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本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捷。怎样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增强实施课改的新理念、新课标精神。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教法已摆在教学一线教师面前。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谈点自己的浅见。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再是为了谋求一纸证书,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教育也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就业”,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1.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所谓面向结果,是指教师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说明、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等。
2.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多向交流转变。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要求多向交流——交往、互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在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上,由因材施教向因材择学转变。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切合自己认知水平的一系列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使学的过程真正个性化。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学生能否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在学习主体心理能力的调动与投入上,由注重认知向注重情感转变。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学双方不仅要实现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和融合,而且要实现情感信息的相互传递和融合。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感召力和缺乏激情的教学,常常使学生们的心理能力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在情感上与学生实现沟通融合比在认知上与他们取得沟通融合更为重要。
二、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被控制在预设的程序中。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这种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去操纵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维。
1.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要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我不是直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这组对比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的认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反应速度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基本上没有学生认为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很快反应就停止了。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就更强烈了。这时教师再作引导: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出的二氧化碳还要收集起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两种方法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哪种方法更适合于实验室使用呢?问题一下就明朗了: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所以应该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又如:在第三单元课题二《分子和原子》,在导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这一性质时,设计一个探究实验:用两个小烧杯分别装入蒸馏水,再分别滴入酚酞试液,用一个大烧杯把其中一个小烧杯(A)和一瓶浓氨水罩住,在另一个小烧杯(B)放在大烧杯外面,观察现象。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都感到很好奇:前面学习的物质的变化一般都是不同的物质混合以后或者改变了温度等外界环境才发生的。而这个实验只是三瓶液体安静地放在桌上,会有什么变化呢?很快“奇迹”就发生了,小烧杯(A)中的液体逐渐变成了红色,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了,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种看不到的微粒在运动的结果,使得两种物质接触,发生了化学变化。
2.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体验成功的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被激活了以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处于高峰状态,继续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因此,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后,继而提出“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學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好几个学生在课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节化学课是我读书以来最兴奋的一节课,我可以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可见学生在完成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后,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愉快和激动,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