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在中国乐器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音色优美明亮,深受大家喜爱。在曲目不断增加的同时多样化的弹奏方式也逐渐丰富,从单一的独奏方式发展为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合奏,声部的丰满、力度的增强都将不同风格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但目前许多高校将古筝重奏课程作为辅助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水平,阻碍了高校古筝专业的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并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重点阐述古筝重奏课程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古筝重奏;训练方式;教学模式;乐曲把握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12-02
【本文著录格式】杨云.高校古筝重奏课程的的训练方式[J].北方音乐,2020,06(11):212-213.
一、古筝重奏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依旧保留原有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考试也依旧是传统的独奏形式展现。一对一教学虽可以将学生的个性问题逐一解决,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加以改进。但是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减少,团队协作能力未得到锻炼,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重奏课程的教学及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
目前重奏课程教学没有规范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只有搜集的部分乐谱,乐曲难易程度没有细致的划分,教师在训练方法上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教师将其作为辅助教学;另一方面,重奏乐曲的训练一般在比赛或演出前进行,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乐曲音色、节奏、力度、气息以及情感方面没有进行更细致的处理,仅仅完成了谱面音符的表达。教师对乐曲的风格背景讲解较少,对乐曲要求较低,尤其对多名学生一起弹奏时的气息把握过于僵硬,阻碍了重奏课程的发展。
高校古筝学生虽都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演奏能力,但学生专业水平不一。近年来,古筝以其音色优美、简单易学吸引了大量生源,部分学生甚至通过几个月的突击学习考入高校,但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平相当的学生较少,因此,在重奏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分配给教师增加了难度。另外,学生缺少舞台实践的平台,导致学生在舞台上过度紧张,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大大影响整体演出效果,造成学生失去自信心。
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音频、视频文件,也缺少示范演奏。教师对于重奏课程研究较少,缺少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古筝重奏课程的训练方式
针对重奏课程的现状,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重点分析实践中的具体训练内容。
(一)改进课程设置
在时间和场地有条件的情况下,分别开设独奏和合奏课程。合奏课程的教学安排要合理,初期可将专业程度相近的三个学生为一组进行授课,加强基础练习,使学生习惯小组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经过一到两个学期的分组授课,在课程安排后期可逐渐增加人数和乐曲难度,并且对音色、节奏、情感及更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能更好地推进合奏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课堂中转换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切实达到学生主动学习。
(二)细化训练内容
1.风格背景了解
作曲家创作一首重奏乐曲,必然包含了作曲家的思想,以及作曲家借此曲所想表达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作曲家和乐曲风格背景加以了解,更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作曲家的思想感情。
例如乐曲《弥渡山歌》,这是一首典型由云南民歌改编而来的古筝二重奏乐曲,音乐中表达了当地人的淳朴之情及云南民歌独特的音调。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乐曲背景从而更好地表达乐曲情感。
2.各声部的定弦及音准
重奏乐曲是由多声部组成,一般是2-4个声部,部分乐曲采用同一定弦(例如《丰收锣鼓》),一部分乐曲为了扩大古筝的音域采用部分声部升高或降低(例如《土耳其进行曲》),或者为了表现某些特殊的音阶(例如《沙漠玫瑰》),而采用人工定弦。不论同一定弦或人工定弦,各声部的音准是根本,不可出現偏差。
定弦的音准是根本,乐曲弹奏中的音准是关键。古筝中左手的揉、吟、滑、颤是乐曲的灵魂。音准在重奏乐曲中,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每个声部或每台筝的音准稍有偏差都会直接影响整体合奏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要对音准非常敏感,才能在排练中及时发现并调整;另一方面,音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把握古筝中的揉吟滑颤。
3.统一节奏练习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在重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同学节奏不稳而导致整首乐曲节奏越来越快。因此,千变万化的节奏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击破,每个声部之间的配合和所有人统一的节奏更值得我们多加练习。各节奏的准确把握、节拍的强弱把握以及节奏律动的把握,是我们练习一首乐曲的要点。因此,教师要分声部进行重难点节奏练习,节奏律动与身体律动的融合练习;其次锻炼所有人统一的节奏是重奏乐曲表达的重中之重。
三重奏乐曲《丰收锣鼓》以欢快的节奏进入音乐主题。乐曲中前八后十六节奏使用频繁,如何让所有声部将此节奏清晰表达是一个难点,切勿让学生出现“囫囵吞枣”。在实际排练中,教师需要对每一声部同学逐一检查,速度跟随节拍器由慢至快,进而所有声部同一速度再练习,教师要对学生的节奏严格要求,才能真正表达《丰收锣鼓》的喜庆气氛。
4.音色的把握
节奏与音色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音色的艺术化处理也同等重要。教师要将单音练习及旋律的渐强渐弱更自如地融合到乐曲中。不同乐段是通过音色的变化从而表达不同的内容,音色的变化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声部掌握全局的,而是靠所有声部。重奏乐曲中音色的把握需要日以继日地反复练习,将乐曲与个人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动听者。
5.气息的把握
不仅仅是独奏乐曲需要气息的配合。重奏乐曲中气息的运用也同等重要。重奏乐曲中的气息首先表现在旋律中的慢起乐句,如何让所有人一起落音并一起收音,则是重奏乐曲的难点;其次,在声部与声部之间交换弹奏时,如何保证旋律连貫并一气呵成?最后,部分乐曲在尾声以自由乐句结束,这也是许多教师在多声部重奏中较为头疼的一点,因为完美的结尾对乐曲也至关重要。如果将声部之间气息的连贯把握好,以上列举的三个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三)搭建实践平台
针对目前高校古筝学生增多现象,我们要因材施教,通过专业水平分组的形式或以互帮互带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期末考试中加入重奏形式,既让教师和学生提高重视度,又给学生实践提供了平台。在平时也可以模拟实践平台,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让部分学生作为评委,为其他同学提出意见,教师再加以点评。一方面促进学生找到自身问题并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在学校及社会各类比赛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最大程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四)强化教师能力
在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中,教师能力的提高也非常关键。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首先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进修学习,为高校古筝重奏课程的发展培养更优秀的教师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古筝以多元化发展大步迈进,培养专业人才有助于更好的发展民族音乐。高校中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筝演奏者不仅要具备很好的独奏能力,重奏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高校古筝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重视技巧层面也要重视文化层面,努力为高校古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董凌凡.论古筝重奏作品的发展与创作[J].黄河之声, 2013(9).
[2]姚宁馨.对古筝合奏课实施方案的思考[J].音乐创作, 2013(4).
[3]王晶晶.重奏合奏在古筝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黄河之声,2015(18).
[4]李军.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J].戏曲艺术,2017(28).
[5]潘瑶.浅析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J].赤子, 2015(19).
作者简介:杨云(1992—),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