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途中,唱一支歌(创作谈)

2020-07-09 03:19草白
文学港 2020年6期
关键词:归途死者时刻

草白

小说《明亮的归途》写了一场葬礼。当送葬的队伍来到埋葬死者的大山上,云珊看见那些死去多年的亲人,正站在一棵棵属于自己的树下,茫然地注视着这一切,“他们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或者说,他们不再像在人世生活时那样焦虑、胆怯、患得患失,他们摆脱了时间和肉体的束缚,四季以及亲人的羁绊,变成了另外的模样。”

当写到这段与死去亲人重逢的場景,分明感到多年郁积瞬间化为乌有,笔端、心头均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自开始写作以来,写下许多与死亡相关的文字,哪怕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再如此写下去,毕竟还有更多活着的事情值得关注,但并没有用。写作不是全然理性的行为,而且一个坑挖下,还没填满,又马不停蹄地去挖另一个,也非我所擅长。所以这些年里,我写下的那些文字,或成型或未成型,大概都可概括为对“死”这件事情的理解。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是为了拨开理解之路上的“云遮雾障”。

这篇《明亮的归途》当然也属于理解之一种。

我并不认为反复地书写同类题材会必然地导致重复。相反,在此过程中,我总能体验到一种故地重游,不断找寻到新东西的乐趣。这里的新与旧自然也是相对而言的。今日之新到了明日,不定便成了比昨日更值得唾弃的旧。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一场自我演变及自我更新的过程。——尤其难得的是“自我更新”。我们人体的细胞每过六到七年就要全部更换成新的,只有少数部位,如脑、骨髓及眼睛里的神经细胞可伴随人体终生。也就是说,我们肉眼所见的这个人,貌似还是过去那个人,但早已不能与过去完全对等了。

对同类题材的书写也是如此。

美术史上,德加、莫兰迪、常玉等人,都是以不断书写少数题材来进行“自我更新”的例子。问题不在于题材,而是进入题材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何种程度上接近写作者的精神气质。

我们想要获得一种完全自由的表达,但这种自由感的获得是艰难的。正如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所言,一个人从事于创作,应该是在灵魂纯洁无暇时,像赴圣餐的教徒那样毫无杂念时。

马蒂斯还说到感觉,“一个画家在学会蔑视自身经验的同时,仍应保持感觉的全部清新性”,我并不懂绘画,也不会像一个专业人士那样去分析和解读一幅画,但我知道感觉的重要性。所有的创作及所有的“观看”,不过是为了寻找那种感觉,去体验那种感觉。

我在一篇叫《感觉与物》的随笔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有段时间,小说家们热衷于像拆卸某类机械零件那样去拆解小说。按某种结构法,将里面的‘人物一个个剥离开来,好比法医解剖尸体。但一个解剖学家,永远不可能按照元素、比例和结构法则,制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这是康定斯基的话。他在《艺术及艺术家论》一书中,还写道:

亨利·卢梭(法国印象派画家)有一天说,每一次,当他听到一种特殊的,来自‘死去太太的声音时,图都画得特别好。所以,我也建议学生们在听到‘这样的声音时画图。”

康定斯基说的是感觉,创造要有“感”而发。我在写作的时候,也经常让自己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中。当写到某个段落,遇到某种“阻滞感”时,就不再往下写。我停住了,观望着,等待着。不是按下暂停键,也不是全然空白,它随时有东西要进来,随时可能发生点什么。真正让我激动的不是写作时刻的顺畅无比,而是长久等待之后的瞬间感动、灵光闪现,——好像真的有光,我真切地感到了那种战栗。

我觉得自己是喜欢使用抒情这种笔法的。至少在某些时刻,当我要表达某种“形而上”的体验或感受时,我总是借助抒情这扇窗子让自己获得片刻喘息。《明亮的归途》是一篇基调暗沉、情感压抑的小说,却有一个颇具抒情性的结尾。在与死亡有关的小说中运用抒情笔法是不协调的,但于这个小说或许是契合的。“所有人在经历过痛苦之后都会变得好看,那种表情看上去如此赏心悦目”,死亡恢复了人的尊严,这是对“死”的另一种理解,说是赞美也可以吧。

而南宋画僧牧溪的《六柿图》大概也可归于此类,“人在六枚柿子中获得体悟和归宿,同归于寂”,但《六柿图》不是静止的艺术,就如死亡也不是,死者在整个身体的衰落过程中,那喘息与呻吟仍然隶属于生的范畴。牧溪以六枚柿子的排列组合,表达了物体内部的生机,也是对生命永恒性的表达。

萨福有一首短诗叫《暮色》,“晚星带回了/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带回了牧童回到母亲身边”。这首《暮色》就像是一首以横笛吹出的短歌,轻灵、悠扬,唱响在牧童下山的路上。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则短文叫《带爷爷回家》。讲的是,丧礼结束之后的第二天,人们从家中返回墓地,回到埋葬死者的山上,将死者的魂灵带回家。小说《明亮的归途》或许就是对多年前此种情绪的回应吧。

从墓地归来的人群,走在下山路上。一路上都是熟悉的风景。淡蓝色的远山,古老的蕨类植物,鸟鸣在树枝上奏响。伐木工人走在进山的路上。世界随着风向一点一点变蓝。

——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于我脑海中的画面。送葬归来的队伍行走在微风起伏的山林里,悲伤的气息也随风散去,好像死者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化作郁郁苍苍的草木,成为永恒自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我很难想象普通人之死的意义。

死者向往高处。所以,他们被埋葬在高的山岗上,那里温暖、舒适,所有的阳光和风都最先抵达那里,所有过往的消息都将在那里汇聚。

这些出自想象或回忆的文字,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刻里产生的。那是生命中永不可能回来的时刻。我们行走在不断的丧失中,去水里捞一些水,去灰烬中找回火中失去的一切。

猜你喜欢
归途死者时刻
冬“傲”时刻
捕猎时刻
归途
踏上归途
ORGANIZED GIVING
踏上没有归途的“文具朝拜之路”
线索
走近“死者之脸”
一天的时刻
自杀还是他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