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浩 张 峥 李润镇
高校节能宣传对学生灯光节电知信行影响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林文浩 张 峥 李润镇
[南京邮电大学]
建设节约型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的节能观念与技能、降低办学成本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宣传教育在促进学生节能减排知信行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关注。本项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通过对教学灯光使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教室在空间属性与学生使用模式下的能耗差异,指出了加强集中管理减少分散自习对降低人均能耗的意义;并通过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准实验研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节能认知与行为量表前后测的分数差异,阐述了高校加大节能宣传与教育力度对学生节能认知、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重要影响。
高校节能;宣传教育;灯光节能
早在2008年5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水节能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深入开展节约型高校建设行动,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本身资源节约,降低办学成本,更能促使广大师生树立节能减排环保意识,掌握节能环保技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可见,开展高校节能减排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从高校教室的空间利用属性上看,各类高校教室通常采用全类型、全天候开放模式,无教学任务的闲置教室会向学生尽数开放以提供自习空间,而学生节电观念低下及教学楼的粗放式管理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费。目前,针对高校学生的节能宣传教育效果缺乏相应实践数据检验,许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忽视对学生开展相关节能减排教育宣传活动,以致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参与节能减排、践行绿色生活的主体作用。基于以上现实,我们研究团队于2019年3月至4月期间,对闲置教室学生灯光使用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开展了灯光节能使用宣讲准实验,综合评估高校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对学生灯光使用节能认知、意识与行为的影响。
预调查发现,日间时段和晚间时段,教学楼闲置教室数、自习人数、灯光使用等方面差异显著,故团队将调查分为峰时自习、谷时自习两个时段。依据学校学生作息习惯,选取周一至周四20:20-21:00作为峰时调研时段,选取周一至周五上午9:35-10:00及下午15:30-16:00作为谷时自习调查时段。经预调研,团队收集教学区各类教室数量、容量及其灯光规模等数据,并以教室入座率展现闲置教室整体利用情况。
调查团队于计划时段对教学楼教室的闲置情况、自习人数及灯光使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将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了简化计算与量化展现其灯光使用情况,团队对于同类型教室的日光灯数量进行分类统一规范化处理。通过人均灯光数展现不同类型教室的人均灯光耗能差异。
根据表1可知,整体上校园教学区闲置教室利用率低下,教室入座率在5%上下浮动,排除由学院集中组织晚自习及晚课的特殊情况,在无干涉状态下教学楼灯光人均使用能耗维持在高位(如:教二峰时自习每位学生使用13.49根日光灯管用以照明),后勤管理部门在能耗管控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1 灯光使用基本情况表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室在自由使用状态下的人均灯光数差异显著。其中大型教室(可容纳208人)全时段的人均灯光数比值为22.03(即平均每位学生使用22.03根日光灯光照明),远高于特大型教室的9.70、中型教室的13.89和小型教室8.16。这表明由于楼层较高或位置较偏、单排灯光数多,选择座位分散,学习氛围差等原因,大型教室与中型教室灯光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严重浪费现象。
此外,“人走灯不灭”的情况极为常见。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在谷时自习,还是集中自习人数较多的峰时自习,都出现了大量 “全亮灯的空置教室”。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学生在节能减排中作为行为主体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公共资源使用节减的认识水平较低。虽然校物业管理部门已在每间教室出入口处贴上“随手关灯为首要”的宣传标语以引导学生行为,但是“人走灯不灭”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教室入座率低、人均灯光使用数高的现状尚无较大改观。这表明优化灯光节能需要集中的宣传教育与行为引导。
社会实验有许多种检验结果的方法,最主要两种方法为实验前后比较法与对比组设计[2],而准实验设计可以兼顾研究成本与实验研究的效果。
研究团队选取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四个自然班的学生为实验组,以其他学院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发放灯光节能减排认知度与行为意愿调查的前测问卷,获取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基础分,作为宣传教育前后差异分析与变化的参考,发放对照组电子问卷150份,检验后保留有效问卷117份;实验组发放纸质前测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团队随后开展针对实验组学生节能减排宣讲活动,经过对实验组集中节能减排宣传并在间隔一周后,再对实验组发放纸质后测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
