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霞 方芳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水文化”生生不息、百川汇海。浙江省宁波市以水为根、以水为魂,得水之灵、秉水之性,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成的社会基地为学校以“水”为主题的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15年9月,源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地域文化的审思以及学生素养发展的考量,宁波市四眼碶小学开发了“水动力”课程。“水动力”课程既是指与水有关的哲学、文学、艺术、科学、体育等各学科相关联的拓展性课程,也是指基于水的柔韧、细腻、融通、浸润、一往无前等正能量的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获得江南水乡的多维度知识和江南水运般的学习情态。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逐步形成对本土文化的依恋和热爱,增强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的寻根之旅;也是一个亲历体验、合作交往,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成长之旅。该课程研究历经数年,从无至有,从有至精,在区域层面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得成果已在市级层面得到展示和推广。
一、创设“水动力”课程的融汇环境
“水动力”课程的开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因此,学校打造了“水力坊”创新实验室(见图1)。它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资源为支撑,划分为视听体验区、自主学习区、成果展示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实现教学、对话、观察、诊断、分组、虚拟、远程、录播等效果。
学校在校外开辟了三十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见表1),引导学生通过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立“水动力”课程的融通结构
一是建立课程的主题结构。学校一至六年级围绕“水之仪”“水之美”“水之醇”“水之优”“水之兴”“水之恩”六个主题开发课程。
二是明确课程的层次结构。学校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的水现象和水问题入手,选择活动主题并展开研究。如学生围绕“水之美”主题,通过“观赏水姿、聆听水音、体验水妙”等活动,开展“家乡水景寻美行动”;围绕“水之优”主题,通过“水的防灾、水的整治、水的发展”等活动,开展“优化水质环保行动”。
三是细化课程的目标结构。学校在“水动力”课程总目标下,又将目标具体化、直观化和可操作化(见表2)。
三、创新“水动力”课程的融合课堂
随着对“水动力”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学校在研究视角上坚持全科视域,将其作为一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融合性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与重构的着力点;在研究方式上注重融合与跨界,探索学校课程建设的全新范式;在研究向标上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个体意识、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等隐性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和阶段性,“看好”不同特质学生的不同未来,通过“水动力”课程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品质。
1.“六主题”教学内容,开启“融”呈现
学校“水动力”课程分为“日常礼仪滴水”“家乡水景寻美”“水城文化探宝”“优化水质环保”“海商兴邦水运”“毕业真情涌泉”六大主题课程,这些主题课程相辅相成,在融学科、融兴趣、融操作、融体验的互融促进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凸显课程的个性化与多样选择性。
“水动力”课程注重与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融通,是一门“融学科”的拓展性课程。比如,家乡水景寻美课程以体验童心水趣为核心内容,凸显灵动。它分为“观察水姿色”“聆听水音乐”和“体验水之妙”三个篇章。以“太湖气魄——东钱湖”为例,通过历史回顾,了解东钱湖的由来;通过图片展示、实地参观等方式,感受东钱湖的美丽风光;通过制定交通线路等活动,宣传东钱湖;通过唱、跳等表演形式,再现东钱湖水的风姿。
学校有“水之灵”舞蹈队、“水杯琴”乐团、“水之雅”画社、“水之镜”摄影社等社团,形成了“融兴趣”的菜单类课程。比如,水城文化探宝课程以探究水之奥秘为核心内容,分为“生命摇篮”“水生植物”和“水与动物”三个篇章,成为菜单类课程的展现素材。
“水动力”课程往往以小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设计活动,成为“融操作”的探索型课程。比如,优化水质环保课程以共创生态未来为核心内容,重在探究。它分为“水的防灾”“水的整治”和“水的发展”三个篇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实地考察、调查采访等途径,了解水体的分布及水环境的现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水動力”课程注重挖掘校外课程资源,倡导无边界学习,形成“融体验”的实践性课程。比如,海商兴邦水运课程以铭刻海商精神为核心内容,重在寻迹。它分为“水养一方人”“海派宁波帮”“造福桑梓路”三个篇章,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衣食住行、梳理丝绸之路、走进宁波知名品牌等,了解宁波帮人士诚信为本、守法经营、艰苦创业、造福桑梓的故事,感受其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2.“三环式”教学模式,优化“融”学习
