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文化养老需求分析与对策——以华侨大学为例

2020-07-10 13:19李立新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华侨大学老同志养老

李立新

新时期高校文化养老需求分析与对策——以华侨大学为例

李立新

[华侨大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化的加剧,新时期老年群体对文化养老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高校离退休群体对文化养老的需求更为复杂和多元化。本文在对华侨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调查数据,并提出了应对这些新需求的解决对策,即要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创新高校文化养老理念,融入社区文化养老体系,倡导家庭文化养老,以推动高校文化养老服务的进一步提升。

高校;文化养老;需求分析;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文化养老”日渐成为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老年群体的文化养老作为养老体系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国强认为,在中国走向大国、强国的过程中,文化养老将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之一。[1]

作为特殊的老年群体,高校离退休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经济收入较稳定、社会影响力较大。与全国人口老龄化趋态一致,离退休人员占有学校教职工比例也不断增加。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网络化、信息化急剧浸入人们的生活日常,离退休人员的文化养老需求发生很大变化,需求结构更多层,需求内容更多元,高校相对发展较成熟的现有文化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这种状况。为进一步了解掌握高校离退休人员的文化养老需求,本文结合在华侨大学离退休人员中开展的文化养老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个案研究,以期探索创新高校文化养老的途径。

一、高校文化养老现状

一方面,高校文化养老具有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但社会化程度低,文化养老模式老化;另一方面,高校的文化养老服务支撑体系参差不齐,有些高校的老年大学成绩斐然、老年运动得到充分重视,但许多高校存在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的状况,离退休人员居住较为分散难以开展集中活动。另外,也存在有的高校因活动经费不足或经费使用限制,只能减少或不开展相关活动,致使文化养老流于表面,达不到预期目标。

华侨大学在泉州、厦门分别设立校区,截至2020年1月有离退休人员1141人,绝大部分居住在泉州校区附近,较为集中;厦门校区近年来才有教职工陆续退休,居住地相对分散。学校自1982年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1988年设立人事处老干部科,1994年设立离退休处,文化养老服务日益增强。学校主管部门借助侨资,完善各类设施,发扬侨校多元文化底蕴,不断践行文化养老理念,开展特色活动。1999年由旅港乡贤林树哲校董资助在泉州校区兴建老年活动中心(椿萱楼),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包括室外运动场地),设有教室、阅览室、聊天室、多功能厅、各种活动室和室内外运动场地。这些实体设施保证了文化养老需求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离退休工作处(党委)负责全校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和党建工作,每年组织6次大型文体活动,包括趣味体育活动、徒步郊游、一日游,每次参加活动约400人左右;举办1次文体汇演,展示老年大学、老体协学习成果;举办4-5次学习辅导讲座,参加者每次一百多人;举办3-4次健康讲座,参加人数几十位不等。

老年大学开设音乐、舞蹈、形体、国画、手工、摄影、信息等课程。老体协设立棋牌、门球、气排球、地掷球、网球、拳操、钓鱼等小组,常年开展教学和活动,并赴外参加各类交流。参与的离退休人员约200人,这些人员比较活跃,参加多个班级和活动小组。此外,学院和部门单位设立二级老年团体组织,老体协分会每年开展2-3次活动,包括外出参观、在校文体活动、座谈会等。离退休党支部经常集中学习,每年1-2次组织党员外出参观。

另有部分老同志依托老科协、老教协、关工委等平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余热,为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献力献策。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高校现有文化养老项目远不能适应、满足文化养老的多元需求,特别是在资源整合、丰富文化内涵和创新活动形式等层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有待加以改进完善。

二、调查数据分析

2018年,为了更好地掌握高校文化养老的现状和需求,“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文化养老的调研及提升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华侨大学开展调查。一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份,回收465份,有效问卷455份。调查内容包括基础信息、目前参与的文化养老活动、离退休生活期待等方面。

华侨大学现有离退休人员年龄分布为:60岁以下占全校离退休人员的9.11%,60-69 岁占有32.22%,70-79 岁占有30.91%,80-89岁占有6.01%,90岁以上占1.75%。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年龄分布与学校离退休人员年龄分布结构基本一致(如图1),抽样调查结果与实际状况基本符合,后续调查各项数据应具有普遍意义。

图1 年龄分布图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从表1中可见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富裕、身体较为健康、空巢孤寡家庭比例较大。其他基本情况调查中,调查对象“退休后幸福感”的问卷中,“很幸福”占61.1%,“一般”占35.4%;“往来情况”调查中,与其他老人“经常往来、互相帮助或一起活动”的占64.6%,“只参加活动时交流”的占有20.2%,显示高校离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较为愉快幸福。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二)目前文化养老状况

在老同志参与和自主文化养老等层面,表2显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人数比较少,其他分类项目参与的人数与调查对象总数相比也是较少,可见在有组织的学习和活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相应地上网、智能手机运用、看电视电影的自主活动成为老同志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日渐成为老同志发挥余热的主要途径。

满意度调查中,“对学校安排老年大学学习”“对学校组织老年文化活动”“对学校老年活动设施”的满意度均在70%左右,“不满意”占比1.3%—2.4%,“不满意”和“未填写”的占比正是离退休工作者要努力去改进的目标。

