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晶两优534 的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0-07-10 05:47
福建稻麦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粒数中稻穗数

纪 平

(福建省三明市种子站,福建三明365000)

晶两优534 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选育的两系不育系晶4155S[1]为母本,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抗病品种五山丝苗(R534)[2]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品种[3-4],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作为长江上游中籼迟熟品种,2016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6605);作为华南早籼品种和华南晩籼品种,分别于2017 年和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76004、国审稻20180044);作为福建晩稻迟熟品种,2018 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80015);作为桂南早稻迟熟品种,2018 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8037)。利用晶两优534 参加福建晚稻迟熟组区试结果,分析其特征特性、产量结构特点,根据沙县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出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6 年、2017 年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总结汇编。根据区试考种结果,计算每平方米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 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5-8],以相关系数建立方程组求出通径系数[6-8,9-10],依相关系数分析4 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密切程度及构成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依直接通径系数分析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征特性

2.1.1 产量 2016 年参加福建晚稻迟熟组区试,平均产量7 260.0 kg/hm2,比对照宜优673 增产7.32%,达极显著水平,居第3 位,增产点率88.9%;2017年续试,平均产量8 166.6 kg/hm2,比对照宜优673增产3.24%,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 位,增产点率60.0%。2 a 区试平均产量7 713.3 ㎏/hm2,比对照宜优673 增产5.28%。2017 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64.9 kg/hm2,比对照宜优673 增产7.61%。

在沙县作中稻种植一般产量8 500 ~9 000 kg/hm2,高的达9 750 kg/hm2;作晚稻种植一般产量7 500 ~8 250 kg/hm2,高的达9 000 kg/hm2。

2.1.2 生育期 晶两优534 属基本营养型籼型两系杂交稻,2016—2017 年参加福建晚稻迟熟组区试,全生育期2 a 平均127.0 d,比对照宜优673 长1.2 d,在沙县可作中稻、晚稻种植,适宜种植区域广。

2.1.3 农艺性状 晶两优534 株叶形态好,株型集散适中,茎秆粗壮,剑叶短直,叶宽较小。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结实率高,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熟期转色好。有效穗266.6 万/hm2,株高106.3 cm,穗长23.2 cm,每穗总粒数165.0 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4.2 g。

2.1.4 稻米品质 经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要米质指标为糙米率81.7%,整精米率68.4%,垩白度0.5%,透明度1 级,碱消值6.8 级,胶稠度76 mm,直链淀粉含量15.5%,达部颁一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

2.1.5 稻瘟病抗性 2016 年田间鉴定表现抗叶瘟(R),中感穗颈瘟(MS),室内人工接菌鉴定表现抗(R),2017 年田间鉴定表现抗叶瘟(R),抗穗颈瘟(R),室内人工接菌鉴定表现抗(R),2 a 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MS)。

2.2 产量构成特点

2.2.1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 根据晶两优534于2016—2017 年参加福建晚稻迟熟组区试的结果(表1),按理论产量<8 000 kg/hm2、8 000 ~9 500 kg/hm2、>9 500 kg/hm2划分为3 个产量区间,平均每公顷产量由7 106.41 kg 提高到11 542.35 kg,每穗粒数提高幅度最大,达52.1%;结实率有一定提高,每平方米穗数以平均产量7 106.41 kg/hm2时为高,产量提高后有所下降,千粒重比较稳定,差异不大。变异系数以每穗粒数最大,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变异较小。

表1 晶两优534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

2.2.2 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 由表2 的相关系数可知,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0**;产量与结实率的正相关较高,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0.488;产量与每平方米穗数、千粒重的相关程度小。说明晶两优534 高产栽培要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 个因素间的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矛盾不突出。

由表2 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可知,4 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所起的直接作用以每穗粒数最大,每平方米穗数的直接作用其次,结实率、千粒重的直接作用较小。

表2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

3 高产栽培技术

综上所述,每穗粒数与晶两优534 产量的关系最密切,直接作用最大,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每平方米穗数与产量密切程度较低,直接作用较大;结实率、千粒重比较稳定,与产量的密切程度较低,直接作用较小。因此晶两优534 的高产栽培要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3.1 培育壮秧

根据各地海拔适时播种,晶两优534 在沙县海拔300 m 以上地区作中稻种植,一般在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播种;在海拔300 m 以下地区作中稻种植,一般在5 月中旬播种;作晚稻种植宜在6 月上、中旬播种。

控制好秧田播种量,中稻每公顷秧田播种量150.0 ~187.5 kg,晚稻每公顷秧田播种量112.5 ~150.0 kg,每公顷本田用种量7.5 ~9.0 kg,做到均匀播种,使每株秧苗长势均匀。同时做到合理施肥、管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利于形成壮秧。

3.2 合理密植

每穗粒数是影响晶两优534 产量的主要因素,中稻掌握秧龄25 ~30 d 时适时移栽,每公顷插21.0 万~24.0 万丛。晚稻前作收获后及时移栽,秧龄控制在30 d 以内,每公顷插22.5 万~25.5 万丛。每丛插1 ~2 粒谷苗。同时注意根据土壤肥力条件调整插植密度。

3.3 优化施肥

施肥做到化肥与有机肥相结合、减氮控磷稳钾补微的施肥原则。有机肥可用绿肥、稻草还田、沼肥、饼肥、畜禽粪便及商品有机肥等,依据测土配方,做到精确施肥。一般掌握每公顷施纯N 135 ~165 kg,P2O536 ~45 kg,K2O 112.5 ~135 kg。基肥、分蘖肥均施全季施氮量的40%,全季施磷量的50%,全季施钾量的50%,穗肥全季施氮量的20%。基肥结合整地施入,分蘖肥在移栽后7 ~8 d 施用,以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形成多穗大穗。在幼穗分化Ⅱ—Ⅲ期时看苗巧施穗肥,促进穗大粒多。在抽穗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同时注意根据土壤肥力调整氮肥用量。

3.4 合理灌溉

浅水活苗,分蘖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够苗后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有利于主茎和大蘖优生快长,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幼穗分化至抽穗期浅水灌溉,防止干旱影响幼穗分化。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防止干旱影响抽穗。灌浆乳熟期干湿交替灌溉,增加土壤氧气维持根系的生理机能,利于保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黄熟后排干水,利于促进成熟,方便收割。

3.5 及时防治病虫害

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确保水稻高产、优质和稻田生态安全。主要措施是:种子处理,用强氯精等浸种预防恶苗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等。用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拌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健身栽培,提高水稻抗逆性;翻耕灌水灭蛹,降低螟虫源基数;清洁田园,避免病虫害侵染;利用灯光诱杀害虫;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适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螟虫、稻飞虱等;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粒数中稻穗数
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空间分布的影响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粳稻盐粳188 航天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探究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