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掌握科学的方法是艺术教育成功的钥匙。斯坦福大学丹尼尔教授提出自我生成、自我解读、自我胜任感、实践创造、倾听与共享的斯坦福黄金学习五步法则,是从记忆信息到合作分享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流程。歌剧表演专业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艺术教育过程,教学中吸收借鉴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对筑牢歌剧表演的基本功、提升驽驾歌剧作品的能力、培养表演舞台感、增强角色表演的整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歌剧表演教学;五步教学法;自我胜任感
中图分类号: J6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134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2.019
习内驱力是学生成长和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尼尔·L. 施瓦茨教授(Daniel L. Schwartz)是学习科学领域的著名权威,他在《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一书中提出自我生成、自我解读、自我胜任感、实践创造、倾听与共享的黄金学习五步法则,提出从如何记忆信息开始逐步递进,一直到与他人合作分享,构成一个科学学习的流程。歌剧表演是声乐演唱的最高表现形式,它集合了声乐与器乐、剧本与表演、诗歌与舞蹈、舞台与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歌剧表演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专业,在筑牢声乐基本功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表演、台词、形体等舞台呈现能力,形成适合个人自身艺术特征的发展路径,并实现功底扎实、全面发展、艺术创新、德艺双馨、工匠精神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丹尼尔教授的黄金学习五步法则在歌剧表演专业教学实践中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自我生成,筑牢歌剧表演的基本功
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中的自我生成(self-generation)是一种依靠回忆过程来强化记忆的学习技巧,遵循主动生成目标和循序渐进训练两个原则。人的大脑中很容易形成初步的概念图,学习中要掌握自我生成的线索,把线索分为几个阶段,分散到不同时间段形成“间隔效应”,使自我生成信息逐步递进,通过回忆过程来强化记忆中“生成”的部分,构成学习过程的完整流程。这种训练使自我生成目标的生成内容更加丰富、立体、精确。
在歌剧表演教学中,扎实的声乐能力是根基,也是核心,永远不能放松对歌唱的训练与追求,声乐基础不牢固,歌剧表演无从谈起。丹尼尔教授认为自我生成的关键是通过回忆强化训练来实现目标。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要反复研听课堂录音,强化记忆,特别是大师的音像资料,更是要反复鉴赏,让美好的声音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形体训练课后的反复练习会帮助学生形成身体记忆,表演训练课后的回忆会让学生对表演形成深化理解,台词训练课后的声音练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角色塑造和情绪处理,综合以上这些,最终形成歌剧表演课堂目标的自我生成。歌剧表演不是声乐表演的简单复合,学生对一部歌剧作品的理解和掌握要从歌剧背景、剧本、意蕴和作曲家的意图开始,对一段段对白、一首首唱段精雕细琢,建立全面认知,形成自我生成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尤其强调,学生不能孤立地模唱某一首作品或一个片段,一定要全面理解歌剧剧本、作品时代和艺术逻辑,循序渐进,依次递进。同一部歌剧不同导演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比如歌剧《魔笛》第一幕中怪物的表现方式有的版本是一条蟒蛇,有的版本是一只怪兽;歌剧《茶花女》有经典场景版本和现代场景版本,还有浸没式场景版本等等。笔者帮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主动回忆歌剧中每一处细节处理,每一个舞台呈现,使得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声乐基础上,在实践中依据自己的理解糅合形成艺术表达,给歌剧作品一个完整的艺术呈现。
二、自我解读,深化歌剧作品的元认知
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中的元认知是指“对自我学习和思考过程进行审视和调节的主观意识”,即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自我解读(self-explanation)。 人们认知世界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理解構建思维模型的过程。在掌握平面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思维模型把知识信息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生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深化歌剧作品的元认知,把歌剧的音乐信息与人文元素有机融合一起,生成更深层次的艺术认知?丹尼尔教授告诉我们自我解读的方法有4个步骤:一是掌握平面知识信息,且要构建一种思维模型,即在掌握声乐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学生的艺术思维模型;二是将新信息与认知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新信息叠加构建新的立体信息网络,学生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把新的知识信息和艺术思维模型相结合;三是将新信息带入到原来单一逻辑的思维模型中,通过自我认识,形成认知的立体信息,即新的逻辑模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再创造,经艺术再加工,形成新的艺术思维;四是通过不断的自我检讨、自我发现,发现思维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和缺失,持续完善,与时俱进,形成具有个性艺术特点的思维模型。在歌剧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帮助学生充分自我解读,在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基础上,提高艺术人文素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诠释歌剧作品。
