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里格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在其作品的和声表达方面蕴含了许多20世纪音乐发展的倾向。本文从高叠和弦的排列组合形式与及结构意义层面分析,论述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高叠和弦的应用规律及技巧,旨在厘清高叠和弦这一现代和声技法在印象主义和现代音乐前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高叠和弦;抒情小品;格里格;应用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56-03
【本文著录格式】张茂涛.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06(12):56-58,85.
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发展史中,作曲家为作曲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和声方面,对和声技术手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之相依相存的各种和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高叠和弦就是如此。
格里格是19世纪的作曲家,笔者选择他的钢琴抒情小品作为研究对象,从高叠和弦的应用及其表现技法入手进行拓展性的探究,从而为高叠和弦这一现代和声技法的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钢琴抒情小品中高叠和弦的应用进行探究,期望可以帮助钢琴演奏者更深层次的理解格里格的音乐作品,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音乐风格。
一、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年)是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第一位被世界所承认的斯堪的纳维亚作曲家。同时,他创作的钢琴抒情小品也成为了19世纪民族乐派及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钢琴抒情小品是格里格的重要代表作品,他的钢琴抒情小品可以看作是他用钢琴写作的抒情诗或生活日记,是淡雅柔和的风俗画展。他充分利用钢琴声音的特点,把音乐语言建立在纯粹的钢琴艺术上,用钢琴来歌唱,同时表达作品悠长的旋律、色彩美妙的和声、精致熟练的钢琴织体,宣泄自己的优愁、悲苦、思念与回忆等种种思想感情并升华。
格里格把挪威的民间歌曲和舞曲融到自己的作品中,其旋律朴质,具有深邃深挚的民族气息,和声簇新,技法巧妙而富于民族色彩。其间透露着格里格对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深入继承,以及他对传统古典音乐的突破创新,更为后来德彪西开拓印象主义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二、高叠和弦的定义及特点
高叠和弦是一种由三度叠置为主,且多于或等于五个音的极不协和的现代和弦,故又称“三度高度叠置和弦”。高叠和弦这一现代和声表现技法,早在巴赫时代就有零星的运用。如小调的属九和弦,因其本身的高叠性质与复合性质,故九音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常被当作和弦外音使用。自19世纪以来,高叠和弦开始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在属七和弦上继续往上叠置三度,从而形成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属系列的高叠和弦——属九和弦、属十一和弦、属十三和弦;另一个方向是,除V级上使用外在其他级数上使用高叠和弦,其中包含在重属、副属上运用高叠和弦。如在大调的II级和弦与小调的VI级和弦上,多使用九和弦与十一和弦等。
由于高叠和弦的和弦音数量过多,在实际运用时性质相对模糊、音响效果不清晰,具有复合功能的特点。故在四部和声写作中和弦音常有改变,如这些和弦在使用上通常都是创建在根音位置上,低音声部多用开放排列,和弦中的较高音都安插在最高音部,常用省略音的形式。到了二十世纪,高叠和弦已被作曲家们开始独立使用,而这时的高叠和弦多数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功能意义, 也没有了强调对不协和音的倾向与解决,甚至有的在较长篇幅里独立使用高叠和弦,譬如将它连续地平行进行等。但不同的作曲家对高叠和弦的使用与处理是不同的,他们对音响效果的需要导致同样的高叠和弦会因其排列形式及前后连接的和弦作出改变。
三、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
