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群玲
永新县中医院口腔科 (江西永新 343400)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于龋病。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牙周病的患病率逐渐升高,牙周炎疾病是导致拔牙的主要原因[1]。牙周病患者易出现牙列缺损,不仅影响美观、发音功能及咀嚼功能,而且会损害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及颌系统肌肉功能,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牙列缺损是指部分牙齿缺失导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缺失牙的部位不同及缺失数量不同,对疾病的预后影响也不同[3]。针对患有牙周病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临床常采用人工代替材料修复的方法来恢复牙齿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修复义齿的方法有很多,如固定义齿、覆盖义齿、活动义齿等[4]。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1.39±11.54)岁;患牙31颗,上颌12例,下颌19例,缺损24例,缺失7例。试验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3~76岁,平均(51.39±10.89)岁;患牙31颗,上颌14例,下颌17例,缺损26例,缺失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牙周病学》(第2版)中有关牙周病的诊断标准[5],并经X线片、血常规检查等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的牙列缺损;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不能按时复诊或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存在活动义齿修复和固定义齿修复禁忌证的患者。
两组修复前均完成牙周、牙髓等系统治疗,待牙周病得到控制、稳定后修复。选择基牙并行X线检查和全口曲面断层片。对照组选用活动义齿修复,根据铸造框架的设计原理制备基牙,基牙的松动程度为Ⅱ~Ⅲ级,且牙槽骨吸收达根长的1/2~2/3,进行完整的根管治疗,以尽可能多地保留重要的基牙活髓。
试验组采用固定义齿修复:先选择冠修复体颈缘的材料,选择金属烤瓷(成都科宁达材料有限公司),平龈和龈上边缘均属于龈边缘,其基准为维持生物学宽度并采用全冠固位体,准备好牙,在确保所有基牙具有共同的定位通道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髓外硬组织的厚度;常规行取印膜后灌制超硬石膏模型,最后黏结,黏结剂为聚羧酸锌水门汀(德国DENTSPLY De Trey Gmb H)。
两组修复所用的义齿均由同一家公司加工完成,且后期均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和双侧咀嚼练习。
(1)比较两组修复前后的出血指数:出血指数为0~5分,0分表示不出血,5分表示有自发出血,分值越高表示出血情况越严重。(2)评估两组修复前和修复1、2年后的咀嚼效率:采用筛分称重法进行测量,给予患者5 g花生米,咀嚼20 s,然后全部吐在盛器内并漱净口内咀嚼无残渣过筛,并将未过筛的残渣烤干称重,按照公式计算。
修复前,两组出血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两组出血指数均低于修复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义齿修复前后出血指数比较
两组修复后1~2年的组咀嚼功能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修复后1~2年间咀嚼功能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2年后咀嚼功能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咀嚼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修复前相比,aP<0.05
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不仅严重影响面部美观,而且还会影响咀嚼功能。以往常采用X线片评价牙周病的预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锥形束CT(CBCT)逐渐被用于评价牙周病的预后,其能够将骨组织和测量细微部位的牙槽骨骨量清晰显示出来,而且还能够对患牙及周围牙槽进行三维成像,以便术者能更直观地观察整个牙槽骨的病损情况。
近年来,义齿的多种修复方法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中得以广泛应用,且治疗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修复后,两组出血指数均低于修复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修复后1~2年的组咀嚼功能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修复后1~2年间咀嚼功能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2年后咀嚼功能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固定义齿修复能够降低牙出血指数,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本研究应用的两种义齿修复方式各有优劣,活动义齿修复自由,适应性更广,固定义齿修复功能恢复好,美观舒适,但费用较高,因在选择义齿修复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中优先选择固定义齿修复,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降低口腔健康影响程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