破; 《西游记》; 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 H 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20)02-0138-0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2.00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erbResultatives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Change Events
—In Case of “Vpo” in Journey to the West
CHEN Yux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Vpo” in the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its translation,this paper employs the software Antconc and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VR construction struc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ate change events,and it finds that: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usation,state change even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causative state change events,noncausative state change events and selfchanging state change events.2) In the corpus,the causative category of Vpo is divided into causative category,noncausative category and selfchanging category,among which the causative type is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3) There are explicit,implicit and integrate method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R constructions,among which causative category and noncausative category mainly depends on explicit and implicit translation method,whereas selfchanging category is mainly translated by the implicit method.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cognitive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Vpo in Chinese VR construction,and it provides a certain cognitive motivation for Chinese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on.
Keywords:
state change events; verbresultatives construction; Vpo; Journey to the West; CE comparative study
中華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经济“走出去”战略的文化延伸,是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举措。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着很强的中国特色,值得被传承和发展[1]。《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相关研究颇为丰富,却多集中于单一领域,如于文学领域中尝试厘清文中各类人物关系[2]、探究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3];于翻译领域中基于文化角度重新解读译本[4];于语言学领域针对《西游记》动词活用这一大特色予以研究,如动词重叠式[5]、“把”字句[6]分析等。本文从双重维度理解《西游记》,即基于语言学视角,结合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库以及AntConc软件,对其中丰富的动词语料进行筛选和剖析,并进一步阐释其翻译策略。《西游记》中作者善用动词丰富人物形象,同时动词又能指代动作的产生和发展,并预示着状态结果的改变。认知语言学创始人、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泰尔米于1985年首次提出状态变化事件,认为状态变化即某物体或情景本身特征的变化或保持[7],同时动结式也是汉语中表示“动作+结果”的典型结构,基于状态变化事件视角开展小说类文本动结式“V破”的研究,二者的创新结合能够为动结式解读提供新角度,以期为典籍英译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认知语义学与动结式之结合
(一)认知语义学中的状态变化事件
语言的深层概念组织中普遍存在某种基本事件复合体,即宏事件。宏事件可以概念化为由两个较为简单的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组成,或是概念化为单一的融合事件[7]。泰尔米于1985年陆续发现宏事件不仅包含运动事件,更包含状态变化事件、实现事件、体相事件和行为关联事件,其对运动事件的研究最有影响。国内外有关运动事件的研究甚多,但贾红霞、李福印于2015年指出现阶段学界对运动事件之外的四类事件的相关研究较为不足[8],应扩展其他四类事件的相关研究。
状态变化事件中,状态变化指与特定物体或情景相联系的某种特征的动态变化或静态持续[7]。泰尔米构建了状态变化事件框架结构,此结构包含了四个部分:焦点实体、背景实体、激活过程和转变类型。以下表1,以“Her hair grew into grey.”为例进行分析。
如前所述,“状态变化”是一个宽泛且复杂的概念,因此研究时很难用单一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根据泰尔米(2000)的论述,由于状态变化事件可以看作是运动事件的隐喻扩展[7],故参照运动事件的施动与非施动,可将状态变化事件细分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和自变状态变化事件。
