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七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已成为当今国际合作和分享治理经验的重要平台,是促进沿线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开放的有效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金融合作和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中最突出的领域。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也使得“一带一路”的后续发展面临新挑战。展望未来,政治风险、意识形态风险和金融风险将是影响“一带一路”发展的主要因素。疫情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催生了机遇,未来,“一带一路”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以信息科技与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基建”等方向大有可为,将继续发挥潜力,成为维护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国际反响;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张誉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史学博士。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七年来,得到众多沿线地区与国家积极响应。目前,中国已同138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合作项目超过2000个,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结合有助于释放各国发展潜力,打造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在七年的建设当中,“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得到了多国首脑、学者的高度评价。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逆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疫情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也使“一带一路”的后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总结“一带一路”倡议七年来的发展进程与国际反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机遇与挑战进行评析,这对明确“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前景有重要意义。
一 “一带一路”倡议成果回顾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金融合作,以及科技与人文交流,都取得了突出成果。
(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
基础设施缺乏及投入不足是制约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设施联通建设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领域和核心内容,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全球各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承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装备制造、施工机械、建筑材料等各方面完整的供应链条。过去七年,交通运输建设、电力工程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尤其突出的领域。
首先,交通运输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成就最显著的领域。在“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框架下,一批标志性的交通建设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包括中巴经济走廊,中老、中泰、匈塞铁路,亚湾高铁部分路段,蒙内铁路,内马铁路一期,亚吉铁路,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马来西亚关丹深水港码头,泛亚铁路东线,巴基斯坦一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比雷埃夫斯港中转枢纽,中吉乌铁路、中塔乌铁路等。这些项目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赢得了当地民众好评。连接欧洲14个国家和42个城市的中欧班列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电力工程建设方面,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缺口较大,可再生能源占比低,电力设备普遍严重老化,每年都有大量基础设备需要更新、改造。因此,利用当地的发电基础资源,改善沿线国的电力供应状况、造福民生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基建中达成的重大成就。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投资和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国骨干能源网,在老挝、巴基斯坦、印尼、阿联酋、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参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例如,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承建的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工程帮助老挝形成了全国统一高电压等级骨干电网;中国帮助厄瓜多尔建设的辛克雷水电站使该国从电力进口国转为电力出口国;中国承建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三号机组及其他光伏、风电项目并网发电使该国城乡日均用电状况大大改善;国家能源集团南苏发电项目几乎全部雇佣印尼籍员工,几度在印尼获得“最佳创新电力企业”称号。
(二)“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渐成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和重大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和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近几年来,“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渐成体系。在实施“一带一路”的七年中,中方金融机构与国际性商业机构、国际金融中心、多边开发机构等各方合作,本着“惠民生”的基本原则,拓宽低收入国家融资渠道,向最需要融资支持的国家提供了资金,为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首先,“一带一路”建设中,跨境金融业务合作发展势头良好,沿线金融资源整合度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成效显著,中外银行合作增多,这为企业开展产能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金融“走出去”方面,中资银行已在沿线27个国家设立近百家一级机构。截至2019年4月,共有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5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41家外国银行法人,11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53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已达到982家。参见:关于“一带一路”金融创新,尝试很多,成果也不少[EB/OL].(2019-06-28)[2020-05-22].https://www.sohu.com/a/323603533_232938.未来,“一带一路”也将进一步推动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银团贷款等多种跨境金融业务合作。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中,融资机制的拓展和创新是一个亮点,它为企业的产能合作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随着金融合作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专项债券、产能合作基金等新型金融平台与金融产品纷纷涌现,提高了融资效率和透明度。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丝路基金等多双边合作基金的融资功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企业在融资方面有多种选择。投融资模式的多样化使沿线投融资机构更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中英“绿色金融”合作、“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构想、中拉产能合作基金等都是实例典范。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柬埔寨、瑞士、白俄罗斯、智利、斯里兰卡等国签署了融资类项目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了17项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与项目清单,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委员会也正式成立,金融合作有望再上新台阶,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三)“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水平达到新高度