学校在实施六大主题“水动力”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学定教。比如,在日常礼仪滴水课程中,采用“课内学习—课外体验—综合提高”模式,引导学生掌握交通礼仪。二是以课择教。比如,在海商兴邦水运课程中,采用“集体外出实践—课内汇报—展示内化”模式,引导学生认识享誉世界的宁波帮人士。三是按需施教。比如,在优化水质环保课程中,采用“课前自主提炼—课内分组操作—课后验证改进”模式,开展“水过滤系统制作”“水能发电机制作”“淡水资源收集”等主题的STEAM双师课程。
3.“四融合”教学策略,促进“融”实施
学校探索了“学科融通”“物型重构”“活动统整”“生活链接”四大课程实施策略。
学科融通策略是指将“水动力”课程与基础性课程进行融合。例如:与语文学科融合,感悟水文化魅力,撰写与水有关的诗歌、研究报告等;与数学学科融合,进行数据测量、统计分析等;与科学学科融合,观察水的变化、研究水的循环、调查水污染现状等;与体艺学科融合,玩水游戏、设计水广告、跳水主题舞蹈等。以家乡水景寻美课程为例,融合美术学科开展“观察水姿色”活动,内容包括水墨画创作、水广告创意设计、摄影、摄像;融合音乐学科开展“聆听水音乐”活动,内容包括唱与水有关的歌曲、跳与水有关的舞蹈以及用装有水的杯子演奏等;融合体育学科开展“体验水之妙”活动,内容包括玩与水有关的游戏、校游泳比赛、校趣味运动会等。
物型重构策略是指将具有文化承载力和生长力的校内“水立坊”创新实验室与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活化并重构物型资源。比如,在海商兴邦水运课程中,学校开启“甬城”大追踪,寻访宁波帮人士的故事。学生来到三江畔,了解“三江送别”雕塑;在幼儿园门口,寻找李惠利先生的名字;走上重修后的灵桥,发现还有一段和爸爸共同经历的两代人的故事。活动之后,学生感慨:这些故事不只是雕在墙上的印痕,不只是散落在书本中的文字。原来,宁波帮人士的离开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回归,用更多的财富营建家乡、教育后辈、造福后人。
活动统整策略是指通过综合性活动,让丰富性和灵活性成为“水动力”课程的有力补充。以毕业真情涌泉课程融活动为例,依托教室小课堂,开展阅读领悟(在经典阅读中感受父母之爱)、多维解读(通过热点新闻搜寻爱的足迹)等活动;依托年级或学校中课堂,开展记忆回味(记录并分享与父母之间的生活故事)、创意感恩(借助系列活动拓宽相处渠道,敢于表达对父母的爱)、缤纷汇报(制作纪念册、个人成长册,举行毕业典礼)等活动;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开展“走进中学,适应未来”(参观初中校园生活,聆听初中学长的讲座,感受初中生的学习节奏,为初中生活做好准备)等活动。
生活链接策略是指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践行“生活即教育,天地即课堂”的学习之道。以优化水质环保课程为例,通过问题设计、文献查阅方法,探究“甬城之水”;通过考察研究方法,探究污水处理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究甬城居民的飲用水安全状况和掌握的水知识;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探究如何制作水过滤系统和水能发电机,如何收集淡水资源等;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甬城水资源绿色地图,开展节水爱水创意宣传活动。
四、创立“水动力”课程的融会评价
学校将学生在“水动力”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写实反馈条”“四维量化表”“电子档案库”“缤纷展示台”四种方式,助推评价从“阶段”迈向“综合”,凸显评价策略与评价形式的层次性、融合性与创新性。
1.写实反馈条,及时评价
“水动力”课程学习注重体验,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为此,教师重视对活动过程的写实记录,选用CSL条(Colour、Symbol、Image)借助颜色、符号、图像表达观点,用W条(Looks,Feels,Sounds,Tastes,Thinks)从视觉、听觉、感觉、味觉和思考等角度呈现经验和理解,用KWL条(Know、Want、Learned)表示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和学到了什么。这三种工具条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开启及时评价。
2.四维量化表,课堂评价
四维量化表由课堂表现性评价(50%)和实践作业评价(50%)两部分组成,从态度、合作、方法、表达四个维度出发,坚持“动态跟踪,注重参与;开放权限,自主评分;标准统一,全程有效”的原则。在课堂表现层面,对于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评价指向情感和态度;同伴协作、方案制定指向自主与合作能力;材料汇报、行动感悟指向倾听和表达能力。在实践操作层面,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学生、家长之外,还增加了社会机构;评价方式多样,包括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汇编、作品展示等。
3.电子档案库,阶段评价
学校为学生建立了“水动力”课程的电子档案库,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电子资料分类整理、遴选编排、汇总归档,随时调用,以便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评价。
4.缤纷展示台,综合评价
丰富多彩的展示与评价,让“水动力”课程更具魅力。为此,学校提供了阶段性成果汇报、升旗仪式、快乐小舞台、午间广播台、班队课、草根社团等展示平台,注重综合评价。
基于融合视角的“水动力”课程的研究,在模式创新、内容调整、活动评价中无不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研究的轨迹是课题发展的轨迹,也是师生成长的轨迹。相信埋在血液中的乡情、乡景一定会成为学生一辈子的故土记忆。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