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特·利洛夫《音乐会练习曲NO.9》演奏难点与解决

2020-07-09 03:16赵强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练习曲解决难点

【摘要】本特·利洛夫《音乐会练习曲 NO.9》是众多小军鼓独奏曲目中具有典型意義和特色的作品。本文通过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演奏难点进行合理分析与解决方法尝试,探索现代打击乐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此为打击乐爱好者在练习和演奏本曲目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本特·利洛夫;小军鼓;练习曲;难点;解决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83-04

【本文著录格式】赵强.本特·利洛夫《音乐会练习曲NO.9》演奏难点与解决[J].北方音乐,2020,06(11):83-86.

打击乐的世界就像广阔的海洋,所含种类繁多,不尽其数,多样的演奏形式,丰富的声响效果、多变的节奏律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关注与学习。当今,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中,打击乐专业教学被大致被分为了四个方向:(1)古典打击乐;(2)流行打击乐;(3)民族打击乐;(4)戏曲打击乐。其中小军鼓是古典打击乐中独具特色、充满个性的一种基础型乐器,其演奏技法的多样性是其他打击乐器所不能替代的。

“小军鼓练习曲”是一种特定为小军鼓单项技术训练而编写的乐曲,是训练敲击技术和提高演奏水平不可缺少的必练教程,而由此派生的“音乐会练习曲”也被看作是炫技性的综合练习曲,这种体裁形式的作品也经常会出现在打击乐音乐会的舞台上,其所包含的演奏技术也是非常多元化的,在演奏程度上也具有相当的难度。

本文借用详实的谱例片段对本特《音乐会练习曲 NO.9》中的11个难点进行了剖析,归纳和整理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练习方法,为其他演奏者更高效地完成这部作品提供有力的借鉴。

一、本特·利洛夫与《练习曲》

本特·利洛夫(Bent Lylloff ,1930-2001)是丹麦现代音乐发展中的主要人物,被誉为“斯堪的纳维亚打击乐手元老”。作为Prisma乐团的打击乐演奏者,特别是Trio Mobile三重奏的参与者,以及奥尔胡斯、马尔默和哥本哈根打击乐团的负责人,他为打击乐现代室内音乐演奏技巧和声音的可能性设定了新的标准。作为一名打击乐教育工作者,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能激发作曲家为打击乐器谱曲的优秀演奏家。

本特·利洛夫从事作曲家的工作与他的教学相关,他的打击乐执教生涯始于1967年,先后在西日德兰音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教授打击乐演奏。期间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本特依据多年从事演奏管弦乐和室内乐以及教学中获得的经验编写了数目较多的练习曲,演奏形式多为2至6位打击乐手的重奏。作者将乐器的平衡、速度的变化、鼓槌的变换、阴影以及其他乐器的变化等问题一次次地在练习曲中提出,使这些练习曲具有了教学和实践演奏的双重意义。

《音乐会练习曲 NO.9》是本特众多作品中专门为小军鼓所编写的独奏练习曲。乐曲谱面呈现出多个乐段的拼接,似乎少有关联,但作者利用速度、力度、节奏律动的变化特点将全曲揉合成了一个整体,巧妙地将小军鼓演奏技术与音乐情感融合的同时,兼容了目前世界各地交响乐团打击乐声部——小军鼓专业考核的困难片段,从技术和音乐内容的层面上显得独树一帜,这首作品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各大艺术院校打击乐专业学习的必练曲目之一。笔者将从演奏技术和音乐情感两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二、演奏技术方面

谱例1是乐曲的引子部分,本特以fff力度的滚奏开篇,给整首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六小节的片段当中,大篇幅的滚奏技术应用成为了演奏难点。要完成对本段落较为完美的演奏,规范、严谨的压击滚奏技术训练必不可少。压击滚奏技术在持槌方面主要用到拇指、食指和中指,无名指与小拇指并拢紧贴于中指侧下方,中指靠近食指并向上用指肚处顶住槌体。练习时以两臂肘关节为轴点使鼓槌、手腕、小臂呈直线状向上扬起30cm左右距离;下落时,小臂要瞬间产生爆发力让槌头在鼓面上形成密集的弹跳现象,待单、双手技术动作熟练后可逐渐加快速度练习,直至形成持续不断的演奏。整个练习过程有两点需要注意:

