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李亮艺
摘 要: 舞蹈钢琴伴奏是一门横跨舞蹈与音乐两大艺术种类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我国在专业的藏羌彝民间舞教学中大多运用钢琴进行现场伴奏,但由于乐谱匮乏与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使得舞蹈教学与钢琴伴奏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制约了藏羌彝民间舞蹈的教学及发展。从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的现状分析入手,从舞蹈音乐的选择、旋律的编创、多声的运用等方面提出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的一些具体方法及途径,以期推进藏羌彝民间舞蹈及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活态传承迈入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之中。
关键词: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多声部合成;单旋律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110 - 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2.016
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杨荫浏先生在其《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对音乐的起源有如下描述:“劳动创造了艺术。” “劳动产生音乐内容,劳动产生舞蹈动作。” “这时期(指原始时期,笔者注)的音乐,是在诗、歌、舞三者的密切结合中间存在的。我国古代记载上乐和舞部分的情况以及‘乐舞、‘歌舞等词汇的形成,便是如此而来。” 著名古典文献学者、音乐与舞蹈史专家阴法鲁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开篇就谈到:“关于远古时代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曾有三人执牛尾、投足而歌的想象,虽然不可尽信,但古人对这种纯朴的歌舞方式的想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些历史记载与专家分析都充分说明了舞蹈与音乐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乐为舞之魂,舞为乐之形,也是对这一关系的形象表述。
根据风格特色,舞蹈可以分为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民间舞;根据时期及地域特点,可以更细化为芭蕾舞、拉丁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等。但是,所有的舞蹈都是依托音乐而生,几千年来没有改变。对于教学机构和演艺团体来说,从研究舞蹈伴奏入手,纵向研究舞蹈与音乐的合理融合的方法,横向研究相关的舞蹈、钢琴、作曲、音乐学等艺术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可使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对于传播乐舞文化艺术、深入了解这些学科的相互依存关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歌舞一体的藏羌彝民间舞蹈是四川省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四川省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地带,拥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羌彝民间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藏羌彝舞蹈表演是由各民族的民间乐器进行伴奏,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舞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普及、民间舞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以及舞蹈自身的发展,民间舞的伴奏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在业余领域,绝大多数机构或团体是运用录音配合民间舞的教学,仅有少数水平相对较高的艺术培训中心运用现场钢琴伴奏配合舞蹈教学。在专业领域中,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音乐院校、舞蹈院校相继开设舞蹈表演专业,对舞蹈伴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用民间乐器进行伴奏的学校甚少,有少数学校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运用的是录音配合舞蹈教学,但绝大多数院校还是采用钢琴伴奏。
作为一种介质,钢琴不仅可以与人声和乐器相互作用,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与舞蹈相联系,共同表達艺术语汇。舞蹈教学及表演运用钢琴伴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音高明确,乐音清晰;音域宽广,可以接纳音域内所有音频的组合及节奏排列;表现力强,普及面广,伴奏者可以根据舞蹈的动作、组合、速度、情绪进行相应的灵活变化,更好地适应舞蹈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目前,四川省内几所规模较大且开设了舞蹈专业的高校,如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范学院、西昌学院等都开设了藏羌彝民间舞蹈课程,他们的大多数民间舞课堂都是采用的钢琴伴奏。因此,藏羌彝民间舞钢琴伴奏编创的研究与实践在四川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舞钢琴伴奏的现状概述
(一)学科体系不完善