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运用的位置与排列形式的不同,其产生的音响效果与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作为浪漫主义晚期与印象主义初期衔接的音乐家,格里格在高叠和弦的使用中保留了传统,又探索了高叠和弦运用的多样性方法,为后人对高叠和弦的运用作了开拓性的实践。为此,文章从两大方面总结了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功能性的高叠和弦
1.终止式中的高叠和弦
在作品12的第一首《小咏叹调》的最后终止处出现了高叠和弦的使用,在谱例1中,方框处便是用在终止式中的高叠和弦——属十一和弦。从和弦排列角度上看,纵向呈现出开放式排列形态,且该和弦省略了三音与九音,保留了根音、五音、七音与十一音;从和声功能角度上看,根据和弦所处的终止位置以及低声部的降B音的判断,该和弦属于降E大调属功能组和弦,因其五音与七音的升高变化,故最终判断为带有属变功能的高叠和弦。再者与前后和声进行来看(II6 5-V11-I)明显的下属-属-主的正格全终止进行,运用高叠和弦时保留了传统功能和声中的属功能;从和弦解决的角度上看,该和弦升高七音替代原来的七音下行解决,其目的都为解决到主三和弦的五音,升高五音为属变和弦范围,其目的为级进上行解决到三音,而十一音的使用在横向上与和弦外音中先现音的使用有一定的联系,纵向上因处于强拍且时值较长,故为属功能组高叠和弦的十一音。
在作品43的第五首《爱之歌》中最后终止处出现了高叠和弦的使用,从谱例2中方框处可以看到,此处为F大调的属十三和弦最终解决到F大调的主和弦上。从和弦排列角度上看,左手低声部的C属音与右手声部的和弦音之间呈现处开放式排列形态,该和弦省略了五音、九音与十一音,重复强调了根音,并保留了和弦的三音、七音与旋律声部的十三音。从和声功能角度上看,根据和弦所处的终止位置以及和弦重复强调的和弦根音,可以判断和弦的屬功能性。前后连接的和声进行为F大调的重属变和弦解决到属十三和弦再解决到主和弦。在和弦旋律音及和弦强拍位置强调和弦的十三音和低声部的属音都可发现,格里格在运用高叠和弦时在属功能组上叠加发展。在和弦解决上,将外声部的十三音下三度进行到主音,内声部的根音则通过和弦七音下行解决到主和弦的五音,低声部则进行终止四五度的跳进解决。
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在终止式处运用高叠和弦的还有其他作品,如谱例3与谱例4最后结束的终止式上都出现了运用属方向的高叠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进行。在终止式中运用属功能的高叠和弦,除了在保留传统功能和声中的功能性外,还具有同功能的和弦色彩性,这也成为格里格对传统继承与创新的表现。
2.持续音上的高叠和弦
格里格除了在终止式上运用高叠和弦外,还在作品的持续音上运用高叠和弦。如谱例5,在d小调主持续音D音与A音空五度的持续音上,作曲家将和声功能穿插其中,形成主-下属-属的功能进行。谱例5中方框处为d小调的属十一和弦,该和弦建立在持续音上。从纵向结构看,此处为转位的属十一和弦。从力度记号上看,强调这个和弦并使用强后及弱的符号,在右手旋律声部用#C音的八度强奏突出。左手这种带有印象风格的音簇式结构给音响效果上造成迷幻的色彩。该谱例片段为作品12第六首《挪威人》中并列单二的中句部分。
谱例6的内声部为G大调的属持续音上,在方框处分别为属九和弦与属十一和弦。低声部在排列上呈现出开放式排列,和声功能在内声部持续D音的维持下犹如一根线,把这些凌乱的属方向的高叠和弦进行统一起来。在内声部保持属和弦的根音与七音的连接,旋律声部对主题音乐进行倒影式的模仿写作,低声部则根据高叠属和弦的和弦音进行旋律式的跳动。此外,作曲家在谱例中用重音记号着重强调该处的和弦,与和弦外音的处理相违背,且这些类似的情况在这个片段中多次重复出现。在持续音上出现的高叠和弦与在终止式中出现的高叠和弦,都同属于属方向上的高叠和弦。但从和弦排列上看,持续音上出现的高叠和弦属于转位的高叠和弦。通过内声部的根音横向上的稳定及纵向上属和弦音的排列,因此,格里格在属方向的高叠和弦运用上仍属于传统和声范畴。
3.重属、副属上的高叠和弦
19世纪以后的高叠和弦除了在属七和弦上继续往上叠置三度,从而形成属系列的高叠和弦之外,另一个方向是在其他级数上使用高叠和弦,其中包含在重属、副属上运用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就有使用副属上的高叠和弦。
在作品38第五首《春舞》中便有副属上的高叠和弦运用。如谱例7标记处为G大调下属和弦上的属九和弦,在该和弦的辨认上,很多人会认为旋律声部的A音为前者的延留音或其他和弦外音处理掉,但因其重音记号及双ff力度的强调,使得该和弦的九音特别被强调。高叠和弦在使用时通常会把旋律音的位置留给九、十一、十三音。此外,在和弦排列上明显的开放式排列,还原F音是整个离调副属高叠和弦成立的原因之一,该和弦与下一个和弦在低声部上形成四五度解决的形态。
在作品43的第五首《爱之歌》中出现了在重属上的高叠和弦,谱例8为作品的第8小节,强拍处的F大调重属十一和弦解决到属和弦的和声进行。开放排列的和弦与内声部的十一音C音的八度强调,琶音奏法与重音记号的强调无疑带来了奇特的音响。