(二)动结式“V破”
人类语言网络是由无数个具有层级关系的节点构成的,这一节点就是构式[9]。戈德堡于1995年将构式定义为“形义一元论”,C为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
例1(a)
小明打破了玻璃。
(b)
笑破红尘。
例1中的例句都带有动结式,“V破”中动词V代表动作方式,而“破”代表动作发生之后的状态变化及其完成结果。例1(a)中小明以“打”这一动作方式,导致了玻璃“破碎”这一结果的产生,小明打破了玻璃可以等同于小明“使(打)”玻璃“破”了。同时,动结式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隐喻意义,如在例1(b)中,将“红尘”实体化看作一个物体,以一个“破”字体现出其隐喻含义。
(三)认知语义学与动结式“V破”之结合
在认知语义学的事件框架下,动结式表动作状态或结果的变化,其中“V破”中“破”即可识解为此。事件与动结式的相关结合研究中,俞琳从事件融合视角对动结式“V到”进行分析,发现“V到”在时间融合程度上的呈现顺序[14]。常娜从实现事件的角度对虚化动结式“V上”中的“上”进行语义分析,认为“上”在该结构中完全失去了原有词义,但仍具备语法意义,是其动结式的事件状态的实现[15]。可见二者相关研究较少,多单以其一作为研究理论或研究对象。本文将从状态变化事件的角度对动结式“V破”进行认知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动结式的认知翻译策略。“动词V”+“破”代表了事件的状态变化,如“打破”“摔破”,事件从完整到残缺,状态性质发生改变。同时,“V破”这类动结式不仅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还表达一种致使关系。因此,这种表致使关系的动结结构常被称为致使结构,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于1943年称其为“使成式”[16]。《西游记》中含有丰富的动结式“V破”结构,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充足语料。
例2
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西游记》第十四回)
例2中,焦点实体为“行者”,背景实体为“嵌金的花帽”,激活过程为动词“抓”,转变类型为“破”。主事件为“破了嵌金的花帽”,副事件为原因“行者痛得打滚”以及方式动词“抓”。其中,事件通过方式动词“抓”与结果动词“破”的组合致使背景实体发生状态变化,故在此“V(抓)破”为状态变化事件。
二、状态变化事件视阈下《西游记》中“V破”认知阐释
本语料库以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库为主,该语料库由绍兴文理学院创建,收录了大量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双语语料,并提供免费的检索功能。选择《西游记》这一栏目,在网页搜索栏中输入“破”,并将所筛选出的232例语料保存为txt版本,同时使用2002年由Laurence Anthony开发的具有索引工具、搭配、关键词单等功能的AntConc软件进行筛选。将保存的txt版本导入其中,筛选出“破”前为动词的动结式“V破”,所得有效示例共118例。依据示例中的施动事件与非施动事件及其状态变化,将118例“V破”分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和自变状态变化事件,其数量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所選语料中,致使状态变化事件所占比重最大,自变状态变化事件占比最小。可见《西游记》中,作者多以致使性角度叙述故事情节,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一)致使状态变化事件
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句子主语是使因但不是主体[17],即在泰尔米所提出的状态变化事件的结构框架中,焦点实体对激活过程和转变类型存在致使性导向。如“袋子(被)弄破”,焦点实体为袋子,通过人为操作“弄”这一方式转变为“袋子破损”这一状态,致使结果为“破损”。
《西游记》全文共统计出82例带有致使状态的“V破”动结式,其中多以“打破”“揪破”等人物行为动作为主,共77例,占比93.91%。
例3(a)
那九个凶神已把门打破了,杀进来也!(《西游记》第五回)
(b)
却说那呆子被一窝猴子捉住了,扛抬扯拉,把一件直裰子揪破。(《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例3中的两例都存在致使性导向。例3(a)中,焦点实体为“门”,句子主语为“九个凶神”,在此句主事件中,“凶神”虽为句子主语同时充当使因,但并非事件中的实体。同时,动结式“打破”以“打”为激活过程,“破”为转变类型,焦点实体状态发生改变,构成状态变化事件。同理,在例3(b)中,焦点实体为“直裰子”,句子主语为“呆子”,充当使因却不充当事件实体。结合动结式“揪破”致使最后焦点实体的结果为“破损”。
(二)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
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即句子主语是主体但不是使因。如在“米饭煮熟”这一示例中,虽然这一事件本身并不具有致使性,但实际上,其仍内含了一个致使情景。因为,米饭不可能自己煮熟自己,其“熟了”状态的出现必定基于某种外力的致使作用。是否存在外力作用也是与自变状态变化事件的区别所在。语料中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多从叙述者自身角度出发,以其感官、感受、视角等对事物进行描写刻画。
例4(a)
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西游记》第二回)
(b)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西游记》第八回)
例4(a)中,句子主语为“悟空”,同时也识解为焦点实体。在此示例中,主事件即为“悟空说破根源”,“根源”为背景实体,“说”为激活过程,“破”为转变类型,呈现出非致使性状态变化,“破”字在此事件中也隐含隐喻效果。同样在例4(b)中,句子主语和焦点实体同为“悟空”,以“识”和“破”分别作为激活过程和转变类型,呈现出状态变化效果。
(三)自变状态变化事件
致使和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一般都表达外因状态变化,而自变事件则表达内因状态变化。自变状态变化事件,即事物通过自身发展而达成的一种状态变化事件,其与致使状态变化事件的区别在于句子的主语是事件使因的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而主语是变化主体的则属于自变状态变化事件,如“桃花绽放”,属于自然状态中的一种,不存在外力,仅靠内力作用发展成某一状态。
