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洛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作品以《十二平均律》为代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巴赫的音乐中充斥着平衡与失衡,和谐与对抗的思想,他的《十二平均律》被称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本文以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第一首(BWV846)前奏曲和赋格为例,分析前奏曲给人感情上的交流和赋格的理性思维的碰撞,使大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巴赫。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十二平均律》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15-02
【本文著录格式】葛怡君.巴洛克风格及巴赫音乐情景和空间的架构——以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首为例[J].北方音乐,2020,05(09):15-16.
引言
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们摆脱了神学的束缚,科学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人的个性得到了较大发展,也正是有着这种多方面的支撑,才有了17世纪的一种追求新奇且夸张富有激情的文化现象——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最早产生于16世纪,在18世纪达到了顶峰。巴洛克风格指的是欧洲的一种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Baroque,也有人认为它是由葡萄牙语Barroco演变而来,意思是不规则的珍珠。因为当时的欧洲艺术主要是为上流社会服务,所以巴洛克艺术风格宏大且奢华,富有戏剧色彩。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时代齐头并进。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在这个时期,音乐作品大多是以复调形式出现,多个声部互相交织并行,大量采用装饰音来对音乐进行粉饰,有着不断重复的音型节奏,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感,重视力度的变化。音乐节奏明快,有着吸引人的动感,注重华丽的演奏形式以及听觉感受。突破了不协和音的局限,大胆运用二、七度音程。体裁丰富,先是诞生了歌剧,又出现了奏鸣曲体裁,管弦乐体裁等。
在中世纪,人们采用纽姆谱的记谱方式,这种记谱法不能记录音具体的高低以及长短。经过弗朗科、维特里等音乐家改良后,到了17世纪,当时的五线谱记谱法与现在记谱已经相差不多。正是这种较为科学的记谱法,满足了作曲家们的创作需求,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清唱剧、协奏曲、钢琴曲等。就钢琴来说,当属被世人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以及评价最高。巴赫的作品有一定的哲学意义,既有高度的逻辑性,又有内在的哲理性。在笔者看来,更有一种情景的展现和空间的架构。
一、《十二平均律》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上卷写于科滕时期。运用了全部的24个大小调写出来了24首前奏曲和赋格。前奏曲是供演奏家上台前灵活手指而作,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具有明显的主调音乐的特征,赋格是由中世纪宗教圣咏发展而来,具有明显的复调音乐的风格,显示出巴赫高超的作曲技术。
二、以《十二平均律》BWV846前奏曲为例——音乐的情景建构
BWV846前奏曲的这种形态是真正的前奏曲。乐曲由C大调展开,在听觉上让人感到温暖安和。这首曲子的每个小节都在进行换和弦,连贯流畅的和弦稳重而又不失典雅。乐曲在听觉上形成了一种春日休闲的景象。曲目显示要左手弹奏低音,右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形式进行流动,两声部间隔十六分休止符相继进入,像春日潺潺流水般连绵不绝。低声部的二分音符持续地保持浑厚地音色,增加了乐曲的共鸣感,中声部触键柔和,高声部是由分解和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不断地进行流动。随着小节的和声变换,顺势进行呼吸。到了第二部分的时候,也就是12到35小节,是从二级的导七和弦进入的。使人感觉出了如初春下雨般的温中连带有一许寒冷。此时可以与前部分进行音乐听觉上的对比,将右手的第二拍和第四拍的后三个音断开,显示出人们在沐浴春雨中的喜而不发的心情。接下来是出现了属持续音,将音乐慢慢由平静推向了高潮。此时右手的分解和弦要下键有力,弹出来的音符有音色感,声音清澈透明。还可以加入些许踏板,增强共鸣,使整个音乐形象变得饱满鲜明。接着随着阻碍终止的到来,整个音乐形象又回到了温暖舒缓的春风中。
三、以《十二平均律》BWV846赋格为例——音乐的空间架构