问卷内容主要是对教室灯光使用节能减排认知度与行为意愿两大方面。其中节能减排认知与意识部分主要涉及教学区节能灯具使用及其优势、教室安装使用智能灯控系统及其运作状况、物业人员手动熄灯的二级节能管理制度、社团和相关部门开展节能减排学生志愿活动等方面的认识情况;而行为意愿方面主要涉及最后离开是否主动关闭耗能设备、选择自习教室及座位考虑是否灯光使用需求、路过无人亮灯教室是否有意识关闭灯光、参与节能减排实践项目情况等内容。
研究团队采用李克特量表,将学生灯光节能的认识情况与行动意愿分为五个度量[3],并对于每一种度量进行加权分数计算,“十分愿意”“一定会做”为5分,“比较愿意”“很可能会做”为4分,“愿意”“可能会做”为3分,“无所谓”“不太在意”为1分,“不愿意”“不会做”为0分。最终结果将调查数据整理成折线图以表现集中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宣传教育前后节减认知与行动意愿分数
对比宣传前后量表评分可知,实验组在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前的评分折线与对照组基本重合并无明显差异,表明本次实验所选取的实验组具有一般性,其自身属性及特征的干扰可以基本排除。对比实验组在宣讲后认知度与行为意愿分数的变化,反映出其在灯光节能认知程度和行为意愿上均有明显提高;可以认为经过节能减排宣传科普教育后,实验组对灯光节能的设备、制度与知识的认识程度大大加深,参与灯光节能的行为意愿明显提高。专项节能宣传能够加深高校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节能行为的认知,引导节能减排观念逐步内化于自身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在短期内达到预期宣传目标并持续影响其未来行动。
在硬件设备层面,部分高校的节能节电设备存在因安装时间早,设计不合理,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而无法发挥预期作用的现象。研究团队在设备使用排查中发现,校内的部分自动化节能设备使用年限长,后期管理与维护不到位,设备使用宣传不到位,学生不会操作节能设,,最终导致设备的长期闲置与损耗。
在宣传教育层面,高校的节能减排宣传及相关实践活动往往停留在“做公益”的层面,以被动型的标语横幅口号宣传为主,造成学生普遍关注度较低且对相关内容的接受能力较差。研究认为此类宣传工作不足以使节能减排观念深入人心,更难以真正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能行为产生影响。
综合调查及访谈数据,我们认为高校教学区域灯光使用存在着教室利用率低,人均能耗高的基本特征。“人走灯不灭”等现象的发生体现了作为节能减排主体的广大师生未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节能灯控设备的系统设计同师生的使用习惯与节能行为脱节,造成后勤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其预期节能功能。因此,仅凭技术设备与常规管理手段并不能真正实现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还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举措促使学生树立节能减排观念与认识,培养节能行为习惯并提高技术设备手段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教学区所有教学楼的大型教室在常规开放使用中展现出教室入座率低、人均灯光数高的空间利用特性,该类型教室近两倍的人均灯光数对于教学楼灯光整体耗能数值的提升效应明显。因此,应当通过人工管理或远端电控手段,减少较高楼层的闲置大型教室开放数量,促使学生向低楼层和其他类型教室集中转移,以期在整体上提升教室灯光等耗能设备使用效率,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
研究表明,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能够明显提升高校学生对节能减排认的知程度与行为意愿,进而有利于其节减行为培养。若配合有规律的宣传教育不断巩固学生节能减排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广大师生践行节能减排行为,将有效发挥宣传教育活动潜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走访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将节能减排宣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最具有可行性。通过在高校学生入学时开展专题活动宣讲节能减排的知识与技能,并配合高校学生的培养计划,以奖励自主化学分(能力学分)为手段开设有效的节能减排选修课程,形成全面综合的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机制,将促使宣传教育在中长期持续提升学生参与节能减排意愿与行为,进而激发广大学生节能减排行动力,满足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体素质需求。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职责,更需要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协作与参与。后勤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人是节能减排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要通过加强节能减排思想与技能宣传,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实践教育与节能设备使用培训,建立人与节能系统之间的有效交互,充分发挥科技节能潜力。高校在节能宣传教育与节电设备运行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智能化电控设备改造及以人为本的节能管理方案设计,进一步提升高校整体的节能管理水平。
[1]李福顺. 灰色系统理论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评价[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2]嘎日达.社会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比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02):80-83.
[3]王佼佼,叶晴芬,辛欢,骆公志.基于南京邮电大学的高校节能管理规划方案探讨[J].价值工程,2013,32(27):14-17.
(责任编辑:赵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