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
(1.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鹿科技分会,哈尔滨 150040)
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5月27日正式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本次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列出了家养畜禽及其杂交后代。其中梅花鹿、马鹿等列入特种畜禽,将遵照畜牧法管理。黑龙江省是我国养鹿大省之一,在当今梅花鹿、马鹿养殖由野生动物转变为畜禽管理的过程中,应对黑龙江省鹿业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未来发展规划。
文章基于笔者了解、掌握的黑龙江省鹿行业情况及从事鹿业科研教学的经验,从黑龙江省鹿业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与同仁们共同谋划黑龙江鹿业的科学发展。
黑龙江省的养鹿业作为一个养殖产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是由当时的4家鹿场、250余头梅花鹿开始的[1]。黑龙江省养鹿业由艰苦创业、巩固发展、跌宕起伏、回复提升到如今的稳步发展,经历了由国营、集体经济到民营、个体为主的经营模式的转变。经过60余年的发展,鹿业目前已经形成了稳定、健康发展的特色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养鹿企业、鹿场(户)有350~400家,全省年产鲜茸60 000 kg以上,养殖数量接近8万头,其中梅花鹿占70%~80%,杂交鹿占20%~30%,马鹿不足1%。饲养规模以中小型鹿场为主体,100~500头规模的鹿场占50%以上,不足100头规模的占40%以上,500~1 000头规模的占5%左右,1 000头以上规模的仅占2%。
黑龙江省的鹿业养殖规模仅次于吉林,位居全国第二。
1.2.1 梅花鹿 黑龙江省饲养的梅花鹿品质优良,一些纯繁群体无论在群体规模还是品质上,已经位居全国一流。兴凯湖梅花鹿历经黑龙江省农垦的国营鹿场到裕鹿集团再到宏鹿集团的管理主体的变迁,以其独特的品质在国内久负盛名(与吉林、辽宁的其他梅花鹿品种有所不同);玉泉、饶河等地的梅花鹿养殖企业(如金地鹿业)从吉林引进纯种双阳梅花鹿,经过继续选育提高,形成了更优良的梅花鹿群体;哈尔滨地区的典型企业,如轩辕热电厂鹿场,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收集全国优良高产梅花鹿优良基因,群体产茸性能高、规模大,企业踏实低调;还有其他一些养殖场(户)拥有优良的梅花鹿群体。目前这些优良梅花鹿群体成年公鹿头茬二杠、三杈鲜茸平均单产已经达到2.8,4.5 kg,种公鹿头茬鲜茸平均单产均在6.5 kg以上。但黑龙江省也有一些小规模养殖的梅花鹿群体品质较差,亟需改良品种、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1.2.2 马鹿 黑龙江省马鹿养殖数量较少,但品质高。在全国鹿王评比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实力,2019年中国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组织的全国性鹿王大赛中,黑龙江省囊括各奖项的一、二、三等奖;众所周知,黑龙江曾经有闻名世界的优良种公鹿,如哈尔滨特产所鹿场的96-13号种公鹿(2007年鲜茸产量达32.75 kg,创世界记录),在全国鹿产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3 杂交鹿 目前杂交鹿市场需求很大,养殖效益也不错,鹿杂交技术的兴起可以说是由市场经济形势带来的,也是目前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黑龙江省有一些养鹿场家正在尝试进行杂交鹿养殖,但合理杂交组合与获得最佳杂交效果的技术与实践需进一步探讨。
黑龙江省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养鹿产业技术上,从围绕养殖生产的基础研究到生产应用,均已取得良好的技术成果。例如:东北林业大学与哈尔滨市特产研究所共同研究创建的“鹿体外受精与胚胎体外培养及绿色肉用马鹿育肥配套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进行了鹿各时期营养需要研究以及鹿颗粒饲料研发;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对鹿茸成分提取与药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东北农业大学成功研制了鹿保定用麻醉制剂;哈尔滨市特产研究所的马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东新马鹿育种等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养鹿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鹿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真正转变成实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在黑龙江省率先实现的;而黑龙江省在鹿饲养管理、饲料开发(如哈尔滨海大饲料有限公司)、精准化饲养方面也正在显示强劲势头;黑龙江省在鹿的生态保护研究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分子水平上的研究,黑龙江省诸多高校与科研单位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黑龙江省鹿方面的科学研究居于先进水平,而养殖场、企业在转化为实用技术层面还没有跟上步伐,形成了所谓“两张皮”现象。如何将鹿科研成果转化为提高养殖效益的实用技术,是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仍需努力的方向。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森林、草地、湿地资源丰富,加上盛产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每年还有大量秸秆供应,在自然气候条件、粗饲料资源、精饲料来源等方面都为鹿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黑龙江省的鹿业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更应与生态省建设的国家战略、黑土地保护战略相适应,以生产安全、健康的鹿产品为核心指导思想。