如果说对前奏曲的音乐情景的架构是感性的认知的话,那么对于赋格的音乐空间的架构则是理性的思考。在巴赫的赋格中,笔者认为声部、线条是巴赫所想要“建造”的这间“房子”的大梁,力度的变化、节奏、速度、触键则是必不可少的“墙壁”,而装饰音的弹奏则是这间“房子”的装饰品。装饰音的处理是给“房间”进行整体打分时的加分项。
(一)声部
赋格从第一小节的中声部开始,依次加入上声部,次中声部,最后加入低声部,这种间隔加入的方式要使人能清晰地听明白各声部之间地关系,不能太过于粘连,太過于粘连容易使人分辨不清所弹为何物,也不可以太过独立,各声部对主声部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而非喧宾夺主。这要求弹奏者自身首先要明白其曲目中的各个声部间的关系,保证声部间的层次。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前要进行声部之间的独立训练,保持头脑的清晰,理清声部之中的思路问题。
(二)线条
音乐的发展不能没有线条。线条是巴赫作品的特点。因为有了线条,音乐才能体现出来它主格调,才能根据这条主线进行发展创作。巴赫的BWV846的赋格结构严谨,旋律平缓轻柔,在弹奏前要想好如何正确处理线条的关系,做到自然而流动。笔者认为,这首赋格整体宽广流畅,富有歌唱性,适合在结尾处稍做减慢拉宽处理,这样更符合结尾的特点,使旋律线在听觉的优美中完整结束。
(三)力度
总体来说,这首赋格所需要的力度表现并不强,这和当时的音乐演奏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比起外在的力度宣扬,巴赫的深邃以及逻辑感更多需要通过内在的力度变化来显示。这需要演奏者手中有内在力度,通过细微的强弱变化来表达所需要的情感。
(四)节奏
巴赫作品特点之一即是节奏平稳。巴赫作品的一贯风格决定了这首曲子的节奏要始终处于一个基本节奏之中,但是并不能一棒子打死,在最后的结尾,还是可以根据需要将节奏进行拉宽处理,但不应该过分拉宽,显示出不和谐的节奏状态。由于乐曲所创作时代的条件制约,节奏不宜跳动过大,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在古钢琴上弹出来的状态。
(五)速度
速度是决定乐曲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演奏者要在弹奏过程中应与当时时代情况相吻合,因为当时的钢琴演奏条件制约和社会的缓慢生活节奏来看,当时乐曲演奏一定是不能过快的。如果将这首赋格弹奏过快,是不合适的。
(六)触键
因为古钢琴和现代钢琴在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和现代钢琴的普及率之大,许多学生对理解古钢琴的构造以及音响效果完全不明朗,在触键时凭借弹奏弹奏经验,会运用敲击的手法去弹奏,这样是十分错误的。对于巴赫的第一首赋格而言,正确的弹奏效果应该是深沉如歌的。演奏者要充分运用手臂的力量,将手臂上的力量转移到指尖上,要求演奏者必须触键结实有力,正确运用连音奏法。这样不仅模仿了古钢琴的音色,也充分显示出了巴赫的作曲思想的严谨性与深沉性。
(七)装饰音
装饰音的处理是给“房间”进行整体打分时的加分项,对音乐起到包装的作用。装饰音对音乐的创作必不可少。“装饰音应使音乐更惬意,而不是更拥挤。”在巴赫钢琴的各种创作中,上波音,下波音,颤音占了装饰音创作的主要部分。不同的装饰音,弹起来所用方法必然不同。在演奏时,不能弹得太快或者太浮夸,有的装饰音是由慢到快,有的装饰音是要把装饰音平均分配到节奏音之中去。这时需要演奏者根据作品的风格和速度和经验来自行确定。
四、总结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天才作曲家,对他来说,更侧重于人的体验,着重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十二平均律》更是时代的瑰宝,人们可以在这些曲子之中感受着感性与理性的碰撞。对巴赫的作品来说,光凭感性地演奏无法突出作品内涵的深邃,仅用理性的思维无法表达作者和作品的内在感受。在弹奏巴赫时候,不仅要注重理性宫殿的搭建,各个机能之间的协调运作发展,也要运用充分的感觉,调动内在的感官,去构建一幅场景以便更好理解作者的想法以及作者内心对这首曲子的构建。巴赫是绘画者,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和弦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巴赫也是一位建筑师,在一曲乐曲宫殿的搭建时善于用理性思维去协调各个声部的发展。巴洛克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对之前的音乐做出了总结与批判性的继承,又对后世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巴赫作为一名“大厨”,呈现出了自己的优秀作品,希望这些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品味与关注。
参考文献
[1]朱敬修.西方音樂史与名作鉴赏[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孙颖.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J].北方音乐.2013.
[3]魏虹.《巴赫十二平均律》上卷前奏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J].乐器,2019.
[4]潘婧.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意义及其演奏特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