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蓓蓓
摘 要:孔子《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学有所思才能真正达到学有获。理念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正确的科学的理念对于实践则就有积极地指导意义。本文以心理学的学科理念为视角,通过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来分析中职音乐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中职音乐;音乐疗愈
一、心理学理念启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日常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的学科。本文主要从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发展心理学之启示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都需要适时的扮演好与个体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我校中职生在学校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时存在着明显的角色失调。比如学校对于学生的角色定位是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社会对于职校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他们是未来具有匠心精神的专技工程师,秉承着技能改变命运的人生信念精益求精砥砺前行。然而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情绪波动性较大,正处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叛逆期,加之长期积累的不良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往往导致了他们普遍存在着角色领悟与角色扮演的严重偏差,无法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获得良好的自我评价,缺乏自我价值认同,阻碍了其自尊,自信,自爱的人格建立。同时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人生发展阶段,自我概念是他们对于内在自我的分析评价与判定。他人评价以及同龄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对他们极其重要。积极地的自我概念将会获得关于自我的价值感,认同感,建立高价值的自尊。相反消极的自我概念将很容易形成挫败感形成低价值的自尊。这种自我的排斥与不接纳最终将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弗洛伊德之启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其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化分为三个层面的结合体即本我、自我、超我。基于以上心理学人格理论笔者认为,我校中职生在音乐鉴赏方面目前普遍还存在于快乐本我的自然阶段,他们喜欢那些节奏感较强的重金属音乐,因为这类音乐能够宣泄他们的情绪宣扬他们的个性。这一层次的音乐学习,仅仅只是把音乐作为消遣品来看待追求愉悅感。音乐同时对于人类心理情绪具有疗愈作用。当音乐通过声波传入人体后,就会与人体内的生理产生共振反应。这种共振就会引发人们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出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改善身心状态的积极功能。这一阶段的音乐学习除了情绪的疏导作用外并不真正有利于中职生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中职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是培养感官愉悦和积极体验情绪体验。与感官愉快相比较,积极的心理体验常常与个体的创造活动相关。因此,培养方法中,应该更着重为中职生积极情绪体验。
(三)埃利斯之启示
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的事情,而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基于以上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念,中职音乐教师应当关注中职音乐课堂学生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着重从学生对于音乐课程学习的认知入手,改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观念与看法,引导学生发现音乐学习的乐趣与意义,从而通过观念改变学生的行为。心理学认为动机来源于人们内在的需求。音乐课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老师不应当只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内在火苗的点燃者,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音乐课上课图式,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连接,获得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原始动力。例如可以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唱歌、跳舞或者吹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四)人本主义之启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看作是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心理学人本主义理念我校中职生他们恰恰以音乐为盔甲蜷缩在让自己感觉有安全感的舒适区里。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且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中职生以音乐为隔离媒介自欺欺人般的寻求着他们渴望的安全感。他们喜欢爵士音乐,喜欢吉他弹唱,他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获得关于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学生渴望得到关注、爱与肯定。教师应当充分以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为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充分地绽放自我重获价值感。
总之,以心理学的理念为视角给来重新审视笔者的音乐教学对象,音乐课堂现象给了我们更多的反思,如何利用音乐教育达到对中职生的心理疗愈的作用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与活动中需要反思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中职音乐课的德育、美育、疗愈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张丹.浅谈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J〕.戏剧之家
[2] 贾超.谈音乐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渊源及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 张莹..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时空,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