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鉴冯秀军教授“问题链教学”的研究成果,以“思修”课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设计“问题链”,连接教材重难点、学生关注点、教学结合点,来展示“问题链教学”在专题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设计“问题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启迪思想,触及心灵的课程,能否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触动学生的心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有用、有效,有魅力的“试金石”。如何破解“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思政课教学悖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怦然心动”的“获得感”,冯秀军教授在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问题链教学”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于一体
“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从而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1]
许多同仁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时有的称为“问题链”教学模式,[2]有的称为“问题链”教学法,[3]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设计,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于一体。基本特点在于:(1)以问题链为主线,使教学从知识传承导向转变为问题探究导向;(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引导者;(3)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课堂被动听课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参与者。
“问题链教学”坚持“教在导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加强教师在“三导”发挥作用——价值取向的引导、关键知识点的辅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诱导”。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探求真知,由“课堂的旁观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人”。[4]经过优化完善也广泛应用于其他学段、学科的教学,具有教学模式可以复制的特征。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的“问题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与学情分析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能力目标:领会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达到坚定价值观自信的目的;(3)价值观目标:产生理论的认同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引领社会风尚。
3.教学思路
教研室集体备课,深挖教材知识点,避免问题链的设计偏离教材;瞄准学生关注点,增强问题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通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接对接点。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第一,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讲授。第二,借助在线课程、微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
(二)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对授课学生进行分组,上课两周前,教师在网络平台推送相关的文字、视频资源、网页链接等,并发送通知,要求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小组讨论,思考:
(1)人生发展为什么需要价值指南和参照,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参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对比分析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与某些国家改革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1)(2)分给甲组,(3)分给乙组,(4)分给丙组
指导思想是从个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授课教师和小组长保持联系,及时督促、指导,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认识不要急于纠正,在课堂展示时可以让所有同学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
2.课上实施
两周后课上教学实施。每个小组用PPT讲解展示讨论的过程结果。
思考(1)(2)的出的结论是: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并不是一件个体独自完成的私事,必须置身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之中,以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参照,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这一结论是教材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的深化。
思考(3)得出的结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现象触及本质。
思考(4)的出的结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铿锵前行。
思政课的学习要追求理论的彻底,还要将思考引向深入,授课教师适时抛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呢?事实胜于雄辩,同学们从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自由,民主,公正等价值观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是真切的,具体的广泛的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这是它的先进性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这就是我们坚定价值观自信的充分理由。
思考(5)算一算:建党100周年时,你多大?建国100周年时你多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的人生与祖国发展息息相关。个体的价值取向既关系着自己健康成长成才,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是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大学生不仅自己要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积极传播,模范践行。
3.课后拓展,巩固教学效果。
三、教后反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引擎。将理念和思路转化为行动和成果,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2-24.
[2]肖 宇.问题链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运用研究.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2019.8:25-28
[3]潘建屯,赵川林.问题链教学模式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8.11:44-48
作者简介:
孟爱玉(1969-),女,汉,河南省洛阳市,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