例如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的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谱例1)。通常学生易将谱例中的歌词初步理解为女主角恬静而羞涩的青春萌动,笔者会在教学时从介绍作曲家舒曼的生平开始,讲述舒曼与克拉拉曲折动人、轰轰烈烈的爱情背景,让学生在语言准确、发声科学的基础上,在演唱中加入渴望甜蜜爱情的情感色彩,这样作品的表现力会更加丰富。在套曲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会带领学生观摩大量的音像资料,通过对比不同歌唱家的演唱版本,精雕细刻地研究、熟练作品,找到适合个人个性特点的演唱方式,并从整个套曲的艺术表达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角色。
再如套曲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谱例2)中的歌词,“在他经过的路上徘徊,为了看见他的模样,只要偷偷看他一眼,使我欢乐又悲伤”,就对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做出了回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和感受角色的心理冲突,通过少女羞涩的语气、慌乱的神情、不知所措的肢体表达来演绎角色,使演唱呈现出少女对爱情惊喜不安、慌乱无措、坐卧不宁的状态,帮助学生更加明了第一首作品的演唱方式,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艺术表演。
三、自我胜任感,增强驽驾歌剧作品的能力
自我生成、自我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自我胜任感。自我胜任感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标的信念。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提出的自我归因理论认为,具备成长思维的学生自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完成学业的智力和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胜任感就是让其具有驱动自身不断前行的动力与信念,增强成功的主观可能性。
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丹妮尔·德·尼兹(Daniel lede Niese)曾说过:“音乐就如同是我 DNA(基因)里的一个组成元素。每一位音乐家,都是通过自己对音乐的解读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自我。对我而言,表演是一种交流,不仅是通过声音,更重要的是人类本身透过表情与身体去传达的情感。这种情感活在我的音乐中,带着观众一齐穿越时空,这是一场关乎艺术交流的旅程。” 这是艺术家在歌剧作品中勇于自我表达、自我胜任的宣言。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也认为“人们所想、所信、所感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丹尼尔教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胜任感通常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中的肯定。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激励手段。比如,笔者有一位女中音学生,她有着圆润、深厚、结实、饱满的优质嗓音条件,但是却个性内敛,缺乏自信,课堂上总能感觉到她的忐忑和不安。笔者在课堂上肯定她的每一处闪光点,对她给予信心和鼓励,针对性地扫除了她心理上的忧虑和压力,让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表演中去,每次授课都给予了她再次上课的欲望。毕业以后,这位同学也成为了一名声乐教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是通过艺术实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放过学生舞台上任一一个细微艺术表达上的成功之处,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艺术特质,进而肯定、激励学生。比如,笔者在排演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有位女高音同学饰演角色苏珊娜,她的声音特点是音色干净,特别是高音区通透、松弛,但是歌唱能力偏弱,艺术实践少。笔者发现她有舞蹈功底和较强的舞台表现力,便告诉她非常适合此角色的形象,鼓励她准确把握苏珊娜痴心迷恋、执着追求爱人的角色特点,终于把她飘逸空灵、如梦如幻的声音特质调整出来,找到了生动而自然的角色状态,在演出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告诉学生看到身边同学或与自身条件相近之人的成功之处,放大优点,多给予学生正向激励。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在人物安排上把适量超前、超额的演唱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并告诉学生“你能行”。当学生遇到压力、面对困难、退步怯缩的时候,让其感知到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全体同学在整个歌剧作品中投入的精力和共同的努力,体会到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增强学生驽驾角色自我胜任的自信心。在教学中,笔者所在的歌剧系美声教研室每年会举办歌剧排练与观摩课、师生合作经典歌剧片段音乐会、“古典好声音”系列音乐会、专业尖子生音乐会、教学班音乐会等,实现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让学生对歌剧表演教学的认识更深刻,师生之间的情感与心智更趋融合,向学生传达歌剧魅力,提升艺术教育体验。
四、实践创造,培养歌剧表演的舞台感
德国作曲家、音乐学家迈耶尔(Enrst H. Meyer)教授说过:“音乐永远产生于创造性的造型活动,因而它是一个确实的积极过程。” 这一点对每一位歌剧表演者说来都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歌剧艺术的感悟力一定出自舞台实践上的创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贯坚持让学生通过舞台实践产生艺术感悟力。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中的实践创造是基于主动者的视角,而非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对于学生来说,舞台实践是一个热情的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的效果只有通过舞台实践检验,才知道对学生而言哪些训练方法是更有效的,哪些方面是要加强的,据此找出學生存在的问题。在舞台效果反馈中,笔者鼓励学生接受不同的角色目标,涉猎更多的歌剧作品及音乐风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以及表演技巧,这在歌剧表演专业的教学训练中尤为重要。