黑龙江省鹿产业基础科学研究实力是很强的,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各有所长,很多学者在国家层面的项目中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对黑龙江省鹿方面研究,政府的投入是很少的或者说没有;加之黑龙江省鹿业相关龙头企业也没有很好地实现与高校科研部门的对接,造成黑龙江省鹿产业成果转化链条断裂。希望黑龙江省的鹿业龙头企业(如鹿源春集团、金地鹿业、裕鹿集团、宏鹿集团、兴安鹿业等)尽快实现与科研的融合。
同时,从事鹿产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加深了解鹿的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日粮配制、疾病防治等知识,这是刻不容缓的。千万不要在不懂行的情况下匆忙投入生产,固守粗放、不科学的养殖方式,造成经营失败。
鹿养殖需要规范化、标准化的防疫体系和绿色健康的技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无公害绿色产品;由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到最终实现消费者利用,应摆脱低水平、初产品、模糊开发产品,在困境中实现突破。
最近新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公布,标志着梅花鹿、马鹿等进入畜牧行列,依照畜牧法按照家畜管理,发生了鹿由“野生动物”转变为“家畜”的实质性变化,意味着鹿产业将在政府管理新体制下进行生产运行,其生产过程中“饲养环境的优化、种畜的质量、饲养管理技术、饲料的安全性、药物的正确使用以及加工、运输和储存”等都将随之发生变化。
在鹿由野生动物管理变成特种畜禽的今天,给养鹿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科技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都应清楚地认识到,《畜牧法》的管理严格性并不亚于《野生动物保护法》,应尽快适应畜牧法管理下的鹿场运行,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实力。畜牧管理的技术要求远远高于野生动物,如最简单的系谱管理,按照畜牧动物管理,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要求?另外应时刻警醒,实力强大的新西兰鹿业在新形势下会给黑龙江省鹿产业带来怎样的冲击。这要求大家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产业实力,还要准确研判产业趋势。
黑龙江省的鹿茸、鹿肉等产品是国内外知名的,这不是依靠少数一些鹿从业人员和专家就能带动、支撑的产业。鹿全身都是宝,但这些宝如何以优质产品的形式让社会认知、消费,是产业兴旺的根本。因而,借助会议、培训及其他各种形式宣传鹿文化,已经是鹿产业发展亟需加强的当务之急。
鹿产业需要抓好种、料、管、病等技术环节。针对黑龙江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养鹿场,提出如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2.6.1 正确选择养殖品种 黑龙江省处于高寒地区,要正确了解梅花鹿、马鹿的生物学特性,大家在饲养过程中也能感到黑龙江省的鹿与吉林省、辽宁省的鹿表征有差异,建议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域养殖马鹿、杂交鹿,不宜养殖梅花鹿。
2.6.2 大型鹿场繁育体系 大型梅花鹿纯繁场(如宏鹿集团、轩辕集团、金地鹿业等)在繁育体系(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上,不应固守传统思想,开放核心群选育可以助力群体品质提高,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纯种繁育体系。牛羊等动物开放核心群繁育体系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该体系的优势与优越性[2]。鹿开放核心群繁育体系见图1。
2.6.3 中型鹿场繁育体系 具备一定规模(300头以上)的鹿场,在繁育体系上如果有杂交环节融入繁育体系,建议按照笔者最新提出的杂交与提纯循环繁育技术体系,即“三代杂交循环繁育体系”,持续改进群体遗传结构,提升鹿茸群体生产性能;同时可以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或者评定后认为茸用性能低的鹿改做肉用,即可以提供肉鹿生产的一种途径。
“三代杂交循环繁育体系”:0世代以梅花鹿母鹿与马鹿公鹿杂交,F1、F2、F3……各世代母鹿用梅花鹿种公鹿逐代改良,F3以后各世代公鹿的梅花鹿血统超过87.5%,可按照纯种梅花鹿进行评定,优秀公、母鹿可进入0世代群体;F1、F2世代公鹿及F3世代以后未被选留的所有鹿只均进入生产群,其中品质较差者进入淘汰群;循环繁殖、选种、育种,以提高群体品质与生产性能。杂交与提纯循环繁育技术体系(即“三代杂交循环繁育体系”)见图2。
2.6.4 小型鹿场的生产 小规模(30~50头或不足百头)的鹿场一般追求的是直接经济效益,养殖纯种鹿无可厚非,梅花鹿、马鹿都可以。但是在市场形势下的今天和未来,可以考虑饲养杂种优势好的杂交公鹿,其茸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还能持续利用多年,也易于管理。小规模养殖不建议公母鹿都养,更没有必要开展育种,那样会导致经济效益不理想。
综上所述,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与人类健康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坚信鹿产业是一个持久高效益的阳光产业。黑龙江省鹿产业虽然科研实力较强,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还没有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鹿从业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促进科技和产业的融合,使鹿产业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