自变状态变化事件以自身内部作用力为状态变化主要因素,语料中共出现3例,都与对大自然的描写或环境气氛渲染相关。
例5(a)
石榴裂破,丹砂粒现火晶珠;芋栗剖开,坚硬肉团金玛瑙。(《西游记》第一回)
(b)
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上述示例中的动结式“V破”均不存在外力作用而导致“破”的结果。例5(a)中,石榴“裂破”,是因石榴内部成熟,内力所致而破开。例5(b)中春来“点破”,是因季节变化,时间推移导致的花苞绽放,此处作者巧妙借用隐喻,两处动结式都將焦点实体拟人化,进而产生后续激活过程而转变类型。
三、状态变化事件视阈下动结式“V破”英汉对比研究
基于状态变化事件视阈,将动结式“V破”分为三类进行认知翻译研究,阐明“V破”的认知原理,从而了解英汉语使用者对于状态变化事件类型的认知效果。在所统计的118例“V破”中,基于不同状态变化事件视阈,“V破”中动词V多采取直译,而“破”的翻译基于其状态变化的不同,根据其状态变化类型或搭配介词(如down,through,up等),或融合在动词里翻译,或直接省略。这样的直译、省略等翻译策略最早由Vinay和Darbelnet于1958年提出,他们把“显化”概念引入翻译中,并将“显”和“隐”作为一种翻译策略[18]。同时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翻译策略,即状态与结果融合在同一词中呈现,由此,以状态
变化事件为视角,将语料中动结式“V破”英汉对比表达分为三类,即显化、隐化和融化。
显化是指英汉表达中通过增添解释性短语或连接词,从而以更明显的言语形式来表述原文信息。原文本意通常会以隐含的形式存在于原文文本之中,所以在处理译文时应添加结合全文而推断出的信息内容。显化现象作为翻译文本的核心特征,可将语篇衔接或者连贯成分明晰化,是文本或者话语的重要内在特征[19]。译者通过显化翻译将原文本意描写得更加细致,人物动作形象更显饱满细腻。
隐化是指译文通过概括信息或删除连接词等手段有意忽略或省译原语文本中的某些部分。Vinay& Darbelet认为隐化翻译时译者依据上下文或者语境的要求,隐藏了部分源语中的显在信息[20]。在《西游记》的英译中,译者多次对动结式“破”的翻译采取隐化翻译。
根据不同状态变化事件理论,研究推导出第三类英汉表达差异,即融化,即将动结式中“破”的英文表达融入动词中,此类型区别于显化和隐化,将动结式合二为一。《西游记》中三类状态变化事件中均存在有融化现象。
本研究基于对动结式中“破”的英汉表达差异,统计《西游记》中三类状态变化事件显隐化数量及占比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中不难看出,首先,从翻译策略上看,显化翻译所占比重最大,可见《西游记》译文中对“V破”的翻译以直译为多,其后依次为隐化、融化。其次,自变状态变化事件中显化翻译数量为0,可见显化翻译多存在于致使或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中;隐化翻译在自变状态变化事件中占比最大,可见在翻译处理上,自变状态变化事件多采用省略、适当取舍等策略。最后,从状态变化事件这一维度上看,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
(一)致使状态变化事件“V破”对比
致使状态变化事件中,“V破”英汉语的表达呈现出显化、隐化和融化三类不同现象。其中,显化占比最大,为59.8%。
例6
行者赶上,扑的打破门扇,道:“赶早将干净房子打扫一千间,老孙睡觉!”(《西游记》第三十六回)
译文
Monkey,who was right behind him,smashed through the doors and said,“Hurry up and sweep out a thousand nice clean rooms for me.I want to go to sleep.”
例7
划剌的一声,挣破了衣服,化狂风脱身而去。(《西游记》第十八回)
译文
then with a great tearing sound he broke free,ripping his clothes,and escaped in the form of a hurricane.
例8
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译文
I carelessly smashed some jade and crystal,to the horror of all of the heavenly gods.
例6中,焦点实体为“门扇”,同时句子施事主语为“行者”。动结式“打破”暗含状态变化,“打”为激活过程,“破”为转变类型,故其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动结式的翻译中,“smashed”已存在“打碎、打破”之意,而译者增添“through”,强调动结式中状态结果的改变,故为显化翻译策略。例7中,焦点实体不同于句子主语,并存在施事动作,即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译者在处理动结式“挣破”的翻译时采用隐化翻译策略,将其译为“ripping”,隐去“破”的翻译。例8中,此处句子主语为施动方“悟空”,焦点实体为玉玻璃,为致使状态变化事件,译者在处理其动结式的翻譯上将“破”融化入动词“打”,采用“smash”使得译文在意义匹配、行为刻画上更加贴合原文。
(二)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V破”对比
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的“V破”英汉表达上也同时存在显化、隐化和融化三类策略。
例9
识破原流精气神,主人认得无虚错。(《西游记》第二十六回)
译文
His understanding had broken through to the origins,and his master knew that he was free from mistakes.
例10
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些金丹济入,不期到家无暇。”(《西游记》第五回)
译文
“This is the Immortals greatest treasure,”he exclaimed in delight.“Ive wanted to refine some of these golden pills to save people with ever since I understood the way and mastered the principle of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 Esoteric and Exoteric,but Ive never had time to come here.”
例11
道人说:“师父,我也是吓破胆的人了,凭你怎么答应他罢。”(《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译文
“Reverend sir,”said the lay brother,“Im terrified.You had better answer him,however you will.”