丹尼尔教授告诉我们,达到理想的实践体验效果有3个方面要求。第一,具有过硬的实践知识。作为声乐教师,笔者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是:学生的歌唱程度可以有深浅,但是声音一定是要科学的。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才是学生日后有所作为的第一步,不要贪图速成,不要上来就是大作品,要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准确分辨力,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是歌剧表演教育的重中之重。例如,笔者在教授一位女高音学生演唱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离开那个负心汉》时,作为歌唱者,学生需要表现出饰演的角色埃尔薇拉的复杂心理特点,但是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角色的演绎过于炫技,要遵循乐谱中的音乐表情记号与速度来演唱。笔者反复告诉学生,如何恰到好处地拿捏这一分寸,做到绝不拖沓、干脆利落,在清楚表达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对每一处细微的声音都要处理得准确、规范,积累古典作品的表演经验,使学生呈现出有感染力的声音。
第二,专业的兴趣和认同。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笔者在一次歌剧排练与观摩课中创新地选择了音乐剧作品《悲惨世界》,并在演出方式上大胆创新地加入了当下流行的快闪元素。在演绎《悲惨世界》时,笔者编排了部分同学入座观众席,最后合唱时,制造了一种丰满的音响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演出完满结束后,同学们反响强烈,均表示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汇报演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好声音激励学生,在符合学生欣赏习惯的基础上产生共鸣点。笔者始终坚持师生一起观摩歌剧演出、经典演唱会和重大比赛。笔者会和学生一起讨论比赛中每位选手的演唱特点,再指明选手表现的优缺点,每次讨论都热火朝天,让学生对比赛跃跃欲试。笔者也会和学生一起观摩经典歌剧,一起分析经典歌剧的人物角色,体会歌剧艺术的内在魅力,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上对歌剧表演从专业认知过渡到审美认同,培养学生对雅、典、美的真正兴趣。
第三,应对失败的良好心态。丹尼尔教授认为实践是以平常心面对失败的一个绝佳方法。笔者常鼓励学生,在歌剧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中,一时挫折或困难只是不断变好中的暂时状态,不是最终的结果。大学生往往具有激情的初心,然而遇到阻碍和干扰时,就很容易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状态。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接受失败、坦然面对挫折,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转化为进步的奠基,是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意义的一部分。
五、倾听与共享,培养歌剧角色表演的整体意识
一场音乐会、一部歌剧作品的成功演出是整个团队的整体成功,决不单单是某个角色的个人成功。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充分理解、尊重他人的表达动机和表演逻辑,给学生多制造与表演团队的合作机会。此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践和理论修养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歌剧作品的艺术实践中学会倾听与共享,逐渐成长。
有些大学生往往由于性格原因,自尊心较强或个性过于突出而在表演团队中无法同他人高效协作。丹尼尔教授为我们提供了4个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第一,共享目标。团队合作的参与者要拥有相同的愿景,大家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学生必须要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并学会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合理地表达自己,有效地与他人沟通。第二,共享注意力。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一起。在排演歌剧作品时,笔者发现舞台上每个人似乎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横观整体,却发现各角色过于突出自己,而没有真正的合作,这就是所谓的“平行游戏”。一部歌剧作品中,序曲、幕、场的结构,独唱、重唱、合唱的设置,咏叹调、宣叙调的安排等都要统筹好,哪怕没有一句台词、唱词的角色都是整体组成的一部分,都要服从于整个作品的艺术表演。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保持团队共同注意力的能力。第三,学会倾听。在歌剧表演中,演员往往由于过于表达自我而忽视他人,缺少倾听,把别人的意见拒之门外,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在教学中,越是庞大的团队、宏伟的作品、多元的表达,越要培养学生懂得听从导演的指挥,聆听听众的反馈,倾听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第四,共享机制。成绩是大家的,荣誉是大家共享的,在歌剧作品排演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类似轮流发言的共享机制。无论戏份多少、角色大小,给每一位参演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包括对自己和别人角色的理解以及处理方式,都可以充分发表艺术见解。第五,换位思考。在歌剧表演团队之中,每位演职员都要彼此换位思考才会让团队更有凝聚力。在沟通时,一定要先以对方角色为考量,旁观者清、兼听则明,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观察别人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清晰地看清自己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释放出脑、心、身所蕴含的艺术激情和能量,教师和学生及角色和演员之间彼此成就,相互带动、相互激发表演的潜能,才能共同呈现出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
本篇责任编辑 张放
参考文献:
[1]A. 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A. 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4]满新颖.金湘“歌剧思维”论观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价值[J].黄钟,2009(4).
[5]刘芬芳.歌剧艺术的大众化审美阐释[J].文艺评论,2012(9).
[6]丹尼尔·L. 施瓦茨,杰西卡·M. 曾,克里斯滕·P. 布莱尔.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M].郭曼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7]周岭.中国歌剧的本土化成长[J].歌剧,2019(2).
收稿日期:2019-11-27
作者简介:刘芬芳(1979—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