“一带一路”实施的七年中,科技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两方面體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在联合研发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科技园区合作;二是在技术转移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南亚国家、阿拉伯国家、中亚国家、中东欧国家共建了5个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促进了中国科技“走出去”与中外科技合作,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在沿线国家的转化,这些措施为沿线国家解决发展困局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首先,联合科技研发主要以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共建科研平台和科技园区为抓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科技人才的交流沟通大大增加,2019年的“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青年论坛以及由科技部发起的“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等活动得到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好评。在科研平台与科技园区建设方面,联合研究中心的分布日益朝密集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应对挑战。例如,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并在摩洛哥、赞比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设立8个国际卓越中心。目前,中国已建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00多家,有为数众多的省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以色列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东盟创新年、中国—意大利创新活动周等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实现了创新资源的高水平交流和技术的有效对接,“一带一路”框架下科技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参见:“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大有可为[EB/OL].(2019-05-02)[2020-05-22].https://www.sohu.com/a/311411473_115423.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遍欢迎。中国与东盟国家、南亚国家、阿拉伯国家、中亚国家、中东欧国家构建的5个区域性技术转移平台促进了双向技术转移转化,帮助沿线国家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带动了中国企业技术和标准走出去,进一步推动了国际产能合作。例如,中国基建技术与制造业技术走出国门,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采用中国“华龙一号”技术。中方工程师还帮助马尔代夫政府解决了多年淡水紧缺的难题,建成当地最大并且唯一的水电联产基地,惠及马尔代夫三分之二的人口。中国金融科技更有效地推动以互联网、手机银行等为重要载体的普惠金融服务,蚂蚁金服等创新型支付机构成功向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包括技术、标准和经验在内的“中国方案”,微信支付已覆盖泰国全境,带动当地普惠金融发展和数字经济转型。
二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反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反响良好。沿线各国尽管国情各有不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不同,但总体对“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发展前景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持肯定态度。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进一步加深了伙伴国之间的交流,2019年通过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这一主旨文件和一系列新双边与多边合作协议巩固了“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果。“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七年来,各国领导人、媒体与学者见证了其成长与发展,通过分析外界评价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在伙伴国经济繁荣、治理能力和社会开放三方面的积极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一)“一带一路”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全球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经济落后困局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是关键。而“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秉承的思想,正是通过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在“共商共建共享”和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其适合的角色与位置。这一治理智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发展中国家的政要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经济促进作用评价最高、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优势互补的发展最为重视,包括老挝、柬埔寨、智利、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的政要学者都曾发表过类似观点。老挝《万象时报》新闻编辑部主任西赛·维莱萨表示,中老双方与第三方签署的交通、创新、绿色发展等合作文件对完善中老和其他周边国家的交通网络、摆脱贫困、促进社会发展繁荣将有重大推动作用。柬埔寨学者表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累计引入约170家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约3万个,让当地民众的生活变得更有希望。卡塔尔通讯社调研部主任哈立德·比纳勒认为,阿拉伯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中国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强,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则表示,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参见:中国发展 世界机遇——读取“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经济信心指数"[EB/OL].(2019-04-28)[2020-05-22].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4/28/c_1124425294.htm.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战略研究与预测研究所所长德米特里·叶戈尔琴科夫指出,中国与西方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生产利益分配不仅限于发达国家之间,还照顾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值得肯定,“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软实力的全新解读。参见:德米特里·叶戈尔琴科夫:“一带一路”为谁而建?[EB/OL].(2019-03-07)[2020-05-22].http://isip.su/ru/articles/239.白俄罗斯经济部部长弗拉基米尔·季诺夫斯基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肯定,“一带一路”是连接欧亚经济合作的独特品牌,也是刺激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新动力。“一带一路”的“巨石”工业园项目帮助白俄罗斯企业进入由中国带动的全球产业链,创造了就业。参见:为总结与宣传“巨石”工业园的建设经验,2019年白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门研究中国工业园建设经验的著作——《白俄罗斯科技园发展中的中国经验》(Т.А.Вертинская [и др.]; науч.ред.:В.И.Бельский,Т.С.Вертинская,Китайский опыт в развитии науч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х парков Беларуси,Минск:Беларуская навука,2019.),该著作介绍了中国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作情况,总结了中白工业园的基本理念、方法、基本经验和总体运行效果,提出了提高现有工业园绩效、推动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建议。
(一)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因素
