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混业经营趋势分析

2020-07-09 08:48宋思宇吴云勇
中国商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混业经营供给侧改革趋势

宋思宇 吴云勇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增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通过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质量更高、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而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无疑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中国现有混业经营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主,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银行母公司模式混业经营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而国内银行体量大,可以有效解决混业经营、混业管理带来的弊端,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或将成为未来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金融  供给侧改革  混业经营  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2(b)--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功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由于人口红利下降、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外因素,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佳,主要经济指标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收入增加而企业利润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变得日益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增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中国经济从要素投入驱动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并防止实体部门的问题转化为金融风险。

1 金融供给侧改革及涵义

2008年以来,投资拉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驱动下,银行信贷资产高速增长,宏观杠杆率飙升。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非标融资受限,民营企业融资受到较大冲击,区域性风险事件不断出现。监管层逐渐意识到现有的融资模式与中国的产业模式不相匹配,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下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银行信用扩张约束较大,导致央行虽然多次降准,但民企融资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中国融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二是以债权融资为主。按2018年底212万亿存量社会融资计算,间接融资占比为83.1%;以存量法计算,2018年中国直接融资占比仅为43.1%,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居民通过基金、保险、养老金发行的产品直接持有企业债券不同的是,国内发行的债券,特别是信用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影子银行绕道广义基金持有,其运作模式和风险特征更像银行的表内信贷而不是净值化的公募基金。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中国主要金融资源的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同时伴随着居高不下的杠杆率。

“金融供给制改革”就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通过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质量更高、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推动我国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金融业混业经营及其历史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业务的相互交叉、渗透,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有分营业务的范围。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终极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金融业混业经营有许多公认的好处:首先,为资金更合理的使用和更快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有助于金融业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最后,还有助于风险的系统监管等。

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分合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之前,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业都实行混业经营。这种模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以及金融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相对应,更是金融业追求利益的自然反应。巨额的利润驱动商业银行进入证券市场,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与此同时,投资银行也在不断向商业银行业务渗透,以扩大资金来源。最终导致两者在业务经营上的界限模糊不清,形成混业经营的局面。然而,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到来,美国股市崩溃,无数银行破产,美国政府将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归咎为造成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阶段,1933年大危机之后,美国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将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它还规定,银行分为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所经营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不得参与,只能由投资银行或投资公司经营,并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只能在自身的经营领域内开展业务,但必须服从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此后,英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建立起类似的金融制度与监管框架。尽管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国家仍然坚持混业经营,但并没有改变分业经营这一主流趋势。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相继取消了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并一度在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与美国竞争的优势,而美国因为金融业分业经营固有的弊端,在与英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国家的较量中曾一度处于下风。鉴于此,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并同时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业等金融机构相互渗透并在彼此的领域内进行竞争,这标志着美国金融业从此正式迈入混业经营时代,也意味着美国已经实行了60年,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曾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走向了终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分业到混业再到分业三个阶段。起初,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分别在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的严格监督下从事各自法定业务范围内允许经营的业务,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混业经营。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保险营业部、证券营业部,开始从事保险、证券等业务,经营模式倾向于混业经营。可是这种混业经营却给金融业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混乱。中国于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的分业经营体制,并成为世界上少数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但是,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从长期来看中国金融业也不可能例外。

3 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

3.1 加快混业经营,可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分析国外银行收益结构可以发现,投资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占了国外大银行非利息收入近30%的比例。要想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就要实现非利息收入的更大增长,而要实现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拓展业务范围,实施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打破了原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传统界限和准入条件,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指引下,使所有金融要素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更直接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其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当下中国的金融生态中,最遭人诟病的无疑是资金的中间环节过多。信贷资金从储户到资金需求方,需要经过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一系列中介服务结构,导致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链条过长、环节过多,且层层加码。对于这类业务,应以更市场化政策方向应对,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无疑是有效途径。

3.2 加快混业经营,是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必然结果

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主流,分业经营与世界混业经营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金融业发展混业经营的现实压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金融市场的双向扩大开放,国内金融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外国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将会越来越多。即使这些机构在我国国内遵循分业经营体制,但由于它们国外总部混业经营体制的存在,使得它们会在业务开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如果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制度,那么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必将会处于劣势。此外,国内外金融机构为获得市场机会和优势,势必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加大业务渗透和金融创新的力度,并开展大规模金融跨业并购。这些竞争举措,也会使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界限模糊不清,从而使分业经营名存实亡。尽管中资银行推行这些举措可能会因现行制度的因素而被限制,但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实际推行的这些举措,同样会模糊金融业传统界限,导致分业经营制度的提前过时。

4 混业经营发展趋势

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或将成为未来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中国金融业经历了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最后形成目前分业经营模式下的混业趋势的复杂过程,出现了一些具有混业尝试意义的金融控股集团,如招商局集团、蚂蚁金服、苏宁集团等。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中国目前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集团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以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为主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以投资集团为主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实业公司通过直接参股、控股两个或以上行业的金融机构所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但国内现有的混业经营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主,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银行母公司模式混業经营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而在中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形成之初,几家大的专业银行就没有放弃未来混业经营的梦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合作组建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收购了东亚证券;中国银行组建了中银国际。这些无不昭示了它们创立金融超市的梦想。并且,由于国内银行体量大,以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为代表的新型混业经营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带来的弊端,摊低固定成本,改变商业银行收入来源单一的局面,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因此,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或将成为未来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混业经营供给侧改革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的案例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智慧交易系统趋势攻略之一:趋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