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研发机构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策略与政策
——外资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的视角

2020-07-10 01:32:54王宇露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突破性外资流动

王宇露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上海201306)

当前,全球单边主义兴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开展技术封堵。囿于技术积累的薄弱,中国企业目前普遍缺乏开展重大创新的技术资源和能力。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都提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宏伟目标,提出充分发挥外资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创新策源作用。因此,通过嵌入外资的全球创新网络,开展跨界创新,搜索知识,然后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进行创新,不仅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技术赶超的重要方式,也是支撑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途径。然而,2017年以来,一批外资研发机构离开中国(如2017年9月,礼来制药关闭其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或降低其中国研发中心的能级,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隐忧。外资研发机构撤离中国或降低能级与其研发绩效低下,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等问题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分析制约与外资合作创新的瓶颈因素,提高上海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遗憾的是,学术界对于影响上海研发机构嵌入外资全球创新网络开展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却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在综合分析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类型、境内外创新网络特征等因素基础上,分析制约上海研发机构突破性产品创新的因素,提出提升上海研发机构突破性产品创新效果的策略与政策,以求推动突破性创新理论的发展,为上海研发机构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 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总体特征

外资研发中心是上海创新体系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接口,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461家,其中,49家为全球研发中心,23家为亚太区研发中心;共培养超过4万名中方研发人员,52%为硕士以上学历。在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占内地总数的1/4,居全国之首。在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方面,外资研发中心的份额占全市总额超过50%。近年来更是呈现出“上海创造、全球制造”的趋势。此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有效带动了本地企业参与研发和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上海也一直创造条件,让外资研发中心融入本地创新大环境,并与本地企业一道获得相关政策扶持。2017年以来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外资研发中心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外资研发中心配置全球科技资源方面的作用。

根据外资研发中心所承担的主要研发任务不同,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研发战略导向主要有3类:辅助性研发(Support Laboratories,SLs)、当地一体化的研发(Locally Integrated Laboratories,LILs)和国际相互依存的研发(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t Laboratories,IILs)。这3类研发战略导向会决定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研发政策、研发任务(见表1)。

表1 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研发战略与研发任务

2 上海研发机构嵌入外资创新网络进行突破性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

2.1 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特点、研究层次与理论

按照创新程度的不同,学者们将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1]。渐进性创新是指原有技术在原理和实践上的拓展和延续,具有“线性”和“温和”的特点。而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是能够产生整个新的市场或对已有市场带来重大变化的、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创新[2]或者产品[3]。通常来说,突破性创新的产生涉及到远距离和多种知识基础的重组[4]以及深耕特定的领域来探索复杂问题的能力。突破性创新可分为突破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产品创新等类型。O'Connor 等[5]对IBM、DuPont、GE 和3M等121家大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突破性产品创新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发现、孵化和加速。

综述文献发现,突破性创新相关成果的主要研究层次有:宏观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个体层面(见表2)。宏观层面主要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揭示国家政策、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国家文化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变量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产业层面主要运用产业组织等理论研究产业环境的动荡性、进入壁垒大小等市场结构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企业层面主要运用组织身份理论、组织学习等理论研究企业的身份、组织学习能力、吸收能力等因素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而团队/个体层面主要运用企业家理论、目标导向等理论研究企业家、员工等个体因素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总的来看,现有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研究集中于探讨发达国家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对于后发经济体的创新组织如何与发达经济体的外资研发中心合作开展突破性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表2 突破性创新相关研究的主要层次与理论视角

2.2 制约上海研发机构嵌入外资创新网络开展突破性产品创新的因素

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分析,在沪外资研发中心是外资全球创新网络的一个结点,如图1所示,其与外资全球创新网络、上海研发机构之间存在各种类型知识的流动,具体的知识流动状况取决于其研发战略导向(见表3)。总的来看,上海研发机构嵌入外资全球创新网络开展突破性产品创新,往往是知识资源势能较弱的一方,在创新网络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议价能力较弱。因此,上海研发机构嵌入外资创新网络开展突破性产品创新具有资源不对等、地位不对等、跨网络、跨制度、跨认知等多种特征。