1.初始练习时应选择鼓面弹性较好的位置进行练习,有利于增加鼓槌弹跳的延续时间。

2.双手交替慢练时,尽可能保持两槌在鼓面上产生“共振过程”避免出现因交替而产生的“隔断”演奏效果。

拥有了良好的滚奏技术之后,笔者建议将谱例中的演奏速度调整为?=55—60,以八次滚奏计数为一拍,使滚奏敲击效果更加丰满。

从力度变化角度分析,fff和ppp在力度上落差较大,对演奏者的小臂肌能的控制要求很高。本谱例在敲击fff力度的滚奏时,敲击点应考虑在鼓面中心位置上,手指、手腕、小臂肌肉应当保持相对紧张,摆动幅度较大,以便为滚奏技术输出动力增加力度;相反,在敲击PPP力度的滚奏时,敲击点应考虑靠近鼓面压圈处[1],手指、手腕、小臂肌肉应相对放松,摆动幅度较小以获得很弱的力度。两槌敲击点尽量靠近使音色统一。最后两个小节是带有“枣核儿”型力度变化的滚奏,依据力度变化的程度将敲击点在靠近,鼓面压圈处与中心位置进行“拉奏”与“推奏”,手指、手腕、小臂也要在移动敲击中根据力度和位置的改变而产生肌能变化,以获得相匹配的敲击力度。在此过程中,滚奏的个数和密度都不能受到干扰。通过以上有效练习,可以为出色完成本首音乐会练习曲奠定扎实的基础。

谱例2是一个貌似较为简单的片段,由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组成,演奏起来似乎十分容易。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练习和演奏,笔者发现在?=160的速度下,平稳、持续地在多个力度转换中敲击此片段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建议采用速度与力度耐力练习法来解决这里的演奏难点。首先,在练习前先确定好不同力度演奏时鼓槌抬起的高度。如图所示:

在不同力度敲击时,槌体扬起的高度和角度各有不同,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节拍器的速度设置到?=100,从mf力度开始采取“先下后上”的方式进行力度训练:mf—mp—p—pp、mf—f—ff—fff。训练中槌头抬起到相应高度和角度,保证敲击点统一的情况下要兼顾左右手槌头高度一致,感受手指、手腕、小臂肌肉在运动中的肌能反应。总的来说,力度下行时指、腕、臂摆动幅度相应减少,握槌力度越为松弛,仅以拇指、食指、中指握槌即可;力度上行时指、腕、臂肌能逐渐加紧,摆动幅度增大,以全手指握槌。每个力度持续敲击达到5分钟即为完成一个单位的训练,之后可将速度设置为?=105重复以上训练,直至速度可达到?=160。通過这样的训练完全可以提高演奏者在敲击时的稳定性。

在谱例3我们可以看到,谱例中的第二、四小节是本段乐谱演奏难点的所在,伴随着力度从ff--pp的渐弱,连续的休止十六分音符演奏很容易导致节奏与速度的脱节,在这里笔者有两个建议:

1.固定使用L槌来演奏所有休止十六分音符,确保演奏速度的持续性。

2.小拍子练习法:将一个?平均分成四份,并以1234四个数字按顺序冠以名称。练习时演奏者口中哼唱数字,同时用左/右脚在1号数字的位置上踩下节拍,在3号数字时抬起脚面,左手在鼓面上敲击2和4号数字。此时要求口、手、脚必须同步进行,先慢练,待熟悉方法后,逐渐加快速度。

