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荣荣
摘要: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差异的解释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和男性的霸权地位,为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文化差异、译者主体性以及语言的本质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进一步提升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并结合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揭示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张爱玲、《老人与海》
1.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
20世纪中后期,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翻译研究出现了第二次转向——文化转向。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路易丝·冯·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谢莉·西蒙(SherrySimon)妮姗苏·德·哈伍德(SuzannedeLotbliniere-HardWood)、芭芭拉·戈拉尔德(BarbaraGodard)等。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学者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并将“创造性叛逆”翻译策略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许多方面都服从于男性。例如,在政治上的弱势,道德上的制约,社会中的偏见等等,都使得男女性别之间上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女性主义作家开始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也是一个操纵的工具,因此翻译成为女性发声的主要途径之一。女性译者运用翻译技巧将文本重写,研究女性译者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相对而言,女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例如,更为细腻的重写,更富有与女性作者与女性角色的同理心等。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张爱玲汉译本《老人与海》为例
2.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特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学者以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和充实了翻译标准,进而打破了译者的从属地位,凸显了译者的创造性。翻译理论中的西方阐释理论、操纵派理论、解构主义理论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都对提升译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表现特征:
(1)否定原文与原作者的中心地位,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平等地位。(2)质疑传统译论的“忠实”原则。女性主义译者以独特的女性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女性主义价值观介入翻译,重写译本。这使其成为一种创作活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作用。(3)突出女性意识。女性主义译者将性别意识引入翻译理论,强调女性译者的作用,认为译者应在译文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及个性,彰显女性特色,从而使女性的声音和身影出现在译作中。
2.2張爱玲汉译本《老人与海》案例分析
《老人与海》是1952年出版的一篇中篇小说,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位老年渔夫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敢于向命运抗争和挑战的硬汉形象。而这样的英汉,虽然坚强,却又感情丰富、细腻而敏感,他与孩子的对话也处处充满着柔情。而这样总体上是描述男子汉的坚毅和刚强的书,由张爱玲这样一个充满女性意识的、文笔细腻而注重内心描写的女作家、女译者来翻译张爱玲在翻译时,必然会发挥其主体性,对原作进行改写,以追求男女平等,提高女性的地位。
例 1:He felt the light delicate pulling and then a harder pull when a sardines head must have been more difficult to break from the hook. Then there was nothing.
译文:他举得那轻微的细致的拉拽,然后又一次拉的重些,一定是有一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钩子上扯下来,然后什么也没有了?
从例 1 看,张爱玲的文笔和心思较为细腻,将原文中细致的动作描写、微妙的心理感受翻译得很到位。比如,将“light delicate pulling”,译为:“轻微的细腻的拉拽”,特别是其中的“拉拽”,精确传达了老人捕鱼时细微的触觉感受,体现了老人高超的捕鱼技术,也表现了女性的柔美。这样女性化的用词,使译文具有女性味道。
例2:He always thought of the sea as la mar which is what people call her in Spanish when they love her. …bought when the shark livers had brought much money, spoke of her as el mar which is masculine.
译文:他脑子里的海永远是“海娘子”,在西班牙文里,人们爱她的时候总是这样称她。……还有小汽艇,那是他们在鲨鱼肝上赚了钱的时候买下来的—他们称她为“海朗”,那是男性的。
例2中,“la mar”和“el mar”是西班牙外来词。”“海洋”(mar)既可作阴性名词,也可作阳性名词;而其中的“la”表是阴性,“el”则表示阳性,是有关性别的词语。张把“la mar”译为“海娘子”。以“娘子”词缀形式表达外语的形态意义。这样的增补,展现出了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因为在汉语中,“娘子”是对女性的称呼。这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也表现了译者的性别立场。
例 3:It is what a man must do.
译文:活总是要干的。
《老人与海》主要刻画了一个坚毅、勇敢、最终战胜自然的硬汉形象,其语言大多充满了男性的优越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女性的地位。例 3 中,张译中并没有把原文中“man”翻译成通常意义上的“男人”或“男子汉”,而是委婉地把人类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便提高了女性地位,赋予其女性意识,打破了男性话语权的专断。
3.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运用
自从女性主义思潮进入中国以来,女性作家的作品就开始逐渐被学界广泛研究。一些批评家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张爱玲的作品。尽管张爱玲从未公开标榜过自己是激进的女性主义作家,但从她的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中都能看到她在细节处无意识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倾向。张爱玲的作品大都与女性主题有关,她所选择翻译的作品也不例外。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她更是自由操纵文本,考虑到文化差异而进行大量改写,力求传递原作暗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尝试从著名女性主义翻译者费洛图定义的实践方式:前言和注脚,增补和劫持出发,分析探求其译作背后的性别意识及女权主义。
3.1前言和脚注
通常被一般译者用来解释自己的翻译意图以及运用的翻译策略等内容。对于女性主义译者而言,这种翻译技巧不是单纯地解释原文背景、作者意图、勾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等,而是旨在通过此种方式凸显译者的女性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让人注意到她们的工作过程。最典型的做法是在“译者前言”中宣称其翻译是为女人说话。
3.2增补
增补策略是指对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予以平衡的创造性行为,等同于一些理论家所说的补偿(compensation)。译者基于自己的立场在增补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改写。此种策略是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为,一般翻译者也常使用,但女性主义译者则更注重补償原文表达性别的意义。
3.3劫持
它是相对而言较有争议的翻译策略,女性主义译者所运用的劫持策略是指女性译者基于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爱好对原本不属于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操纵。女性主义翻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来重写原文中任何违背女性主义的内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经常在原文中注入其强烈的女性主义的意识。而张爱玲却没有那么激进,她把自己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体会渗透到译文中,来提高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以致不被轻视。
4.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了性别维度,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研究女性译者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方向。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发现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如添加前言、增补、劫持等,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赋予了译作女性主义思想和较强的性别意识。
参考文献:
[1] 廖七一,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106-109.
[2] 蒋骁华,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4):39-41.
[3] 范德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以张爱玲汉译本《老人与海》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64-65.
[4] 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爱玲,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 马福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