图1 上海研发机构与外资全球创新网络

表3 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与全球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状况

对上海研发机构与外资合作创新实践的考察发现,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创新能力强的外资研发中心与上海研发机构合作的意愿不强、愿意开展合作创新的外资研发中心的原创能力不足、能级不高。因此,如何激发创新能力强的外资研发中心与上海研发机构合作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能级是提高上海研发机构突破性产品创新效果的核心问题。分析上海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的创新战略,我们发现,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创新能力强的外资研发中心与上海研发机构合作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在沪外资研发中心能级的提高。

一是在合作创新中,外资研发中心能否通过上海研发机构跨界搜索到有价值的知识。“要先取之必先与之”,上海研发机构与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合作创新中,要想以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为知识流动通道,搜索其嵌入的全球创新网络,获得全球创新网络的有价值知识,先要让外资研发中心从中国获取有价值的创新知识,流入其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能级,由此才能从全球创新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回流。Sadovnikova等[14]提出了突破性创新伙伴关系有多个矛盾:伙伴关系的结构、伙伴关系的资源、伙伴关系的过程。能通过上海研发机构跨界搜索到有价值的知识就是上海研发机构作为合作创新伙伴的独特资源[15-16]。

二是以上海研发机构为通道搜索到的有价值知识能够有效转移到外资研发中心及其嵌入的全球创新网络,从而提高其研发绩效。学者们对中国企业跨界创新的研究发现,一方面,由于技术能力的落差,通过嵌入外资创新网络获得全球知识,中国企业可以克服技术能力限制获得异质知识,进而整合企业已有知识实现突破性创新。另一方面,技术能力的落后也会推动中国企业去保护自身创新,尽可能多地从创新中获益,占有创新价值[17-18]。然而,一旦上海研发机构从价值占有思路出发与外资研发中心开展合作创新,限制知识流入到外资研发中心,将必然激发外资研发中心的知识保护动力,削弱其知识披露的动力,从而增加了上海研发机构进行突破性创新的难度。按照Davern[19]对网络构成要素的基本思想,知识流动策略至少会在以下3方面影响外资全球创新网络:①影响网络成员的知识资源拥有量。知识流动策略会直接决定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知识流入强度与内容,进而影响其与外资全球创新网络其他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②影响外资全球创新网络的治理规则。知识流动策略会影响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研发绩效,进而影响其与外资全球创新网络其他成员之间形成基于能力的信任和基于承诺的信任[20],影响外资全球创新网络信任等关系治理规范的形成[21]。③影响外资全球创新网络的结构。上海研发机构采用知识保护策略容易引发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抵触,促使其采取相应的知识保护策略,不利于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嵌入的全球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不仅会降低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在外资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重要性,而且会影响上海研发机构与在外资创新网络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进而影响突破性创新的绩效。具体机制是:一方面,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会影响组织能否从网络中获益,居于中心位置的组织能够利用更多的网络关系来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搜索活动,并且占据结构洞位置或利用桥接关系(bridging ties)来获取更多的非重复信息[22]。另一方面,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组织间隐性知识的获取、诠释、利用和创造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加速组织的突破性创新[23]。强关系为整合跨界知识所必需,而桥接关系能够促进组织搜索界外不同的新知识,因而两者都有利于提升组织跨界搜索的能力[24]。组织认知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受到联盟或网络成员间信任水平的影响,成员间的高信任水平有利于成员间对隐性知识的跨界搜索与深度转移,从而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25]。

总之,上海研发机构的知识流动策略如果仅仅考虑单方的创新价值占有,将会降低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在外资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重要性,使得其与上海研发机构的跨界创新难以持续产生创新价值,反过来制约了上海研发机构的突破性创新。因此,上海研发机构在与外资研发中心的合作中,如何确定合适的知识流动策略是一个关键问题。