当然,从ff--pp的力度渐弱还需要演奏者在鼓面上迅速做到与力度相符的位置移动敲击。通过这样练习,演奏者可以较为准确地演奏此段乐谱。

谱例4是一段带有行进色彩的乐曲片段,本特先生在这里对演奏者的双跳敲击技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建议在练习本段乐谱之前,演奏者应巩固和加强双跳技术,为此段谱例的出色完成提供技术支撑。下面以单手敲击为例,讲解双跳技术所要掌握的三个过程:

第一过程:手腕带动手臂敲击两下(起始速度)。

第二过程;手腕带动手臂敲击第一下,第二下由手腕单独敲击,左右手臂在第一下敲击时进行上下交替(速度为?=90—180)。

第三过程:手腕保持不动,手臂抬起敲击第一下,手指进行“提拉”完成第二下敲击(速度为?=190以上)。

双跳技术的演奏与应用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练习者须保持规范的技术动作和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特别是将双手敲击的均匀度、颗粒性和平衡性放到首要问题进行对待。在强化巩固了双跳技术的前提下,用mf中强的力度练习本段乐谱较为合适。

演奏者要明确重音与非重音双跳的力度差别,就谱例4来讲,例如双跳演奏mf力度时,重音的力度应达到ff力度,层次鲜明,同时对鼓槌演奏两种音符的高度也要有所要求和区分。除了按照规定的槌法和力度练习外,更要注意敲击时的颗粒性和连贯性,在一个速度的演奏能达到清晰准确时,再逐步提速。力度的变化可依据需要,通过调整手腕、小臂、槌高的幅度来达到。

谱例5中,三倚音与复杂节奏的组合敲击,构成了该片段的演奏难点。笔者建议在练习本段乐谱之前,应当先行尝试左/右手三跳训练,同时明确使用以下槌法进行三倚音演奏:LLL R/RRR L。练习中,应体会小臂、手腕、手指在三跳练习中的肌肉反应,参考压击滚奏的练习方法;借用鼓皮弹力,循序渐进地增强和巩固肌能记忆敲击出快速、清晰、均匀的三倚音。

击打倚音和主音的鼓槌在高度上要定位明确,一般来讲,击打倚音时鼓槌位于鼓面上方大约3-5cm的高度为宜;击打主音的鼓槌高度离鼓面大约30cm左右,高度不同产生的力度也不同,要掌握好倚音在音量上弱于主音的原则。最后通过“小拍子练习法”确定三倚音敲击的时间和所占时值的位置。

从以上五个谱例当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本特·利洛夫先生在打击乐教学与创作中对基本功训练及应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用全曲1/4的篇幅展现了较为全面的小军鼓基本技术技巧。通过对以上段落的练习和演奏,不仅使得演奏者的敲击技法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演奏者迈向更高水平打击乐表演的步伐。

三、音乐情感方面

谱例6是一段典型带有跳动感的 3/8拍节奏段落,在?.=84的速度下,整个段落颇显灵巧与生动。敲击时鼓槌借助反弹,力量向上,尽量减少槌头在鼓皮上的延留时间,变得短促而轻快,音响效果具有跳跃的律动。

谱例中第3小节处开始出现了频繁的力度变化,鼓槌由mf开始做出渐强的同时,敲击的位置也由鼓心至鼓边的1/2处逐渐随着力度的加强而向鼓心移动,鼓槌的敲击幅度也因力度的变化而略有增加达到渐强的效果。第4-6小节渐弱时,将上述方法与要求反之进行即可,这样的演奏会使旋律富有十足的魅力。 

显而易见,演奏时值的准确就是谱例7中的演奏难点。首先,演奏者要明确一组大三连音的时值等同于一个二分音符,利用“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将二分音符分化为两组由八分音符组成的小三连音,将六个音分别以123456序号代之,练习时口中哼唱6个序号,同时左/右脚在序号1和4上踩准节拍;双手分别击打1、3、5序号便会准确地呈现出大三连音的音响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口、手和脚要同步进行,速度应由慢渐快练习为宜。

猜你喜欢
练习曲解决难点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