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群 彭衡香 谢海波 王一兵 封柏军
[摘 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瘟病是水稻种植中一类常见的病害,对水稻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降低稻瘟病发生率,确保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水稻产量、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种植成本。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6--2
在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作物病害防治始终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关键点,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及种植效益。稻瘟病是影响水稻健康生长的四大病害之一[1],发生在我国各个水稻种植区,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对水稻各个部位都可能造成危害。因此,要多层次细化分析发病特征、发病规律、类型、危害症状等,不断探索有效的技术手段,科学防控稻瘟病,在最大化提高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的同时达到提质增产的目的。
1 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
稻瘟病又被称为稻热病,民间通常将其叫作“卡颈黄”“烂颈瘟”[2],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水稻生长过程过程中各个部位都有可能感染病菌,以感染部位为基点,稻瘟病主要分为三类,即苗瘟、叶瘟、穗颈瘟,水稻生长中还会感染比较少见的叶枕瘟、节稻瘟。水稻3叶期之前感染稻瘟病被称为苗瘟,感染病菌后水稻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病斑,稻苗的芽、芽鞘都会出现水浸状病斑,随着病情日渐加重,病斑颜色发生变化,呈黄褐色,直至稻苗枯死。叶瘟就是水稻2叶期之后叶子感染病菌,稻叶上会出现形状各不相同的病斑,病斑颜色为褐色与灰绿色,在阴雨天气,水稻发病部位会出现灰绿色霉层。与叶瘟相比,穗颈瘟发生在水稻多个部位,如穗颈、枝梗、果实,感染初期染病部位会出现淡褐色病斑,随着病情日渐加重,病斑颜色会变为黑褐色。在病变早期,水稻会出现白穗情况,在发病晚期,谷粒干瘪。稻瘟病是水稻种植中最常见且危害特别大的一类病害,一旦出现稻瘟病大面积流行,水稻产量及质量都会受到影响,通常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2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2.1 选择适宜的抗病稻种,科学处理水稻种子
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肥水管理等密切相关,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天气状况、水稻种植环境等,规范化筛选适宜的抗病、高产稻种。选好种子后,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处理。先对水稻种子进行合理的包衣处理,降低水稻生长中苗瘟发生率。再用1%石灰水浸泡水稻种子,早稻的浸泡温度为10~15 ℃,浸泡时间为6 d,晚稻浸泡温度为20~25 ℃,
浸泡时间为一两天。与此同时,石灰水的水位要高于浸泡的水稻种子,大约15 cm,浸泡完成后用清水清洗水稻种子三四次。随后,用2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水稻种子30 min,用薄膜覆盖取出的水稻种子,进行合理的闷种处理,闷种时间以3 h最佳。另外,可均匀混合70%甲基托布津、50%稻瘟净乳油、45%多菌灵、40%异稻瘟净乳油制成药液,用1 000倍药液浸泡早稻种子48~72 h,用早稻用量1/2的药液浸泡晚稻种子1 d,从源头上降低稻瘟病发生率。
2.2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是控制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及时拔出田间多余稻苗,控制好稻秧的密度,确保田间具有良好的透光、通风等条件。根据水稻各生长期对各类养分的需求,坚持多施基肥、早追肥的原则,科学选择肥料的同时搭配使用经过腐熟处理的有机肥料及各类无机肥料,控制好氮肥、钾肥、磷肥的用量,即氮、磷、钾的比例为2∶1∶1[2]。要合理确定施肥时间,防止出现过早或者过晚施肥的情况。与此同时,灌溉要与施肥有机结合,坚持浅、湿、干间歇的原则,做到少灌、勤灌,灵活应用多种灌溉方法,如浅灌、排灌等,满足水稻各个生长阶段对养分、水分的需求。此外,要做好除草工作,及时除掉田间的杂草,避免影响水稻生长。在水稻分蘖末期,注意适当晒田,保证田间有着良好的通风条件,保证稻株健康快速生长,增强水稻抵抗稻瘟病的能力。
2.3 药剂防治措施
2.3.1 预防措施。水稻在不同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稻瘟病,叶瘟病发生率特别高,尤其是在阴雨天气,做好种子药剂处理的同时要注重生长期利用药剂防治稻瘟病。在药剂防治过程中,最好不要在水稻开花期喷洒农药,农药喷洒时间最好在06:00之前、15:00之后[3]。在水稻分蘖之前,仔细观察水稻各个部位,看其是否出现急性型病斑,根据当地降雨情况,喷施三环唑等药剂,预防稻瘟病的发生。发现病斑后,利用药剂进行治疗,10 d后如果病害继续蔓延,要再喷施一次药剂。水稻分蘖后,针对水稻生长情况,将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兑水60~75 L,按照240~300 g/hm2的用量均匀喷洒水稻叶面,预防叶瘟病的发生;水稻破口期至始穗期,按照上述剂量,喷施一次稻瘟灵、三环唑等药剂,如果天氣状况不佳,在水稻齐穗期,需要再次喷施稻瘟灵等药剂,通过有效预防将稻瘟病发生率降至最低。
2.3.2 治理措施。一旦发现有患病的稻株,必须及时根据发病特征、类型等,在对症下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防治。对于叶瘟病,要在水稻破口前3 d喷洒药剂,间隔10 d喷洒1次,喷洒次数不少于2次,可有效防治叶瘟病。防治穗颈瘟时,要在水稻破口前两三天用药,根据当地天气状况,隔9 d再喷施1次药剂。通常,可将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兑水750~1 125 kg,按照1.5 kg/hm2的用量进行喷雾[4],也可将40%富士一号乳油兑水按照1.125~1.500 L/hm2的用量进行喷雾。
3 结语
水稻的经济价值及食用价值特别高,加强水稻病害防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在全方位、系统化了解水稻稻瘟病的基础上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深入思考,提出可行的防治思路及技术方法,通过多样化路径高效预防的同时做到对症下药,确保水稻健康快速生长,提高水稻质量的同时实现增产,促进水稻种植利润持续增长,满足人们对这类粮食作物的需求,提高水稻种植综合效益,全面推动我国农业经济
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原利,张求东,许艳云,等.水稻稻瘟病田间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概述[J].湖北植保,2018(5):57-59.
[2]唐勇,胡卫伟.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初探[J].农民致富之友,2019(4):58.
[3]吴民胜.基于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19):123.
[4]黄昆,戴世常.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现状[J].农业与技术,2018(8):2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