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疑义举例》对虚词的分析

2020-07-09 03:11张佳
青年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虚词修辞词义

张佳

摘要: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很多内容上都涉及到了对虚词用法的分析,其中卷四全卷都围绕虚词展开,对虚词中的许多特殊用法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更正了古书注解中的一些错误。本文对卷四中涉及到虚词用法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虚词;词义;修辞

许威汉谈到过:“古人讲虚词别有两派,一为训诂派,旨在释义;二为修辞派,为了行文。”而《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训诂著作,又在很多内容上涉及到了修辞。因此,本文将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对虚词的分析分为两部分,一是在词义上的分析,一是在修辞上的分析。

一.在词义上分析虚词

(一)句首虚词

俞樾:“凡发端之词,如书之用‘曰字,诗之用‘诞字,皆是也,乃有发端之词,与今绝异者,略举数事以见例。”发端词,即发语词,指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表示要发议论,引起下文。俞樾在这里主要分析了与现今用法不同的发语词,如:《周官·小司徒职》:“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乃均徒弟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乃分地域而辨其守。”

“乃”通常位于句中,承接上文,译为“才”,“就”,“却”等,而此例中“乃”位于句首,引领下文,说明古人有时将“乃”作发语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文子曰:‘若夫知贤,人莫不难。”

“若夫”用于句首,一般在上文叙述完一件事,另提一件事时使用,但也可作为发语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俞樾:“凡经传用‘焉字,多在句尾,乃亦有在句首者。”“焉”字通常用于句尾,但有时也用于句首,当“于是”讲。如:《礼记·乡饮酒义》:“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这里的“焉”承接下文,译为“于是”。

(二)句中虚词

俞樾:“虚字乃语助之词,或用于句中,或用于句首尾,本无一定。乃有句中用虚字而实为变例者。”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变换,一般用于句首或句尾,有时也用在句中,体现了“古人文法之变”。如:《礼记·射义篇》:“又使公罔之裘。”《僖二十四年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公罔之裘”即“公罔裘”,“介之推”即“介推”,先秦时,可在姓、名间加一“之”字,以作语助。《诗·无羊篇》,“众维鱼矣,旐维旟矣……”

此例中的“众维”可作“维众”;“旐维”可作“维旐”。

俞樾:“凡连及之词,或用“与”字,或用“及”字,此常语也。乃有其语稍别,后人遂失其解者,略举数事以见例。”在这里,俞樾主要分析了几个特殊的连及之词,如“于”“若”“之”“惟”。如:《考工记》:“作其鳞之而。”

“而,颊毛也”,“作其鳞之而”即振起它的鳞与颊毛,这里的“之”为连词,表并列。《禹贡》篇“齿、革、羽、毛惟木。”齿、革、羽、毛和木为并列成分,指象牙、犀皮、鸟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这里的“维”是连词,表并列。

(三)句尾虚词

俞樾:“凡经传用“故”字,多在句首,乃亦有在句尾者。”在这里,俞樾分析了“故”用于句尾的特殊用法。如: 《礼记·礼运篇》:“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

(四)虚词的通用

“也”为决词,常用于句尾表肯定;“邪”为疑词,常用于句尾表疑问。“邪”“也”可以通用,互为通假。如:

《晏子·春秋谏上篇》:“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这里的“也”通“邪”,表反问。俞樾:“《说文》:‘虽,从虫唯声。凡声同之字,古得通用。”《玉篇》曰;“虽,词两设也。字或作‘唯”。“虽”表转折,“唯”表只有,在古书中,二字通用。如:

《乡党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第一处“虽”通“唯”,表只有,意为平地上只有一个盛土竹器。第二处“唯”通“虽”,表虽然,意为酒席上肉虽然多,也不要吃它超过主食,虽然酒不限量,也不要喝到神智混乱。

(五)“不”字

俞樾:“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于作者之旨大谬矣。”“不”通常作为否定副词,用来表示否定,但是“不”有时也可作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如:

《论语·微子》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俞樾认为这里的两个“不”字均為语词,无实际意义,说的是荷葆丈人自己,而不是斥责孔子和子路。俞樾的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被认为是有意美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二.在修辞上分析虚词

(一)连文

俞樾:“古人用语助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这种用法属于连文,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临时组合在一起并列使用,表达相同的意思,连文既可以是实词的连文,也可以是虚词的连文,这里指的是虚词的连文。如:《汉书·食货篇》:“天下大氏无虑铸金钱矣、”大氏即大抵,大抵和无虑都是大概,大都的意思,二者连用为同义复用。

(二)变文

俞樾:“古书有叠句成文而虚字不同者。”指在行文中改变叠句中对应位置的某个虚字,从而避免语句上的单调,重复,这实际上就是变文避复的用法。如: 《尚书·洪范篇》:“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曰”同“爰”,上四句用“曰”,后一句用“爰”,运用了变文。

(三)排比

语词叠加使用,这种用法相当于现在的排比。如:《大雅·緜篇》:“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此例八个“乃”字都是语气助词,不必译出,起到烘托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构成排比。

(四)反问

俞樾:“古书未尝不用乎字,然乎者语之余也,读者可以自得之。古文简质,往往有省乎字者。”“反言”指的是有反问语气的语句,这里涉及到了反问这一用法。如:

《吕刑篇》:“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这三句意为(安抚百姓)应选任什么人呢?难道不是贤人吗?应遵循什么法度呢?难道不是刑律吗?应思考什么事情呢?难道不是断案公平适宜吗?三句的句尾都省略了“乎”字,表达反问语气。

俞樾对虚词的分析,在继承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补充。不仅关注到虚词的一般意义,还关注到了虚词的特殊用法,并能从句中位置,修辞等角度对虚词的用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在古书阅读中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参考文献:

[1]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许威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许威汉.训诂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刘冠才.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及不足[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2)

[5]章佳.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训诂价值[D]. 福建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虚词修辞词义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大少不同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