舞蹈钢琴伴奏是舞蹈与钢琴的交叉学科,该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它不像声乐艺术指导、指挥艺术指导等学科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专业定位及培养体系。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国外除了有关以舞蹈钢琴伴奏为专题的硕博论文之外,还有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Guild Musicians in Dance、 Journal of Music and Dance等专门的舞蹈音乐研究期刊,定期刊载舞蹈伴奏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调研报告。除此之外,美国在舞蹈钢琴伴奏的教学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舞蹈学院的舞蹈艺术指导Suzanne Knosp教授制定了此专业的教学大纲,并率先在该校招收“舞蹈艺术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成为世界上第一所授予该专业硕士学位的大学。在舞蹈教学上,她将钢琴和打击乐两种乐器运用于其中;在课程安排上,设置了音乐与舞蹈理论、舞蹈伴奏及实践等科目,在“舞蹈艺术指导”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意识到舞蹈钢琴伴奏的重要性,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音乐教研室主任覃超副教授通过近30年的舞蹈伴奏实践,已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的舞蹈即兴伴奏体系。与此同时,他还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舞及民间舞钢琴伴奏的发展与提升,成立了舞蹈音乐伴奏全国联盟,定期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有关民间舞钢琴伴奏的讲座,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舞蹈钢琴伴奏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笔者运用“舞蹈” “钢琴伴奏”等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搜索,发现在2000年以前仅有1篇该专题的研究文献,即江幸子的《舞蹈训练中钢琴伴奏的民族风格》 ;2000年以后,相关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共有61篇 。虽然从数量来看研究成果有所增长,但远未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在这些已发表的论文中,硕士论文仅有10余篇,期刊文献也大多以“浅析” “初探” “点滴思考”等为题,虽说有自谦的意味,但也反映了该学科缺乏系统的梳理及有深度的论证研究。
(二)伴奏乐谱匮乏
在国外,舞蹈钢琴伴奏学科的发展相对成熟,他们有数量繁多的舞剧钢琴伴奏曲集,如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相形之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钢琴伴奏乐谱集的出版规模较小,在国内几大图书电商平台上搜索,截至2019年底,正式出版的民间舞乐谱主要有:《中国民族民间舞曲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打击乐及伴奏曲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乐曲》 《中国民族民间舞伴奏曲选》 《中国民族民间舞伴奏曲选》 及《裘柳钦民间舞蹈音乐编创与配器作品选》 等。还有个别为单个民族创作的伴奏曲集,如《羌族舞蹈钢琴伴奏曲集》 等。这些曲集都是艺术家通过研究及采风,在民间音乐曲调上加以改编而成,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及很高的艺术价值,为舞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除洪袁元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伴奏曲选》与李亮艺的《羌族舞蹈钢琴伴奏曲集》是由五线谱写成的钢琴伴奏谱之外,其余曲集大多是以简谱记谱的单旋律。这样的曲谱量及形式既难以满足教学及市场的需求,也是对民间舞蹈钢琴伴奏从业者编创能力的考验。
(三)舞蹈钢琴伴奏人才匮乏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只要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水平与即兴配奏能力,都能够胜任舞蹈钢琴伴奏这一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舞蹈钢琴伴奏对伴奏者的专业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它不仅要求伴奏者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技术,还要求伴奏者具有对舞蹈风格的把握能力以及即兴编创的能力。好的舞蹈钢琴伴奏能够带动舞蹈课堂,提升舞蹈者的表现力,而不好的舞蹈钢琴伴奏不仅不能激发舞蹈教师及学员的情绪,反而会阻碍舞蹈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舞蹈钢琴伴奏者在教学与表演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声乐艺术指导或指挥艺术指导。据前文提到的覃超主任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专业从事舞蹈钢琴伴奏的人数不超过1000名,这其中几乎没有拥有舞蹈钢琴伴奏教育背景的教师。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没有任何一所艺术院校或音乐院校开设了舞蹈钢琴伴奏的专业或课程。这些正在从事着舞蹈钢琴伴奏工作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钢琴演奏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演奏技术上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舞蹈知识及对风格甚至舞蹈音乐编创方面却有所欠缺,容易导致伴奏风格的缺失甚至偏差。