格里格在高叠和弦的使用上,既继承了往属功能方向发展的传统高叠和弦使用,又涉及了往重属、副属方向离调的高叠和弦使用。这些高叠和弦虽然与前后的和弦外音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因所属的强拍位置与重音记号的强调,使这些具有离调性质的高叠和弦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色彩性的高叠和弦
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还存在色彩性大于功能性的高叠和弦,如谱例9。作曲家将a小调的大九和弦作为色彩和弦使用,并进行下行半音的模进处理,以此来表达夜晚奇幻的色彩之旅。由谱例10可见,该方框处的终止式中,高叠和弦除了具有功能意义外,还具有色彩性和声的意义。因其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K6 4交替使用,使终止中的a小调属九和弦,在兼顾功能性的同时增添了和声的色彩性,这与早期在终止上使用高叠和弦有了质的飞跃。色彩性的高叠和弦在作品65第四首《沙龙》中也有呈现,从谱例11可见,在作品的一开端便出现了A大调的属九和弦,与上述几种高叠和弦的呈现不一样。一开始以线条声部进行为主在纵向上叠加形成了高叠和弦,内声部的和声与之形成短暂的高叠和弦,并最终以奇特的色彩进行上三度的模进。
综上所述,格里格在早期的高叠和弦使用中大多还是保留了高叠和弦传统和声的功能性,在往后的作品中有意与无意地将高叠和弦解放出来往重属、副属高叠和弦上过渡。在作曲技法上保守的将和弦外音等穿插其中,创新地将力度记号放在重拍位置上,这无疑将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上作了衔接,在格里格后期的作品中特立独行将高叠和弦色彩性的大篇幅使用,使高叠和弦渐渐地摆脱传统功能和声。
四、格里格的高叠和弦对和声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高叠和弦应用的分析,在高叠和弦应用的处理上,将高叠和弦的应用作为处理挪威民间音乐独特的和声语汇;在保留高叠和弦传统功能性的使用上,对作品的和声色彩进行了探索;在终止式、持续音、离调和弦及其他类型上,将高叠和弦与色彩和声进行混合,为后来印象主义的产生以及现代和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当“高叠和弦”“平行进行”成为德彪西的重要手段时,我们不禁想到,格里格对高叠和弦的用法与他有很大区别。德彪西将“带状和声”与无实际意义的传统和声结合, 丰富、加厚了音乐乐律。而格里格用此类技法则不完全去除传统和声的功能, 并使之又具有民族色彩性。高叠和弦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体现出格里格在选择与发展“高叠和弦”上的精细与严谨。高叠和弦作为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诸多革新的音乐创作技术手段之一,有对传统的继承, 也有对超越传统的创新,这都为高叠和弦在往后的音乐中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挪]达格舍尔德鲁善-艾贝著,张洪模译.格里格的和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吴琼珍.格里格钢琴抒情曲探究[M].宏欣文化出版社,2004.
[3]廖乃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生平,思想和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4]李如春.格里格抒情小曲的音乐分析与风格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德]汉斯佩特·克莱曼.格里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6]刘康华.格里格的半音和声技法及其风格[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4):3-13.
[7]骆岭.格里格音乐中的民间自然调式[J].黃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2):101-104.
[8]刘章.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和声技法分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3.
[9]张霞.格里格《钢琴抒情小曲66首》和声手法分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
作者简介:张茂涛(1993—),汉族,男,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2020级研一和声方向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