表2 文化养老现状统计表

表2 文化养老现状统计表(续表)

(三)退休期待需求

从退休期待需求顺序调查中(表3),发现需求排第1位的最高和次高为“提高退休金待遇”(167人)和“身体健康”(90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对物质生活的担忧仍不可忽视,尤其该担忧重点在于害怕随着年龄增大高病发期的就医难问题;需求排第2位的最高为“配偶陪伴”(79人),排第3位的最高为“子孙陪伴”(60人),显示家庭的关心关怀也是养老的重中之重,是现代家庭文化养老与传统养老伦理的重合。

表3 期待需求统计表

对文体活动需求和服务社会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表4中可见文体活动在年龄80岁以上的老同志需求迫切度比80岁以下的高,而年龄80以下老同志对文体活动的需求比年龄80以上的多,尤其是70岁以下女性。表5数据则显示服务社会的需求多为70岁以下老同志,随着年龄增长该需求逐渐减小,体现了他们量力而行的心态。

表4 参加文体活动需求统计

表5 服务社会需求统计

而在“今后打算参加的活动”统计中,参加“学校老年大学课程”的89人比表2中相应人数增加53.4%,显现出老年人群继续再教育的自我需求;“更愿意在何处学习”中的“学校老年大学”与“所在地老年大学”比例为132:38,显示老同志更愿意在学校办的老年大学学习;“更愿意在学校老年大学学习”与“今后打算参加学校老年大学学习”的人数差额,微妙地提醒学校老年大学应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办学成效,完善体制以符合这些老同志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分析中可以发现,高校文化养老虽较社会上丰富,但老同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现有的文化服务渐显老化,尤其是老年大学和老体协的运作陷于固有模式,不能满足离退休人员的现实需求。要适应新时期发展,与时俱进地拓展文化养老事业,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一)挖掘现有资源潜力

在做好现有文化养老服务的同时,不断完善智能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创办个性化、精细化、灵活化学习和活动项目。比如按年龄分层举办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对文体活动的需求;淘汰一些过时的、参加人数少的课程和活动,有意引导老同志学习和运用新兴技术开展新的适宜的运动项目;进一步发挥二级老年团体、党支部的优势,开展适合小团体有特色的各类活动内容;争取学校能够增拨涉老活动经费,更灵活地管理老年活动经费的使用,争取老同志活动场地建设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智能化。同时还要重视提高对老同志服务学校、关心下一代的激励制度标准。

(二)创新高校文化养老理念

探索高校“互联网+”文化养老模式,不拘泥于现场教学和活动,为老同志提供自主文化养老的学习素材,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文化养老建设。比如除了在线教学、慕课学习、组织网络活动、借助聊天软件的精神交流外,还可鼓励老同志制作一些自媒体作品,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展示。特别是对于居住地分散并急于和学校互动的老同志来说,学校的“互联网+”文化养老模式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归属感。鼓励提倡老同志参加文化自愿者活动,开展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互帮互助,诸如小团体聊天沙龙、提供专业咨询、关爱空巢孤寡老人的精神慰籍等等,这些自愿和互助行为会给老同志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融入社区文化养老体系

高校离退休人员应该摒弃固有的单位意识,逐渐融入社区生活中。通过报销老年大学课程费用等方式,来鼓励老同志改变心态,享受社会养老资源。对于居住分布越来越分散的老同志来说,不自我封闭,愉快轻松地融入居住地社区生活尤显重要。与此同时,高校的文化养老服务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在满足本校离退休人员的需求后,也应为在所地其他老人提供便利,缓解所在地文化养老资源紧缺的问题,与所在地社区共建共赢。文化养老重要的主体——老同志的知识输出,可缓解社区的文化资源紧缺问题,丰富社区文化养老内涵,比如在社区中开办个人摄影展、举办知识讲座、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学习辅导和品德教育等,使社区文化养老层次提高,老同志的“奉献”精神需求也得到满足。

(四)倡导家庭文化养老

高校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以提供自身的物质生活,他们更需要的是与子女的情感互动。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文化养老要大力倡导子女的精神赡养,“精神赡养”问题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的代际关系。[2]不管是否居住在一起,子女要理解、尊重父母的需求,关心、关怀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温馨的精神满足的家庭环境。高校离退休管理部门应力所能及的做好相关宣传倡导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创新离退休干部活动学习阵地建设,针对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本着因地制宜、方便适用的原则,完善基本条件,改进服务管理,积极推进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工作。高校应当把握新时期社会发展脉搏,全面理解离退休人员的多元需求,精细化、个性化、创新高校文化养老工作,推动高校文化养老服务的进一步提升。这既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全社会老龄事业的重要内容。

[1]李国强.文化养老将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EB/OL].(2018-01-10)[2020-03-07].http: //yuqing.people.com.cn/n1/2018/0110/c416130-29756730.html.

[2]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华侨大学基金项目“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文化养老的调研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HJY15)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华侨大学老同志养老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达敬意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
情真意切劲足老战士报告团的老同志共话关心下一代
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庆建国六十周年暨《祖国与我》联欢晚会
空军各干休所重视组织老同志撰写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