所以,无论是否配备了舞蹈钢琴伴奏,专业和业余的学校或机构都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四川音乐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专业音乐院校,结合其舞蹈、钢琴、作曲创作的优势学科,主动承担起了民间舞蹈钢琴伴奏人才培养的使命。2019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四川音乐学院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藏羌彝舞蹈钢琴伴奏人才的培养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国招收了30名从事舞蹈钢琴伴奏及作曲创作的高精尖青年艺术人才,在四川音乐学院进行了为期30天的集中培训、8天的藏羌彝地区实地采风以及22天的创作及修改工作。通过此次国家艺术基金培训,学员不仅在编创的理论方面上得到了提升,同时理论结合实践,举办了作品音乐会、出版了作品集,获得了较好的培训成果及社会效益。
二、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的具体方法
藏羌彝民间舞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所以具体的钢琴伴奏编创方法也非常丰富。该部分从藏羌彝民间舞蹈音乐的选择方法、旋律的编创方法、和声及织体的运用方法、整体的结构及演奏方法4個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音乐的选择
民族民间舞蹈是多学科、多功能、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艺术,包含着舞蹈、音乐、文学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个性与气质。舞蹈律动是其“形”的体现,音乐旋律是其“声”的体现,文学内容是其“志”的表达。这些表达方式在同一审美意识形态中统一地形成动律、音乐和文字为一体的舞必唱、唱带舞,这也是艺术的“三一致”的最高体现。
1. 藏族的舞蹈及音乐
四川藏族舞蹈分为“卓” “羌姆”和祭祀类舞蹈。这些舞蹈虽然各具特色,但基本动律都具有同边行舞、向下颤膝、左右拧倾、以双脚交替开关点踏等特点。 舞蹈形态根据地域而不同,有的端庄稳健,有的欢快奔放。伴奏音乐普遍为传统五声音阶,也有加清角音的六声音阶和降七级、三级或者升四级、五级的七声音阶。例如谱例1的《呃勒》,节奏清晰,重音明确,乐句形态完整,调式调性分明,是四川藏族“俄卓”的代表性音乐。藏族踢踏大都在重拍点进行动作的变化,脚步动作为主,手袖辅随,伴以弓腰、转身等体态,舞蹈节奏由舒缓到急速,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谱例2的《踢踏》,八分音符、八分附点音符、前十六、后十六等节奏形态的运用非常多,乐句以12拍为一句清晰可见,每个乐句还有相应的陪衬语句。此音乐的基本速度与踢踏匹配,同样类型的节奏形态也比较多,可以用作踢踏伴奏。藏族锅庄热烈奔放,其音乐也是以速度快、音响丰富为主。
2. 羌族舞蹈及音乐
羌族有莎朗、席步蹴、羊皮鼓舞等舞蹈。这些舞蹈大多由平圆、绕圆、轴转动律组成。舞蹈速度以中速为主,就算是沙朗都不会有很快的速度。羌族莎朗也称为羌族锅庄,是一种集体性的舞蹈形式,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其伴奏音乐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用羌语演唱。羌族舞蹈曲《莎朗妹妹莎》(谱例3)曲调优美婉转,节奏明确,是典型的徵调式音乐;旋律走向平缓,没有太大的跳进。曲调更有较明朗的大调色彩,从而具有推动舞蹈向上的力量。肩铃舞是羌族特有的舞蹈,也是羌族巫舞的衍生舞蹈,巫舞中的“跳盔甲”是肩铃舞的重要来源(谱例4)。舞蹈以肩部连接长线铃铛做绕圆动律,巅跳的步伐,以铠甲舞的结束形式结束。 肩铃舞音乐曲调多变,节奏丰富,也可以由慢到快。羌族舞蹈音乐节奏以八分音、前十六、后十六等居多,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宫、徵调居多,商调次之。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器乐,如羌族口弦、木叶、羊皮鼓等曲调及鼓点节奏,作为模仿的素材来进行民族特色歌舞作品编创。
3. 彝族舞蹈及音乐
四川凉山彝族舞蹈多数是从祭祀、节气、生产劳动时的动作模仿而成。以“对脚” “拐脚” “碾步转” “端腿蹲”的下肢律动为主,上身顺摆甩动为辅,而手部动作非常少见。其体态上身挺直,头微俯,臀部微翘。民间彝族舞蹈一般以歌唱来伴奏,多数情况下保持着单句或同头变尾的简单结构。单乐段雏形不断重复,音调结构主要由四、五度框架下的五声音阶构成,节奏形态随着语言节奏的变化而存在,前短后长和重音后置是彝族音乐特别是凉山彝族节奏的突出特点,这在结构和节拍上常常表现为即兴的不规整性,如《勒俄特文》(谱例5)在四川凉山彝族舞蹈音乐中有着代表性意义。目前彝族舞蹈伴奏音乐钢琴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钢琴化彝族舞蹈音乐是从其他艺术形态上对彝族音乐重新的审视,对保存其音乐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改编、编创单旋律
1. 改编民间音乐旋律
舞蹈教学课堂按照训练的不同阶段分成单一练习阶段和组合训练阶段。单一练习时,由于训练动作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当使用民歌的篇幅过于短小时,原样重复会使音乐显得非常无趣,这就需要改编。通常改编运用2拍、4拍、8拍的常用句子,变化就很豐富。使用音区变化、节奏变化、调式调性的变化、句子同头变尾、变头同尾等方式都可以使音乐的时间延长,使音乐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改编原始音乐中较长句子时,如12拍一句的音乐句,本身句子里的节奏语句就不容易辨识,最好先理清乐句的内部结构,将节奏做适当替换,旋律的变换幅度也要小,尽量不做大变动。组合训练的音乐一般都由几首不同的原始作品组成。在连接几种速度不同的作品时,需结合组合的情绪变化,采取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直接连接不用赘述;间接连接应采用和声铺垫,音型模进等手法,对乐思停顿进行填充,对调式调性进行逻辑统一,或是对乐思进行承前启后的表达。在连接调式调性有差异的音乐段落时,需运用和声重组、乐句应答、旋律线条动机再造等手法。总之,改编单一练习和组合训练的音乐要在乐句交代清楚的基础上,有机组织这些段落和语言使其成为情绪有变化、音乐有起伏的舞蹈剧目作品。
2. 编创舞蹈伴奏旋律
