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彪西(1862-191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最为卓越的作曲家之一,他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倾注了德彪西人生最后的音乐感悟,因此对于德彪西一生的音乐创作,这部作品有着无可替代的总结意义。作品运用了大量复杂的调式交替,强弱力度和弦对比以及复合和声思维为特征进行创作。
【关键词】德彪西;奏鸣曲;调式交替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61-03
【本文著录格式】裴仙美.德彪西《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第一乐章和声研究[J].北方音乐,2020,05(09):61-63.
该曲第一乐章虽篇幅较大,仍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有些松散,虽说三个基础部分之间的比例大体相当,但是基础部分内句子的比例却显得处理自由,大篇幅的扩充正是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该曲还拥有较大篇幅的附属结构(补充、结尾、尾声、连接等),从而使音乐的发展进程总是显示出一种灵活、多变、内容丰富的结构特点。
德彪西这首作品在和声方面采用了很多打破传统的新技法、新思维。
本文下面一一归类:
一、弱力度和声
该曲采用了大篇幅的弱力度和声,对于强力度和声,只有在终止式中才能找到。弱力度和声的运用多见于19世纪的民族主义,他们(19世纪民族主义作曲家)甚至在终止式中都采用变格进行来结束全曲(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谱例1
上例是该曲的开头6小节,采用的是g小调主和弦到同主音多利亚调式下属和弦又回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在显示出弱力度和声进行的同时,突出了同主音不同调式色彩的对比。
二、调式交替
此曲使用了大量的调式交替和弦,时而与主和弦形成对置,时而融入到一组和声进行中。如谱例1中就运用了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弦。
上例摘自该曲的第8-14小节,采用了基本调g小调平行大调的和声调式下属和弦,来代替基本调的下属功能,后面又完成了一个完全进行(s//-D9-t)。这正是调式交替和弦的一个典型用法——即“保持所在级数的功能不变,替换同一音级的自然音和弦”。
三、更加复杂的调式交替
“调性扩张的极端表现形态,就是半音调性体系的形成。这是指不依附于五度关系、具有独立意义的调性半音阶任何一级上的和弦,都可直接进行到主和弦的和声体系。……已被作曲家视为是对和弦运用以及和声进行思维的束缚而少用或基本不用,调性的陈述模式由作曲家重新‘人为设定。”可以说,这些变化音和弦通常可以被解释为各类调式交替和弦,当然也可以采用少许离调和弦或是变音和弦,但总体上,和弦进行过程中通常不会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调性印象。
上例摘自该曲的22-42小节,可以观察出除了最后两小节采用了基本调(g小调)的常规终止式属七到主以外,其他和弦绝大多数都是各种调式交替和弦,依次有同主音弗里几亚调式七级-同主音弗里几亚调式二级-六级-主-三级音低音持续,持续音上方有六级的升五音属九-同主音多利亚调式下属九(九度音的大九度小九度变化交替)-同主音多利亚调式六级三四-同主音大调升五音属六-升七级音上的属九结构和弦-基本调属七-主。
可见,大量关联性较弱的调式交替和弦进行连接,以及大篇幅主和弦的缺失,已使这段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无调性音乐的特征。
四、非传统和弦结构的开发
在这首作品中,为了达到个性化的音响,作曲家还对传统和弦结构——三度叠置的规则进行了突破。
上例基本调为g小调,后四个小节中就依次采用了附加四度音的主二和弦、下属六和弦、附加二度音的三级和弦以及省略三音的同时附加了二度音的下属和弦。可见上述第1、2、4个和弦都属于这一类和弦,都突破了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规则。
该曲还大量采用了五度结构和弦,这更加符合德彪西的音乐语言特征。该曲的中间部分和再现部分中大量采用了五度结构和弦:时而是空五度音程结构(如98-105小节),时而是三个音的五度和弦结构(如146-151小节)。这种空洞效果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意境。上例即摘自該曲的再现部分(排练号4开始)前后。
五、调式旋律特征
德彪西在该曲中是对上述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语言进行了尝试。该曲的中间部分由一个对比主题加上一次变奏发展构成,对比主题的呈示处于E七声调域,采用的是同音列交替调式(#c爱奥利亚调式和#g弗里几亚调式)手段,见谱例6(5-15小节);主题的变奏发展处于G七声调域,采用了同音列交替调式(C利底亚调式和G伊奥尼亚调式),见谱例7(1-11小节)。C利底亚调式呈示过程中特别突出了其调式特征音级——Ⅳ(自然大调#Ⅳ)。
像这样在本质上与该曲前后两个基础部分形成对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会给人留下音乐风格不统一的印象。但是,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在各种作曲体系、观念、主义、流派等爆炸式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与冲击下,形成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德彪西的著名钢琴曲《帆》(选自《前奏曲》第一集)中,中间的音乐部分采用了五声调式的音乐素材,来跟前后音乐部分的全音阶音乐素材形成鲜明对比,也同样是一次大胆尝试。
六、复合和声思维特征
该曲的中间部分采用了单纯甚至是单调的和声来衬托民族民间风格浓郁的主旋律。第84-98小节,是该曲对比主题的首次呈示,伴奏声部仅采用了一个和弦——E大三和弦第一转位,显示出E大调的调性特征。在主六和弦的伴奏下,旋律另处于#c爱奥利亚调式和#g弗里几亚调式的同音列交替调式,因而总体上便显示出了复合和声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在接下来该主题的变奏发展过程中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