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贵
自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进入了扩招模式,普通本科生规模与时俱进的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就我校而言,在校成教学生就多达3000余人,占全日制在校生十分之一。尽管成教生与普通本科生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应加强其政治认同的培育。
一、成教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
1.政治认同的概念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上,必然要参与一定的政治关系,或者说要适应一定的政治关系,从而产生政治认同问题。正如马克思则在《经济学手稿》中所论述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对于政治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解释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换言之,政治认同就是指公民对政治制度、理论的态度和选择,并将政治判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政治生活中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并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由此可见,政治认同是主体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相应政治行为、政治效能感的综合,包括对政治主体、政治规范、政治程序、政治价值的认同;利益与需求的满足是形成和巩固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2
2.成教生的政治认同
在校成教生作为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特殊社会群体,其政治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代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政治参与中,通过心理、意识和行为的逻辑递进,逐渐形成对一系列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政治信念的情感认知、意识归属以及行为趋同。3从内容上看,成教生的政治认同一般表现为他们在价值体系、政治制度、政治实体、政治信念等方面达成的共识。成教生的政治认同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四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及治理绩效的认同。
成教生的政治认同,根据其认知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层次,它是本能上的认同,即人们对社会组织具有天然的和下意识的归属感,如血缘的认同,种族的认同,地域的认同等。二是中级层次,它是情感上的认同,即人们对社会政治组织所产生的热爱、信赖、追随、亲近、归属等。情感认同更多地受到个人社会经历的驱使。三是高级层次,它是理智上的认同,即人们在对全部自然及社会关系的把握中,在理性的指导之下所产生的认同。4
二、成教生政治认同培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媒体的不当宣传
当前,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理论知识枯燥陈旧、课堂教学技巧单一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的兴趣。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开启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完整、深入的阅读习惯向碎片化阅读方式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广大个体从单向的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接受与传播的集成者,信息的分享与传播演变为众多分散的渠道,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内容的浅显化,这对成教生政治认知能力的深入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在事实上弱化其政治认知能力。5
2.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如潮水般涌入,加上成教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不成熟,理性政治思维比较缺乏,欠缺对各类信息的分辨与理解能力,一部分成教生的政治认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给其价值选择与最终形成带来较大困扰,从而导致思想信仰动摇、选择判断迷茫、政治认同弱化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3.社交行为的虚拟化
网络与自媒体的高度发展,不少成教生较少真正了解圈外不同类型的信息和观点,也较少进行相关政治参与实践活动,对现实政治生活缺乏实践参与,较难对各类政治信息进行真正的理性思考,易产生政治认同上的盲目性,甚至产生一定的政治冷漠态度,进而减弱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成教生政治认同的培育机制
1.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
要引导成教生政治信念的取向,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顺序,积极主动地分析当前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学生关切,引导成教生主动关注国家政治动态和发展,将成教生个人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的思潮文化,引导成教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选择进行积极思考,提高其抵制不良思潮文化的能力,激發成教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情感认同。
2.在实践中培育政治意识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成教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国情关系的认知,增强政治免疫力。同时,从成教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提高政治参与的机会和平台建设,关注其在政治参与中权利诉求的表达是否充分,利益实现的渠道是否畅通,政治实践形式是否完备,最大范围凝聚成教生政治观念的共识。
3.在知行中形成政治信仰
知行合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拓展干部竞选、投票选举、加入政党、网络参政以及请愿、游行、集会、信访等政治活动渠道,鼓励成教生的参与政治活动,在知行合一实践中激发成教生的政治情感,在切身体验中感悟、认同和信服真理,提高政治意识归属,培育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稳固政治信仰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2]周金华.从三个领域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2期.
[3]朱芊.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机制探析[J].南方论刊.2019年第12期.
[4]陈锡喜.政治认同的理论思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页.
[5]辜克霞.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