藏羌彝民间音乐的编创也属于中国五声调式音乐的编创范畴。创作过程需运用作曲技法,结合舞蹈编导对舞蹈动机的表达,有序安排各个动机元素。中国五声调式音乐,由于宫、商、角、徵、羽调性色彩不同,刚柔有别,编创时首先需对其进行五声调式布局,确立主音,然后构建骨干音,最后相互连接形成旋律;主要旋律确立后,再使用倚音、波音、颤音等特色手段为其增加色彩。舞蹈伴奏音乐编创的所有环节都要建立在与编导及时沟通了解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舞蹈编创基本舞步的速度、步伐律动动机、发展动机、最长舞蹈语句等;在此基础上,按照音乐语汇表达的逻辑安排乐句,即主要动机安排在最前端,随后是主要动机的强调与证明、发展动机,首尾呼应。基本乐段建立后,还要建构整体篇幅的情绪设计。以情绪表达为目的,在基础乐段上合理设计高潮乐段、队形变化段落、作品场景引入及结束描写。如果整体作品情绪表达偏向平和,也要考究音乐表达的统一性。
(三)对单旋律进行多声部合成的手法
1. 和声的运用
五声调式或者民族调式音乐存在调式主音,但其主音的表达不像大小调的表达那么明确,或者主音在整个乐曲的参与性不是非常强,有时主音在乐句的结束才会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属和弦及下属和弦进行调式的确立是给民间音乐配和声的主要方式。由于在民族音乐进行过程中会出现多个调式中心音,改编者可以将每次变化的音作为临时的主音,再在它的下方建立属、下属或者下属到属的进行以确定临时主音的调性。随时围绕变化着的主音并用其临时的属或下属确立主音,这样既不会破坏民间音乐的表现,同时也为民间音乐的调式表达提供了和弦支持。但是和弦的提供并非全篇使用,必要时,使用相关旋律线条作为低音就可以避免大量和弦带来的累赘感,合理适度地加入和声是变身民间音乐的又一步。
2. 织体的丰富
作品的速度是织体变化的基础。在弹奏快速作品时,为了减小弹奏的难度,带低音的伴奏织体形式是这种伴奏织体的首选。当然,单调地重复带低音的织体,其效果不一定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需要对其进行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的手法有很多,简单来说有如下一些:改变乐音走向,将和弦的位置放到强拍,低音放到弱拍;改变节奏,在不大幅增加弹奏难度的基础上将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将和弦与旋律音相结合,构成有旋律线条的伴奏形式等。在弹奏慢速作品时,常常选用琶音的织体形式,或是根据琶音的相关节奏变化形式来设计织体,如根据音值组合的疏密程度计划琶音在单位时间的表达,结合音区的变化设计琶音所弹奏的区域位置等。当慢速作品中也有激烈情绪的表达时,和弦在单位时间里的频率就需要密集才能给人带来速度冲击感。在弹奏中速作品时,织体的可设计空间就更大,可以通过更多的节奏形态结合表达出和弦的性质、色彩和韵味。不能不说的是,钢琴作品五声性的表现虽是民间音乐钢琴化创作的难点,但通过创新发展,对各种元素进行再造就可能创作出形式多样,富于逻辑的源于民族但高于民间的优秀作品。
3. 情绪的变化
前面已经提到音值组合的表达及音区变化在织体中的运用,其更大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它在作品的情绪变化上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织体及旋律可以在任何一个音区内表达,每个音区的表达都有其情绪。当作品的情绪表达需要简单安静时,旋律音区的表达最好是小字3组左右的区域,伴奏音区也随之提高,高音可以直接提醒听众对其旋律的关注。在此基础上,织体节奏最好多选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和声也可以开放式排列,稀疏地表达和声的色彩,使听众形成安静的和有时间空余的情绪环境。作品情绪表达需要激烈时,音区应该扩大到五至六个八度,织体的密集程度也相应变大,旋律线条也可以八度和弦来表现,如伴奏织体使用长琶音,带八度的柱式和弦及低音八度的旋律线条等形式;直接叙述型的音乐段落用小字一组左右的音区更为合适。旋律部分音区的表达可以在高音区,也可以在低音区,可以右手弹奏,也可左手弹奏。只有音区及音乐的疏密构成丰富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把音乐情绪表达到极致。
(四)作品的整体布局及演奏表现
完整的作品创作还需要匹配前奏及尾声。前奏是对整体作品引入的戏剧性安排,尾声是对作品陈述的升华。其创作方式因人而异,但都是以舞蹈的情感表达为基础,结合调式调性的特征,运用和声色彩的变化,体现创作者的作曲技法和审美情趣。与声乐伴奏和器乐伴奏不同的是,舞蹈伴奏在配合烘托的基础上更具独奏性。演奏时的力度、速度、触键、气口、踏板、音色、总体表现力等独奏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舞蹈表演的情感表达。所以,舞蹈钢琴伴奏者不仅需要能编创,还要多理解舞蹈的情感与意境表达,通过钢琴伴奏带动舞蹈表演者、配合舞蹈表演者,从而与舞蹈表演者共同完成好每一部舞蹈作品。
三、提高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
舞蹈钢琴伴奏架起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重要桥梁。一名合格的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水平之外,还应当了解藏羌彝民间舞蹈的种类及风格、藏羌彝民间音乐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基本的钢琴伴奏编创手法。对于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舞蹈钢琴伴奏教师而言,通过平时教学课堂及表演积累,他们对藏羌彝民间舞蹈的种类及风格都有一定的把握。但是在藏羌彝民间音乐方面,不仅需要对藏羌彝民间音乐的表象——节奏、旋律、调式等有所了解,同時还需要对藏羌彝民间音乐的功能属性有所认识,这就使得理论学习在民间舞蹈钢琴伴奏中显得尤为重要。四川音乐学院承担的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人才培养”项目就十分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其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的集中培训中安排了“藏羌彝风俗文化” “藏羌彝民间舞蹈” “藏羌彝民间音乐” “藏羌彝舞蹈钢琴伴奏编创” “音乐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音乐乐谱制作”等理论上的学习,为后期的编创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期实地采风