3 上海研发机构嵌入外资创新网络进行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策略与政策

依据前文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嵌入外资创新网络进行突破性产品创新,上海研发机构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以增强知识互补性为突破口,寻找上海研发机构可以提供的互补知识。知识互补性最早见于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论著[26],但始终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阐述,以致没有办法得到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社会力量和制度经济学意义[27]。在合作创新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研发活动如果能及时得到其他研究机构所创造的互补知识,就能够提高研发效率[28]。Tiwana[29]研究发现,组织与联盟成员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有利于组织有效采取有针对性的搜索策略,从而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分析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特点,产品能否实现快速销售决定突破性产品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一个新产品类别至少需要5年或更久的时间才可能由小众产品变成主流产品。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实现的长久时间,给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上海研发机构可以利用中国巨大的分层市场,进行产品的快速迭代实验,在短时间内提供突破性产品创新所需的产品性能、市场反应等互补知识,从而增强外资研发中心与上海研发机构合作的积极性。

(2)合理选择知识流动策略,适度增加外资研发机构对全球创新网络的知识回流。适度的知识保护会激发知识相似、知识互补的价值,推动社会交换关系的形成,从而有助于突破性创新。但是,过低的知识保护会诱导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使得社会交换关系难以形成,从而降低创新价值共创,对突破性创新带来负面影响。过高的知识保护会降低知识互补性,提高知识相似性,也不利于社会交换关系,因而对突破性创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上海研发机构要根据自身与外资研发机构的知识互补性、知识相似性、网络位置来确定知识的流动强度、流动方式、流动内容,获得知识互补、知识流动强度平衡带来的知识创造、交易成本降低等效应,适当增加外资研发机构对全球创新网络的知识回流。

(3)完善相关外资管理政策。在创新理论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学习和创新被认为是高度本地化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能被描述为创新的空间粘性。新产品的创造、发展和商业化会从地理临近中获益,从地理上靠近制度,企业、专家、企业母国集群的知识溢出以及国家创新系统而获益。因此,企业的研发功能可能受到国家或地区产业特定创新系统中路径依赖系统性锁定[30]。为了推动上海研发机构嵌入外资创新网络进行突破性产品创新,上海有必要从以下3个方面完善相关外资管理政策:一是建立健全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降低创新成本的创新链全过程管理政策。从外资研发中心创新链全过程的角度,研究畅通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渠道,降低研发、制造、销售、应用等创新链活动成本的人事管理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研发政策等政策。二是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外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包括强化外资研发成果本地化合作与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专有技术披露的保密制度、科技人员个人信息保护和转化项目资助流程中的信息妥善保管等法规与执行方案,实现覆盖从研发到本地合作、本地化转移等多个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推动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健全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外资研发中心综合激励政策体系。研究如何改变当前以“投资水平”评价为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以税收优惠、补贴为导向的激励政策体系,综合“投资水平”“创新产出”和“创新溢出”等多个维度,建立外资研发中心创新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税收优惠、专项资助等激励方式的多元化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4 结论

研究发现,在与外资研发中心的合作创新中,外资研发中心能否通过上海研发机构跨界搜索到有价值的知识,并有效转移到外资研发中心是影响上海研发机构能否嵌入外资创新网络获得突破性产品创新所需知识的关键。为此,上海研发机构应以增强知识互补性为突破口,寻找上海研发机构可以提供的互补知识,并合理选择知识流动策略,以增加外资研发机构对全球创新网络的知识回流。相应的,政府应从以下3个方面完善外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降低创新成本的创新链全过程管理政策;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外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外资研发中心综合激励政策体系。

猜你喜欢
突破性外资流动
特别策划《突破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设计研究综述》
包装工程(2022年18期)2022-09-27 03:41:30
“双超”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2:00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6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0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