“一带一路”实施的七年是充满成就的七年,同时也是一个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过程。在与不同地區国家的合作对接中,风险、困难、挑战各有不同。这些制约性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投资金融风险。由于“一带一路”对接的主要地区和国家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很大。一些国家营商环境条件不是很好,无论是否发生疫情等类似突发事件,这种投资风险都始终存在。为帮助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贷款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展现了鲜明的大国担当。例如,在2015年和2018年分别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等截至2015年底和截至2018年底的到期未偿还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方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就向低收入国家缓债达成一致,各方同意所有双边官方债权人允许有关低收入国家从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底暂停还本付息。参见:陈雨露:中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负责任的金融合作伙伴[EB/OL].(2020-05-24)[2020-05-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536367694581491&wfr=spider&for=pc.新冠疫情后的国际经济形势将出现一些转变,伙伴国管理不善、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在凸显大国担当的同时,中国应对投资金融风险高度警惕,同时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动“一带一路”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带一路”投融资信息共享平台,规范跨境信用信息管理,提供权威信用评价,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政治风险。首先,有些国家因政权和领导人变更,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也随之改变,其参与的“一带一路”项目往往因政府重组被暂停甚至取消,这是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中需要长期关注和面对的问题。其次,地缘政治仍是影响“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因素,地区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往往取决于大国竞争的结果。有个别地区大国,将本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希望其他国家介入;一些国家受外来势力操纵,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干扰,也会影响对接进程;某些与中国有悬而未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存有疑虑,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不同,各国的国情尤其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执行力也各不相同,都会给对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带来一定风险。
第三,意识形态风险。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罔顾事实、抹黑中国的声音。一些国家为遏制中国发展而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甚至质疑“一带一路”是翻版的“马歇尔计划”,还有一些国家则鼓吹“文明冲突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民众片面相信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对“一带一路”产生了负面观感。自国外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先后向82个国家援助了医疗物资,与大部分疫情严重的国家召开多场视频会议,分享防疫经验。但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却联合发动舆论战,指责中国的援助带有政治目的,并试图将自身防疫不力的责任“甩锅”给中国。西方在意识形态层面长期对中国的污名化,其目的就是制造伙伴国对中国的不信任、破坏合作关系。这是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与发展中必须始终高度警惕的风险。
我们应该看到,金融投资风险、政治风险、意识形态风险,这三大主要风险及其他次要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我们必须以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方法全面做好系统性风险防控工作。
(二)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前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蔓延全球,对国际经贸格局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美国“单边主义”行为对国际经济与投资环境造成重大冲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1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仍逆势增长3.2%,这说明“一带一路”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冠疫情及其引起的“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高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确对全球化的形态和规则产生了深刻影响,短期内也确实对“一带一路”产生了一定冲击,但疫情不会完全逆转全球化的大趋势。“一带一路”作为促进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如何适应新条件、拓展新方向、发挥新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关注的主要问题。
首先,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加剧了国际政治冲突,也让我们看到,政治风险是未来制约“一带一路”发展的最大因素。一方面,中美两国在本次疫情中公共卫生治理上几乎没有找到合作空间,疫情加快了中美两大经济体脱钩趋势,美国“民粹主义”加速抬头,不择手段地促使包括医药生产在内的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疫情也使欧洲一体化继续在低谷徘徊,强化了“民粹主义”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反全球化情绪日益高涨。而日本等国家也试图帮助本国企业从中国撤回。这些因素都使“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在对中国的态度上,美国将疫情问题政治化,对外抹黑中国,对内推卸责任。澳大利亚等国也追随美国脚步,在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新冠起源独立调查”,“甩锅”中国意图十分明显。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局势也迅速恶化,东海、南海及西南边疆局势均有明显升温。全球疫情还在持续发酵,疫情过后的国际格局仍需进一步观察,全球化是中长期的大趋势,但短期来看,防范政治风险仍然是重中之重,由此才能保护此前“一带一路”所奠定的良好基础,维持积极发展势头。
其次,公共卫生治理和围绕信息科技与数字经济展开的“新基建”将会是未来拓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一带一路”在这两个方向及其所辐射的产业领域大有可为。虽然疫情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本次疫情可以发现,国际社会实际上缺乏一个真正连通世界、减少各国隔阂的建设平台和对话机制,这对“一带一路”来说也意味着机遇。一方面,拓展“一带一路”在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面的作用、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是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需要。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各国对公共卫生治理重视不足、在联防联控方面存在许多短板,中国在本次疫情中为很多国家提供了疫情防控援助,各国也看到了中医药独特的治疗效果。“健康丝绸之路”能够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真正造福民众,加强社会稳定,受这一需求的驱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空间将大大拓展,医药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合作将成为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应继续开拓与加强与“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在“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疫情给了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产业强大的推动力。统计显示,2020年1—5月“互联网与售货目录零售”行业板块逆势强劲增长,疫情催生了跨境电商、网上展览、云视频会议等新型经贸方式与沟通手段。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正在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全面升级。“新基建”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由此,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新增长点,包括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在内的新一轮的网络建设;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数据信息相关服务的“新基建”发展将是重中之重。
过去七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满足合作伙伴最紧迫的发展需求,是充满生命力的、极具包容性的合作平台。当前,疫情重创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高涨,但多边主义和全球化仍将是后疫情时代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将成为维护全球化的重要合作平台与治理工具。未来,中国将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结合新形势新特点,与沿线国家共同寻找更多合作方向,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