艺术源于生活,藏羌彝民间音乐是藏羌彝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刻反映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作为艺术创作者,定期进行实地采风是非常有必要的。实地采风不仅有助于创作者收集创作素材,同时还能激发其创作灵感。赴藏羌彝地区进行实地采风,首先要遵循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其次,要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再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实地采风一定要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尽量避开旅游景点的商业演出活动。四川音乐学院在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的集中培训中,举行了为期8天的采风活动。学员们深入四川藏羌彝腹心地带,虽然路况差、条件艰苦,但学员和项目组克服了各种高原反应、绕过了泥石流塌方等道路险情,与当地的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劳动,艺术收获颇丰。由此,笔者认为,这样的深入采风活动不仅能够使采风者亲身感受到纯正的藏羌彝文化,同时还能收集到藏羌彝民间舞蹈及音乐的原始素材。
(三)坚持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指创作与教学两方面的实践。首先是要坚持将理论学习与实地采风的成果运用到伴奏中,进行编配与创作;其次还要将编配与创作出的作品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完善、提高;最后还可出版实际的成果,供更多的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教师使用,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前文提到的四川音乐学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中,参与者在前期的理论学习和采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后期的集中培训就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以讲座结合大师班的形式开展。在该环节中,专家对学员创作的作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与修改,使学员在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的具体编创方法上有了较好的提升。最后再将成果进行实际的音乐会展示,让学员从这一过程中汲取经验,总结不足。如此看来,这样的展示环节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应的就是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在舞蹈钢琴伴奏的编创与教学上起到了提升伴奏音乐艺术水准的作用。
(四)加强与舞蹈教师的沟通
长期以来,舞蹈钢琴伴奏都处于依附于舞蹈的地位,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舞蹈钢琴伴奏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二是舞蹈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好的舞蹈教师或舞蹈编导能够懂音乐,同样,好的舞蹈钢琴伴奏也应该懂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增进与舞蹈教师的沟通,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带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结 语
藏羌彝民间舞蹈是藏羌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藏羌彝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当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提高自身的舞蹈钢琴伴奏编创能力,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藏羌彝民间舞蹈与音乐的发展,为藏羌彝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藏羌彝文化产业和藏羌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参考文献:
[1] 夺科.藏族民间舞音乐的节奏特征[J].四川戏剧,2013(3).
[2] 江幸子.舞蹈训练中钢琴伴奏的民族风格[J].黄钟,1998(1).
[3] 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4] 亓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问题的若干思考与对策——以蒙族舞蹈钢琴伴奏的理论与实践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1).
[5] 张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钢琴伴奏编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郑毅峰.羌族舞蹈伴奏音乐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9-12-23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一般项目“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人才培养”(2019-A04-(048)-0590);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手法研究”(SC18B111);2016年四川音乐学院一般项目“羌族民间舞钢琴伴奏曲编创研究”(CYXS2016117)。
作者简介:王文(1981— )女, 博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李亮艺(1979— )女,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