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禾
[摘 要] 农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应不断积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所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不受破坏与滥用,并能实现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发展与农民创收。自然辩证法作为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6--3
1 绪论
1.1 社会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作为保障世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产业,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农业课题。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有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与保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集中了连续11年的农业发展状况,提出政府将对农业领域投入超1.4万亿元,从而在资金基础上保障农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更好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曾指出,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常态,要增强自信心,不断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态,积极应对各种困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农业自然资源与基础设施依然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此外,农业的抗灾能力依旧较弱,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的方式使用与维护自然资源,同时实行一定的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不断满足当代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被社会广泛接受,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达到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1]。
1.2.2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况
1987年,农业辩证法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粮食与社会的课题研究。该课题分析了粮食生产诸要素、粮食的合理使用问题,涉及食物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和棉花、肉类、饲养业、副食品生产的关系等复杂问题。该课题把粮食生产与社会稳定联系起来,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粮食发展战略,为农业农村部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2]。
2.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所谓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就在于促进发展,关键在于可持续,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科学有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②要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并且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③农村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十分重要,要平衡农业生产数量与质量。
④农村人口应保持与农业生产相适应,提高人口素质,促使农村地区整体发展。
2.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2.1 协调性。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协调性,主要指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之间的协调,在效益上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2.2.2 多元性。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多元性,农业发展是多元因素的结合。
2.2.3 层次性。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层次性。
2.2.4 长期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应循序渐进。
2.3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2.3.1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城镇人口在全国人口数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收入随之有所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此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一些改变,其中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渐进式的转变,随之对于农产品的刚性需求量便开始持续增加。
2.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并一直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状态,从而产生了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耕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但一直以来,我国耕地都是在连年生产,其负荷不断增重,导致耕地生产能力不断下降。由此可见,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没有有效提高产量,反而阻碍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并对耕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污染与破坏。
2.3.3 政府投入助推农业发展的资金量减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此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减缓,这就意味着政府的收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减少,对于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与补贴也在不断缩减,其中对于农业的投入力度也大不如前。但与此同时,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却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农业可持續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由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3.4 农业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3.4.1 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 100 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6万m3/hm2,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加之北方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使本来就有限的水资源很难被充分有效利用,许多地方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地下水,华北平原每年农业用水约占地下水开采量的70%。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状况将进一步加重,预计2010—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m3。由于农业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加之工程老化失修和配套设施不全,中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3]。
2.3.4.2 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全球经济不断进步,各产业发展迅猛,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严峻的不容忽视的自然现象——全球气候变暖。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天气的不可预测性提升,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如旱涝灾害、低温冻害及病虫害等。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受到时空分布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由于位置、地形、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影响,其影响深度与远度是不同的。当受到自然灾害袭击时,农业生产会受到以下影响,如农业有效生产面积减少、优质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等。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加之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与难以预见性,导致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低下问题日益凸显。
2.3.5 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问题严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对食物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如关注是否有添加剂、是否存在农药残留等问题。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来说,低质量、低安全性的农产品会削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美国、日本与欧盟等国际市场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某些地区对于进口的农产品有较为严格的质检标准与要求。近几年,我国出口的部分农产品因为农药、化肥超标没有达到所谓的“绿色标准”的门槛而被一些市场拒之门外,这种现象的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还给农民和相关农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3.6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兼业化、副业化、老龄化现象,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数27 395万人,较2013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 821万人,较2013年增长1.3%。此外,这些农民工以青壮年男性为主,16~40岁农民工人数占比接近60%[4]。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就越来越少。由于农民工主要为青壮年男性,那么务农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农村家里的老人和妇女身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在土地耕作上越来越力不从心而选择退出农业生产,老一辈农民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新一代人脱农现象,因此农用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3 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发展集约型循环农业
发展集约型循环农业,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使得农业生产系统中产生的废弃物可进行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和转换率,达到节能减排与增收目的。而且发展集约型循环农业,可以使农户从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3.2 利用技术手段科学进行农业生产
3.2.1 科学耕作。一是强化休耕、轮耕理念,给土地充足的休养时间;二是融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加强对耕地的滋养;三是汲取先进经验,让耕地在自然状态下发挥生产能力。
3.2.2 加强规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首先,要净化农业生态环境;其次,要提高农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检疫标准;最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3.2.3 保障劳动收益,激发农民熱情。一是发挥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调节作用,坚决维护农民利益。二是实施农业生产劳动相关补贴,合理扩宽农民获利空间。三是适当增加农业生产公共物品的供给量。
3.2.4 保证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我国是粮食大国,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对已有优质粮食种质资源的保护;其次,应鼓励农业生产者与研究者进行粮食种植的研究与推广,支持农业生产者与研究者收集与繁育新型或野生粮食种质;最后,要完善相关农业生产方面的保护与补贴机制,建立有关保障粮食种子质量安全的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农民进行合理合法的创收。
3.3 完善农业生产补贴措施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发展相对缓慢,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减少,因而对于农业方面的相关补贴开始出现不断下降的现象。对此,应结合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相关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更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与措施,采取一些以激励为基本形式的补贴,同时可以考虑增加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此外,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技术指导与扶持,从而提高所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尤为重要的是,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联合商讨出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相互配合,整合资金,使得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优。
3.4 转变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
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仍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对劳动力需求量很大。而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人口逐渐短缺。对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探索能适应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的农业经营模式与体制,如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开设新型合作社等。同时,应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争取更多的农业资金投入,建设机械化管理的现代化农场,逐步使机器代替人力,减少在耕作、收获、生产等方面对人力的依赖,但是这就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资金问题。可见农业资金的支持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3.5 构建复合型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三产合一”成为新的流行趋势,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推进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产业的循环链接,形成循环、生态、高效的跨企业、跨农户的一种经济联合体,结合种、收、物流及观光旅游构建一体化的复合型现代化生态农业生产体系。
4 结语
现阶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加之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时期,可以看出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的艰巨性。结合自然辩证法有利于帮助了解我国农业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健民.土壤学大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丘亮辉.自然辩证法在一些历史的关键点上影响了社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5):100-105.
[3]姜长云.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12(40):12-35.
[4]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