例9中,焦点实体为“原流”,即水帘洞,句子主语“悟空”通过动结式“识破”,对焦点实体进行状态结果的转变。译者采取直译“识”为“understand”,而“破”则通过显化翻译以短语“had broken through to”代替。“broken”已有“破损、破坏”的意思,译者在此基础上再添加“through”,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文中悟空精神层面的升华。例10中,“大圣”作为句子主语,却不为使因,动结式“识破”的翻译处理上也避免累赘,简译为“understood”,此处使用隐化翻译策略。隐化翻译在处理原文文本信息上更加简洁,采用隐化翻译策略避免了文本信息的冗余[15],同时对于译文的认知也能够更加清晰。例11中,句子主语为“我”,但并非“吓破”的使因,故其为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译者处理此处动结式的翻译中译为“terrified”,虽省略了部分原文上下文,但将“V破”二者融合翻译,在不影响读者对原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三)自变状态变化事件“V破”对比
在英汉两种版本《西游记》里自变状态变化事件“V破”的使用中,不存在显化现象,由于其状态变化的自然性特征,译者在处理上多以隐化和融化为主。
例12
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译文
The North wind bursts the white plum blossom open.When spring comes,it touches the crabapple with red.
例13
石榴裂破,丹砂粒现火晶珠;芋栗剖开,坚硬肉团金玛瑙。(摘自《西游记》第一回)
译文
Bursting pomegranates:Cinnabar pips shining like firecrystal pearls.Opened waterchestnuts with firm round flesh like golden agate.
例12中,由于无外力作用影响,此类动结式所在状态变化事件中为自变状态变化事件。原文使用“點破”刻画自然景物的活泼灵动,译者运用隐化翻译,同时也巧妙应用“touch”将春天隐喻实体化。例13中,此句为自变状态变化事件,译者采取融化翻译策略,以“bursting”融合了动结式“裂”和“破”两层含义,使得译文在自然景物刻画上显得生动具体。从状态变化事件视角出发采取融化翻译,即将动结式中的激活过程和转变类型融为一体,使原文和译文在文本含义、人物形象叙述上匹配程度更高,译文的呈现形式在简洁的基础上其意义表达也更完善精准。
四、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库以及AntConc软件,从状态变化事件视角对《西游记》中动结式“V破”英译进行筛选与分析,发现状态变化事件可依据其施事与受事分为三类:致使状态变化事件、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和自变状态变化事件。所研究语料中,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在文中占比最大。同时,在《西游记》中动结式“V破”的英汉处理上共存在三类差异,即:显化、隐化和融化,其中致使类和非致使类都以显化为主,而自变类不存在显化。英汉表达在处理文中人物动作行为上都深入其文本中心,体会其行为动作的直接含义,从而生成恰当的不同语言的作品,使得英文表达忠于原文基础。本研究为经典作品的再读提供了新角度,也为名著英译提供了新视角,即在英文表达过程中应注意源语和目标语在语言节点上的联系与结合,注重中文和英文在形式意义上的匹配。
参考文献:
[1] 许一飞.“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西译出版的回顾与思考[J].编辑学刊,2020(1):31-36.
[2] 裴亚莉,石燕.神游与痴醉:《西游记》中的人物关系[J].人文杂志,2020(3):71-77.
[3] 吕博.《西游记》中僧人形象的嬗变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171-172.
[4] 严苡丹,李冰然.从“文化操纵”到“文化尊重”——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西游记》英译本研究[J].文艺争鸣,2019(12):137-142.
[5] 朱平.《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现象探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4):193-196.
[6] 吕玲娣.《西游记》中的“把”字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4-89.
[7] 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MIT Press,2000.
[8] 贾红霞,李福印.状态变化事件与实现事件的概念界定[J].外语教学,2015(1):22-27.
[9] 梁燕华,吴侠.跨域转指构式极性义的压制阐释[J].现代外语,2019,42(2):160-169.
[10]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1] 文旭,姜灿中.基于语料库“V破”动结式的历时构式语法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2):37-45.
[12] 严辰松.论汉语带“宾语”自致使动结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1):66-73,160.
[13] 王连盛.动结式的词汇化及其机制——以“V破”为例[J].汉语学习,2018(1):104-112.
[14] 俞琳,李福印.事件融合视角下“V到”构式的动补类型嬗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1):72-83.
[15] 常娜.虚化动结式“V上”中“上”的语义及实现条件[J].语言科学,2018(3):273-280.
[16]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17] 倪涛.汉英状态变化事件的形义类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18] VINAY J P,DARBELNET J.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M].Translated by SAGER J C,HAMEL M J.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9] 庞双子,胡开宝.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J].现代外语,2019(1):61-71.
[20] 周晓梅.显化隐化策略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基于《狼图腾》与《无风之树》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17(4):87-94.
(编辑: 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